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錢法(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00 字 2020-06-18

第285章 錢法

薛崇訓以親王的權貴身份要鋪開場子經營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其實並不是什么難事,逆天級的人才不容易找,一般的能識字斷句、通曉人情道理的人還是容易收羅的。

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很多人衣食都有困難,就算是盛唐社會繁榮發達,庶民的日子也並不是那么輕松……如下地耕種的農人,因為此時沒有機械農葯化肥等現代設備物資,只能靠人畜力勞動,風吹日曬只能混個溫飽無疑非常辛苦。如果有坐在屋子里寫寫算算就能拿錢拿米養家糊口的事兒干,那真是非常好了,所以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當官最安逸的說法。

而且薛崇訓更信賴機構團隊,比去信任幾個能人要穩靠得多。

建立各種機構對他來說是很簡單的事兒,現在最大的難題是「維持」,也就是經費問題。唐朝典章制度允許的編制,如令、大農、尉、丞、學官長、食官長、廄牧長、典府長等等親王國的官職都是由品級的,領國家財政俸祿,這些並不需要薛崇訓自己操心……可是他那個內廠下面那些辦事的人,卧底、密探、眼線等等,不可能向戶部申請經費罷?偏偏那些黑白模糊的事兒最燒錢,那些人冒著很大的風險辦事,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就不好弄了。

薛崇訓作為親王看似厲害,其實收入並不高,王府官署內的正規官吏胥役都是朝廷撥錢養的,他那點俸祿收入根本不可能養的起那么多人。大唐立國至今已百年,很多制度都改革過了,比如王侯封爵並沒有分封的人口地盤,而是折算成了俸祿支付利益……比如一個封五千戶的郡王,並非劃五千戶人家給他治理,而是把五千戶的稅收折算成物質錢財由戶部直接劃撥。這樣一來極大地削弱了王侯們的勢力,以便加強中央集權。

這些制度改革顯然非常有用,現在薛崇訓想發展勢力,便沒有最基礎的東西……經濟是一切建築的基礎。

眾幕僚出謀劃策幫薛崇訓想辦法弄錢,大伙最先想到的可以利用現有資源轉化成實際利益的法子,當然就是賣官。

太平公主以前為了支撐奢侈的生活以及收買人才,缺錢了干的事就是賣官,她那個「斜封官」的干法簡直是臭名遠揚,看樣子還得遺臭萬年。不過無疑是很有效的,太平公主一直都富得流油。

一個商鋪掌櫃出身的幕僚唾沫橫飛地說道:「皇後和王爺是站一邊的人,到時候王爺把任命官職的名單往宮里一送,送到皇後那里,今上又不管事,多半就點頭了。朝里一批就可以讓人做官,明碼實價童叟無欺……」

薛崇訓愕然地看著他:「你以為事業單位……就是朝廷官府是做生意的,還明碼實價?」

那人道:「當初太平公主殿下便是以此為妙策聚財,有前人經驗,王爺依樣畫瓢,何愁錢財?除了走皇後的路子,找政事堂的相公們也可以,薛郎和相公們關系交好,時不時要任命一些官員,總是沒多大問題。這個法子肯定行得通。」

薛崇訓輕輕搖了搖頭,直覺賣官的干法實在下作。這時王昌齡也反對道:「不是法子行不行得通的問題,而是賣官產生的不利影響十分嚴重。咱們為主公謀劃,猶如郎中開葯方,並非能治病的方子就好。庸醫開虎狼之葯,見效是快,但與身體調理卻大有害處,如何算好方子?」

王昌齡又勸薛崇訓道:「主公不能舍本逐末!人心雖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最應敬畏之事。縱觀古今,大凡名聲狼藉者,當權時人人害怕,一旦稍有挫折,便成牆倒眾人推之勢。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主公不可不察!」

薛崇訓聽罷深以為然,贊同道:「少伯所言深得我心,名聲輿情是很重要的軟實力,如果形象被妖孽化,天下人誰願意看著這樣一個人當國?嗯,抽空找畫師畫幾張與孩童相處的善良畫像,寫幾篇為國為民的文章也是不錯……」

王昌齡道:「那倒不必,最近三法司在審姚崇的罪,主公反正與他沒有恩怨過節,不如順便買個人情仗義為聲望很高的姚崇家人說幾句好話,天下士人定然會對主公另眼相看。」

二人扯到名聲說了幾句,薛崇訓總算想起今日聚集幕僚的正事,又問道:「賣官太影響名聲,我覺得不可用,你們再想想,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法子弄錢?」

眾人面面相覷,相顧無言。賺錢自然沒有那么容易,何況是要短時間內賺到大量錢財,真那么容易大伙還種什么地?

沒人提到讓薛崇訓利用手里的特權經商,因為一個親王去摻和商賈的事實在太掉價了,而且此時的商業運轉周期也比較長,來錢也不快。薛崇訓自己倒是想到了這點,但也覺得沒必要干那種事。他的精力時間在權力上,對純粹賺錢實在沒多少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