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鐵炮(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580 字 2020-06-18

次日一早杜暹率明光軍拔營進入幽州,又令部將楊猛等攜幽州健兵三千余隨行入城。時幽州刺史空缺,州務原由長史王賢之領,王賢之被逮,州治已失去政令中樞。杜暹便下令幽州實行軍事管理,以軍令代替州衙施政。城中有南北、東西兩條寬闊的大道,因幽州聚集的軍隊越來越多,為了調動靈活,這兩條大路也進行了清理,官民的車、馬未經允許不能在大路上行進。而路上行走得最多的就是成隊列的步騎甲兵,於是幽州的戰爭氣氛愈來愈濃了。

杜暹一面下令將放置在河東的四門大炮東調,一面又從河東、河北各地都督府調集正規軍,大軍雲集幽州,所需糧草物資也相應增多,只能征發民丁壯丁運糧。每當要進行戰爭時,各項工作主要靠人畜之力,地方上難免征調日加、百姓疲憊,也是無可避免的。

河北大族盧氏及幾家大姓出糧出人資助杜暹軍進行戰爭准備,又積極發動百姓,讓杜暹等外來的官將在實施軍令時少了許多阻力進行得更加順利。所以當有人向杜暹告發盧氏與王賢之、趙瞿等勾結謀反時,杜暹置若罔聞,將告密的信給壓了下來。

六月中旬,從河東過來的除了一部健兵和四門大炮,還來了一個老頭子:薛訥。他是收到杜暹中軍的公文應邀來到幽州的。薛訥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此時正在河東一個地方做長史,從資歷上他比杜暹老得多,威望也是不低,可是近幾年長安中樞的人員換了多次,薛訥又沒有參與長安權力爭奪的那些事兒,自然容易被排擠甚至遺忘,如今和皇帝身邊的紅人杜暹實在無法相比。數年來朝里格局多變,連國號都變了,薛訥這個歷盡唐、周、晉三國的老臣還能干著一份長史的工作,也是他有威望的證明。

薛訥一生在好幾個地方經營過仕途,但呆得最長的地方就是幽州,鎮守東北邊關前後歷經二十年之久,可謂經驗豐富對當地十分熟悉。可是當初朝廷在決策對東北用兵時,薛崇訓都沒想起這個人,大臣們也無人提及。反倒是杜暹想起來了,便將他請到了幽州,繼任王賢之暫代幽州長史。

薛崇訓和薛訥一個姓,而且籍貫同是河東,不過他們並不是一家。薛崇訓家是河東士族門閥,而薛訥那一家卻是將門,家庭背景便是有區別的。「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便是薛訥的父親,薛訥因此也是武將之材,不過自唐以來官場上文武分家並不嚴格,做武將的人也能出任諸如長史等官職。

杜暹與諸將一並去巡視剛剛運抵的大炮,讓薛訥同行。只見薛訥頭發胡須都快白完了,卻與諸將一並騎馬於馬上神情自若,身體看上去仍然硬朗,諸將便笑成「廉頗」,又有人稱之「國姓」,薛訥神情之間並不以姓薛而自得,顯然沒有多少攀附新君的態度。眾人見之多半在心里感嘆怪不得這么老的資歷不得重用。

「薛老將軍以為此戰應如何取道?」杜暹回頭問了一句。其實他們軍府早已制定出了作戰計劃,杜暹並沒有向薛訥這樣一個局外人征詢意見的意思,不過是想探探他的軍事見解而已。

薛訥淡定地說道:「杜總管意在營州,無非南北兩條道,一條經檀州先攻饒樂之奚兵,再奪營州;一條自平州出發,經都山直取營州。今杜總管將大本營設在幽州,自是取檀州之道最為妥當。」

但是杜暹幕府已經決定走平州、都山(遼西走廊)一線,他便不動聲色地問道:「為何要走檀州?」

薛訥道:「營州目前被契丹人控制,但官兵主動進擊,奚人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定要與契丹聯兵,大總管走都山道依舊要面對至少兩部人馬。何不先北上到饒樂都護府境內的草場?夏月草茂,羔犢生息之際,不費糧儲亦可漸進,豈不善哉?」

杜暹不置可否。稍後有幕僚在他面前私下說道:「薛訥雖為名將薛仁貴之後,卻無先父之奇才,於兵略見識平平。大總管將他從河東調來,不知有何用處?」

「我與你們的看法相同,若此時薛訥仍得朝廷重用,營州之戰以他為主帥,未戰已料得結果了。不過此人曾鎮守幽州二十載,於東北邊境地理人物十分熟悉,行軍時咨詢一二有益無害。況且幽州州衙無人主事,薛訥既有人脈威望,讓他名義上暫代長史,也能起到安定局面的作用。當此之時,首要為攻取營州,其他的事能容則容。」

幕僚拜服道:「這也是大總管壓下眾人對盧氏門閥密告的用意吧?」

杜暹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