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前途(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089 字 2020-06-18

第384章 前途

唐軍追擊至晚上,殺人無數一路上全是吐蕃人的屍體沒法計算。眾軍從清晨大戰一整天早已是人困馬乏,又因追擊前准備不足缺乏照明燃料,天黑之後沒有月光伸手不見五指,部將便諫言說:「烏海往南地勢越來越高,道路崎嶇不平又摸黑難行,且我軍對高地地形不熟,再下去追擊戰果也難擴大又易生變故,不若回軍烏海奪吐蕃拋棄的輜重牛羊。」

另外有人也贊同道:「奪了吐蕃的糧草牲口,不僅能充足咱們的補給,也讓吐蕃人損失慘重。他們失去了這大批物資恐怕過冬困難,定會發生內亂,我們再穩圖之平定吐蕃必然也!」

薛崇訓以為善,就接受了部將的建議,下令停止行軍,緩緩向北撤退。

及至天明,部將文官們清點戰利品,但見各種物資堆積如山,要清點出數目可能要好些天了。

薛崇訓曾答應眾軍掠奪到的財物不上交國庫,就地瓜分。但此時河隴地區十幾萬兵馬消耗了近兩個月,錢糧民力消耗龐大,要從外地調物勞民傷財,這批物資正好能軍用……他便召集將帥商量說:「這些東西如果分了大家一時也用不了只有賣掉,那還不如將戰利品折算成錢財合理下發。」

反正都是發財,大家也沒意見,便同意把所有戰利品存入公家倉庫,再用國庫金錢補貼眾將。這只是瓜分戰利品,另外有斬首立功的封賞另算,總之參戰的各路人馬都高興壞了,狠狠賺了一筆。邊軍不比神策軍這樣餉俸豐厚,有的出身不好家里窮得叮當響,如有一筆資產拿回家借此置業,就可以一下子改觀全家人的生活脫貧。還有那些陣亡傷殘的也會一次性補貼不少地產和錢糧,將他們為國犧牲的功勞算到家人頭上,雖然無法完全彌補人們的傷痛,但也能為英靈的親人盡一些撫恤。

幕府的王昌齡一算,這一仗雖然打贏了卻耗資龐大,估計得掏空國庫。這會薛崇訓的「錢法」剛剛實施不足半年需要實物和硬通貨儲備,這些事兒也夠讓人心煩的……好在空前的大勝喜悅心情在前,些許煩勞也就不足掛懷了。

戰後王昌齡率幕僚團默默地做著許多繁瑣的事,薛崇訓發現他其實很有點才能。比如在下發錢財時為了避免層層「火耗」,免得徒耗國庫又未起到安撫將士的最大作用,他用了一系列的管理辦法:先印票據,按照各軍名冊將軍士們的名字和功勞金錢寫好登記造冊,然後把票據發到將士們手里,讓他們統一到官府大倉親自領取。這樣當官的不能過手錢財,就沒法縮水了。

薛崇訓則忙著寫捷報上奏朝廷,安排後續事務。

一天他在鄯城見到杜暹,便約杜暹見面談話。薛崇訓細想起來那日夜襲王帳險些把神策軍敗光,幸虧有杜暹來救,他打內心里有些感激,言辭之中也不掩飾。

杜暹在西域北庭河隴都帶過兵,官至都護或節度使,可他本身是文人出身。節度使因唐末的原因造成軍閥的形象,其實這是個不定設的文官官職。杜暹也不例外,他本人長得膚白富態,衣著圓領長袍邊幅也修得很整潔,完全就是一個文官模樣,投足之間也有一股子飄逸和文墨氣息。他聽到薛崇訓話語中的真誠重視,估計已經心花怒放了,不過面上還是一本正經很淡然的模樣……文人的通病,其實大家都是俗人,不是讀了幾本聖賢書就能看淡功名利祿的,不過嘛氣節和風度必須得裝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