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手筆(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524 字 2020-06-18

政事堂的大廳在白天還是那樣忙碌嘈雜,就算張說坐在里面的書房里把門掩著也不能安靜,不過那樣的聲音並不能影響他的心境,聽習慣了還有種親切感,就像能聽到自己的心臟跳動,這里本就是晉朝幾百個州一千多個縣的心臟。一個書吏剛剛為他磨好墨,他便取了筆在硯台里蘸了蘸,在面前的白紙上不緊不慢地寫著工整的蠅頭小字。

就在這時,房門「嘎吱」一聲被推開了,只見他的侄兒張濟世急沖沖地走了進來,叫了一聲「叔父」,張說的馬臉一拉,張濟世又急忙改口道:「中書令,昨天杜暹覲見皇上,皇上不是下了道聖旨封他邏些道行軍大總管么,還有個事兒,皇上承諾他戰勝歸來即封兵部尚書。」

「你從哪里得知的?」張說一分神在紙上留下了一團極不協調的濃墨,忙將筆擱下。

張濟世道:「咱們派官員去華清宮請安,太後說的……您說內閣的人怎么染指尚書省職位了?」

張說沒有說話,只是坐在椅子上看著面前剛寫的幾個字。另外兩個人,一個張濟世是他的侄兒,一個書吏也做他的助手很多年了。張說沉默了許久才說起一件和話題似乎毫無關系的事:「前天楊思道的那本奏章,政事堂擬出了處事條呈,是不是已經遞到內閣去了?」

「好像昨天就遞上去了,內閣每天都有人當值,這會兒奏章恐怕在溫室殿。」書吏忙答道。

張說沉吟道:「這種折子非軍國大事,溫室殿那兩個女人肯定代批准奏,咱們政事堂說怎么處理多半就怎么處理,後悔都來不及。」

「叔父覺得那份奏章的處理條呈不好?」張濟世忙問。他現在已經升了兵部侍郎,三十來歲就坐到那個位置,誰都知道是張說的關系,只不過大家也就當沒看見,張說一個中書令讓侄兒做兵部侍郎也沒什么不對。

「前天那樣稟呈沒什么不好,但是現在我覺得這樣的政令不能下達到地方。」張說肯定地說。

張濟世在張說身邊混了多年,也學到了不少本事,聽罷恍然道:「叔父的意思是……」張說抬起頭制止他:「說話看地兒,明白就行。」

張濟世又道:「等批復的奏章下來,需要尚書省執行,在那時咱們還是有辦法化解的。」

張說拉著一張長臉,他的表情一嚴肅起來一張臉十分難看,就像一個長蘿卜似的,下巴的大胡子就像蘿卜須。

皇帝承諾內閣學士杜暹做兵部尚書?這件事讓張說意識到很多與朝政格局有關的東西,但最直接最明顯的一個是:皇帝對河北方略是如論如何也不會讓步,否則怎么要升提出這個「失誤」策略的人杜暹為尚書?不拉出來扛罪就不錯了。剛才張濟世想說的也是這么回事,只是張相公沒有讓他說出來。

皇帝下決心要干的事,而且看樣子是不計代價,究竟是什么原因張說一時還不敢確定,他能確定的是此時一定要迎合上意,否則後果很嚴重。張說的官位已經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但他還遠遠不是權臣,而且他明白自己也當不了,這個時期的晉朝皇室力量強大,有嫡系勢力和嫡系軍隊。這種權力格局是自上而下的,張說的權力如果有一天失去了皇帝和太平公主的支持,倒下只是瞬息間的事。所以張說不僅要試圖控制下面的機構,讓政事堂的政令擁有執行效率,也要時刻琢磨上面的心思。

張說想了許久轉頭看向張濟世,用很小的聲音道:「奏章下來要經尚書省左右丞之手,你讓一個人把這事兒扛下來。」

……第二天宰相們照常有個見面議事,出了個事兒尚書省右丞把一份重要奏章給弄丟了。張說提出知會御史台中丞,此人瀆職失誤、可能泄露朝廷機密,參劾革職查辦。

竇懷貞還沒搞清楚狀況,以為真的是官員把奏章搞丟了,當即就建議道:「咱們可以重新擬出一份條呈上奏,讓地方官吏安撫百姓。等宮里批復之後便可以發邸報下去,不過多耽誤幾天事兒,仍不影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