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止戈(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52 字 2020-06-18

第490章 止戈

唐軍從黑沙城北上追擊突厥敗兵,很快就發現了道路旁的恐怖小山丘,竟是用屍首築就。這時候已進入深秋氣溫較低,草原上氣候干冷,以至於那些頭顱堆在這里還未完全腐爛,有的眼睛還無神地睜著就如死魚眼,空氣中有一股若有若無的惡臭,人臉蒙著一層沙土灰白的顏色更增死亡氣息,仿佛這里不是人類存活的地方。

道路上的將士紛紛側目,薛崇訓身邊的人小聲斷定道:「被殺害的定是突厥部落中的漢人奴戶。」有幕僚心情憤怒起來:「突厥人殘暴不仁,無須以人之待遇!咱們抓的那些突厥俘虜浪費糧食,不如坑之以牙還牙!」

人們義憤填膺,很快就有人附和:「突厥人這是在築『京觀』炫耀武功?敗軍之國耳,做這種事的應該是我大唐帝國。若是將突厥陣亡者與俘虜築成京觀,必比此壯觀十倍,以彪顯武功震懾蠻夷。」

張九齡卻進言道:「武字意為『止戈』,炫耀武功非仁者之道,我們更不必像突厥蠻夷一般做下殘暴之事引天下人詬病,請晉王明鑒。」

薛崇訓面有怒色,殺氣讓身邊的人也感受到了刺骨的涼意,一個手握大軍兵權和國柄的人,一怒就有流血漂櫓的可能,所以此時他的憤怒讓大家都有些畏懼。

而跟著薛崇訓一起過來的突厥公主阿史那卓亦是面無血色,見到眼前的慘狀定是她的族人干的壞事,她從側後看著一身鐵甲的薛崇訓,張了張口竟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時蘇晉也開口勸道:「王爺不可因怒而行殺伐之事,萬千人命更不可草率決定,何不稍議之後再作決定?」

薛崇訓聽罷心道張九齡是有宰相之才的人物,他的話多半考慮得比較遠。再加上蘇晉也勸他,他便冷靜了少許……但最讓他能保持明智的是「自信」,一場接一場的勝利讓人找到了真正的自信,不是狂妄不是驕傲而是一種成竹在胸,相信自己能把所有事都做得更好。

過得一會兒他的心情平復,便一副感傷的模樣道:「傳令將無辜死者的屍身及頭顱一並運回大唐入土為安,讓亡者魂歸故里……我們沒能保護好漢人子民,能做的只有這些了。」

眾人一聽大為感動,就連先前義憤填膺要以牙還牙的幕僚也紛紛表示贊同。薛崇訓見狀心下十分滿意,自覺有點影|帝的造詣了,又想有時候咄咄逼人的氣勢並不一定能表明自己的強大,反而退一步的仁義更能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力量……當然此時的仁義只是做做樣子,薛崇訓心道無論是北方還是內地都有許多礦山,用那些俘虜做苦力榨取他們最後的價值與殺之有何區別,區別只是前者好讓世人接受一些。

他內心的暗處從來沒有改變過,一如陰雨綿綿的雨天。但現在他的處事無疑更加成熟了,越來越悟到身處高位必須占有大義和仁者的形象,以正面示人方是王道。無論你內心是善還是惡,要合大流必須得表現出善的一面。這次攻伐突厥的成功正是這個理念的實踐,突厥汗國成功地變成了***,薛黨的軍隊完全迎合了北方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以及展現出了正義之師的所作所為。

薛崇訓一時的「表演」不僅讓張九齡等明智的謀臣點頭贊許,也在不露痕跡中感動了旁邊的阿史那卓。阿史那卓雖然是突厥人,但見薛崇訓這副忍辱負重的感傷模樣,不禁對他和死去的漢人都產生了同情心,甚至覺得真是自己的族人對不起漢人。

薛崇訓心道:一場看似正義與邪惡的戰爭,其實不過是在爭奪生存空間而已。

……大軍晚上扎營,蘇晉單獨求見薛崇訓,入帳議事。蘇晉進言道:「突厥兵屠殺無辜,王爺何須殺俘回報?正是再次聯合各族伐不義的大好良機。此時大勢所趨戰局明了,萬邦豈有不從之理,王爺受尊為盟主水到渠成也。」

薛崇訓點點頭,正細想時,忽報張九齡等人求見,他便傳之入內,並對蘇晉小聲道:「先不提盟主之事。」

蘇晉心領意會抱拳道:「卑職明白。」

張九齡等人進來後看見蘇晉和薛崇訓單獨在里面,便有些詫異道:「蘇『侍郎』與晉王商議何事?」

薛崇訓淡然道:「白天時你們勸阻我殺俘,我以為然,怨有報債有主,正和蘇晉說再次聯兵伐不義的事兒。這回會盟各族,定是空前盛事大勢所趨之象。」

張九齡道:「只是冬季很快要來了,北方各族很少在寒冬出兵征伐,唐軍將士更不適應在嚴寒中行軍。若是再次勞師動眾恐怕人馬困苦耗資巨大……突厥大戰失敗元氣大傷,已難威脅我國,是否有必要再傾耗國力遠征還請晉王三思。」

薛崇訓心道:打不打是一回事,我最看重的僅僅是會盟。他內心的算盤連親信的幕僚也不甚知曉,只有蘇晉心知肚明。

「若是氣候不好,也無須急著出兵。與各族各邦會盟討伐突厥殘余的目的一則可以改善朝廷周邊的關系,二則可讓突厥殘余陷入被痛打落水狗的境地,其周圍全是我大唐盟友,稍有機可趁便可能被他族攻伐請功,或無須我軍親自動手便能徹底讓突厥國的國號消失。」薛崇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