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伐木(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18 字 2020-06-18

第261章 伐木

昌元二年十月中旬,唐朝廷調集軍隊四萬人、戰馬兩萬余匹,糧草輜重騾馬無數,以河東郡王左衛大將軍薛崇訓為主將,發動對洛陽的平叛戰爭。軍費預算八億錢,沿途各州郡遍征民丁運送糧草,民財兩耗。

洛陽傳來的消息李隆基擁兵號稱十萬,實則約四五萬人:原洛陽守備及黃河大倉官軍等地駐軍共約兩萬人倒戈,加上關東一些世家大族招兵買馬、脅從的農夫工匠、近左折沖府征調的兵丁,總兵力也就幾萬人……他們原計劃說服幽州、潼關守將叛變的事兒還未得逞。

李隆基在洛陽開朝設官,三省六部一應俱全,又在占據的地方設官立府刻印印信,一整套完善的機構非常快速就建立起來,長安不得不重視,所以才不惜調集重兵大把花錢進剿。

此時薛崇訓兵權在手,手中數萬精銳,勝利的信心十足,不過他也不敢掉以輕心。這次戰爭的影響非常關鍵,萬一要是打輸了……長安朝廷幾乎要玩完:不僅會讓李隆基進一步壯大,拉攏更多的勢力;並且關中失去稅賦支撐,給養便成困難。

薛崇訓自率神策軍從長安出發,冬月初達到潼關南原,從關中各地前來的官健三點六萬人也陸續在此匯合,合軍後大軍共計四萬,便沿黃河南面向東行進。

時副將二人張五郎、殷辭,都是薛崇訓的舊部,薛崇訓便聽從了他們的諫言,將官健編成六軍每軍六千人,加上嫡系神策軍,共七股人馬。行軍時又分做前中後三軍,以中軍為主力,徑直向東挺進。

前鋒一直到洛陽西面的慈澗以前都未遭遇任何抵抗,也就干干鋪路修橋的事兒,剛到慈澗就遇到了洛陽軍大股人馬。官軍前鋒將軍立功心切率數千騎兵沖陣,結果大敗向西撤退至新安才收住陣腳。

待薛崇訓到達新安後聞得敗訊大怒,他雖然沒打過大仗,可認識不少帶兵的人,總是聽說過兵鋒銳氣的道理,那貨沒經同意就開打第一仗就吃個敗,最是影響士氣,薛崇訓剛到地兒就要砍了泄憤。

這時與那將領交好者出來求情,勸道:「方出師便斬大將不太吉利,王爺不若留他一命,日後戴罪立功。」

薛崇訓聽罷覺得也有道理,敵軍都沒斬獲大將,自己反倒先給殺了個,好像是那么有點不甚吉利。但回頭一想,不聽指揮胡亂就打,要是饒了對軍紀實在影響不好,到時候別人犯了事兒說誰誰你都不殺怎么單殺老子?

左右有些猶豫之際,薛崇訓也沒經驗這種情況怎么處置才好。但他最不喜左右搖擺,沉吟片刻便當機立斷道:「多說無益,斬首!」

幾個將軍忙伏倒道:「王爺三思。」

思你妹!薛崇訓暗罵了一句怒道:「來人,將罪將拖下去。」

這時張五郎建議道:「敵軍屯兵慈澗守住門戶,以逸待勞,非取了此地不能兵臨城下。我軍遠道而來,不如就此扎下陣營穩住之後再圖進取。」

殷辭也贊同道:「新安地處谷水北岸,我大軍駐在南岸,又占住城池,兩岸自在來往。即可威逼慈澗,又可隨時調軍渡河迂回威脅黃河岸邊的糧倉,一舉兩得。」

薛崇訓以為善,遂下令全軍停止就此扎營。他是第一回帶這么多人,對於如何扎營布陣實在沒有經驗,好在身邊有學過兵法的將帥,只需放權給恰當的人便成……對於張五郎,薛崇訓是有心培養的,便給予五郎鍛煉的機會,讓他負責指揮布營,然後讓兩個見過陣仗的官健將領為副在旁查漏補缺。

張五郎選好了利於防守的地方,便叫人去砍木頭先圍起一道臨時的木牆。軍隊隨行帶著各自工具,除了生火造飯的,還有木鋸斧頭砍刀錘子等物,這會兒倒是派上了用場。行軍打仗卻不是光砍人就中,有時候還得干砍木頭等生活工作。

出去伐木的人砍了許多樹干回來,分作兩種,一種長一種短。然後把樹干底下燒焦以後埋二分之一入土,長樹干排成緊密的一排在外,短樹干排成一排在內,然後在兩排樹干之間架上木板,分為上下兩層,這樣長樹干長出的部分就成為護牆,木板上層可以讓軍士巡邏放哨,下層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讓人休息。

人多辦事就快,小半日工夫便構造起了兵營的構架,吃完午飯大伙便開始建設營內設施。唐軍平日行動的組織基本一個小隊五十名士兵再加上隊長隊副各一,扎營的時候也是這樣,五十多個人組成一個營帳、大家的營帳兩兩相對,在營帳的周圍和營區之間挖排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