第183章 知己(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586 字 2020-06-18

第183章 知己

崔日用一大早便趕去丹鳳門,雖說幾乎每日他都是天沒亮就出發,但今日心里掛著事起得就更早了。他這是心急才早早地到了門口,卻進不去。因為丹鳳門開門是有時間規定的,每日卯點准時開門,除非是遇到軍情急況,沒到點任誰也進不去。

一天十二個時辰,長安計時的標准是以大明宮司天台衙門里的沙漏為憑,然後一天有幾次鼓聲核准各個部門的時間。這種辦法當然誤差很大,不過司天台的官員會以日月星辰的運行為憑據調整,讓誤差不至於積累。

這時候的人們不知道各地有時差這回事兒,所以長安的卯時和幽州(北京)的卯時肯定不在一個點上,除了薛崇訓有現代知識,其他唐人並不自知。記得官場上有件事兒,有個幽州籍貫的京官很浪漫,寫信給老家的情人約定某月某日某刻一起看月亮寄托相思之情……因為時差,很顯然他們沒約到一塊去。

已近八月間,日短夜長是越來越明顯了,崔日用到達丹鳳門的時候,天還沒亮,只見遠處的朱雀大街上燈籠排成火龍,上朝的文武百官這時才陸續趕來。長安城東北面這邊靠近宮廷的食貨店面通常都開得早,就是為了做這些上朝的上值的官吏們的生意。賣不托面條的、油煎餅的早早地豎起了幡子,點起了燈火,一時街巷上燈火輝煌一片繁華景象。

大家花個幾文錢買個點心包著便當早餐,中午在衙門里混公家飯,官員的生活看起來還比較節儉……腐敗在任何朝代都有,但唐朝吏治還沒爛到一定程度,品級低的官員很多實際上比較窮,什么「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事兒在這時不敢想象,十萬兩銀子大約相當於十萬貫錢,知府相當於刺史的品級,但這時候的刺史一輩子可能也賺不到十萬貫。

很多官員是騎馬上值,很喜歡到店里買個餅子拿紙包著然後就坐在馬上邊走邊吃。崔日用是黃門侍郎,又是世家出身,很少在街邊買地攤貨,但他見此情形倒是想起來,長樂坊南邊有家賣「作麥」的食鋪,味道確實不錯:用面一斗,羊肉兩斤,蔥白一合,如此搭配後用豉汁及鹽熬令熟,再炙成的油煎餅。

正想著作麥餅時,就見自家的一個幕僚騎馬過來了,手里還拿著兩個煎餅,走近之後崔日用一聞氣味,便知道是那種用蔥和羊肉做的餅子。那幕僚才十余歲,姓王叫王昌齡,昨兒個在府上商議大事,就是他出的主意。

「聽說侍郎今早餓著肚子就出來了,我便多捎帶了一個。」王昌齡從馬上下來,遞了個餅子給崔日用。

崔日用看到自己喜歡吃的羊肉餅,幾乎要閃出淚花來,哽咽道:「卻不知這是不是最後一次吃它了……」

王昌齡聽罷臉色一沉,緩緩道:「我本在京兆種地,平生所好讀書耕田二事而已,卻因天災幾乎淪為乞丐,若非侍郎知遇已是街頭餓殍矣……我且回府上恭候消息,如事不利,我便自裁謝罪,以謝侍郎知遇之恩。」

崔日用聽罷眉毛一軒,愕然道:「這是我崔家的家事,怎么也牽扯不到王先生頭上,你不必如此。如事不利,另尋他路吧。」

王昌齡笑道:「士為知己者死。」

崔日用不禁感動,昨日他哪里是為了一副蚊帳?不過是玩笑罷了。王昌齡敢提出這個冒險策略,早就想好了要為之擔當責任。崔日用上下打量著這個十幾歲的少年郎,他的身材顯得有些瘦弱,肩膀更是弱不禁風,卻有膽子用它擔當責任,怎叫人不肅然起敬?

崔日用想起自家那不成器的兒子,比王昌齡還要大一點,腦子里卻像塞了稀泥一般,小小年紀便專好美色,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想罷他不禁嘆道:「得子如少伯,夫復何求?」

就在這時,東天出現了一朵奇異的雲彩,太陽將要升起了。一隊鐵騎排著整齊的隊列來到宮門,當頭一個盔上插著白色羽毛的高大軍官從戰馬上瀟灑地跳將下來,雙手遞上一枚魚符。原本守門的將軍也拿出了一枚魚符,兩廂一對,鑲嵌得絲毫不差。於是那將軍便回頭說道:「兄弟們,下值了。」

城內一個拖著長長尾音的聲音高唱道:「魚符並合,開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