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行軍(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439 字 2020-06-18

更新時間:2012-08-31

這幫手里有禁軍兵權的武將,薛崇訓當然隨時都了解他們的一舉一動,平時很少親自過問只是因為一切如常。比如李奎勇有幾房小妾、家里有些什么人什么背景全部都在內廠查得到,甚至他家里還有內廠的人,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薛崇訓不得不防,禁軍手里有刀有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隱患;但是他又需要禁軍對外保持武力優勢,因為相對於一幫缺少深謀遠慮和根基的武將,他的隱患還有南衙那幫掌天下軍政大權根基又深的官僚,所以薛崇訓從來沒有向禁軍派出監軍太監影響他們的積極性,一切監視只依靠內廠暗中進行。

南北兩個體系在薛崇訓眼里只是一種制衡,同時禁軍之間也存在平衡,三支不同建制的軍隊,三個主將的出身和立場完全不同;而且管制裝備的軍器監又不是一路人馬。他們很難擰成一股繩,只能分別聽從皇室的詔令。總之跟著薛崇訓打江山的感情是一回事,涉及到權力分配和富貴利益分配又是一回事,就如將士之間稱兄道弟但規矩還是要遵守的,軍法無情。

通過這樣的制衡,加上這個時代認同的忠孝價值觀,以達到政權的穩定|性,當然這只是相對的。

吃過晚飯,薛崇訓只讓主將殷辭和內廠令宇文孝二人入內帳商討軍務。殷辭和宇文孝先到鄭州,他們一個統兵制定進軍計劃,一個提供敵情信息,合作還挺默契的。不過薛崇訓注意到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冷淡,言語只限於公事。殷辭可不像李奎勇那樣憨,估計殷辭已經察覺到自己被宇文孝這廝監視著,無論如何對宇文孝顯然沒有好感,就像前朝的武將對監軍太監一向沒好感一個道理。

殷辭敘述著自己的作戰建議:「神策軍自運河經各大城池而來,崔啟高應該通過細作知道了我們的位置。據宇文公的消息,前期流竄在河北各縣的成規模的叛軍正在向滑州回防。以末將之見,崔啟高是想集中兵力在滑州與我軍一戰,借以保護他們完全控制的老巢,因為除了滑州,他們還沒有占據河北任何一州府,失去滑州將失去根基地盤。所以我軍前期的作戰目標就很簡單了,直接逼近滑州州府,等待叛軍主力決戰,贏得這一場決戰將使崔啟高聚攏的大批烏合之眾沮喪而散……

萬一叛軍主力沒有在滑州集結硬拼,咱們就先攻下州府,清洗其老巢。叛軍將失去根基,成為流竄在河北的流寇,補給困難勢必劫掠百姓,失去民心變成一片散沙,接下來的局勢同樣對我們有利。」

薛崇訓沒有表態,過了一會兒問殷辭:「如果你是崔啟高,會怎么破這個局面?兩頭都是死路他總不能挑死胡同走吧?」

殷辭沉吟良久道:「假設是這樣,朝廷調來精兵雖然裝備精良,人數卻少,加上真正的崔啟高並不清楚神策軍的戰斗力、更不知道火器的優勢,『我』會在滑州破釜沉舟一戰,寄希望於打勝第一仗贏得更多擴張的時間;如果不幸戰敗,應率余部迅速渡過黃河向河北撤退。在這種時候要是契丹、奚兵南下攻擊幽州各地,『我』就能趁機率眾進入安東府試圖奪取榆關等要地,切斷營州到河北的補給線。接下來營州的兵馬太多、糧食太少,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可能重新被蠻夷占領,崔啟高就可以勾結契丹分享營州、安東府各地的地盤,憑借契丹幫助和地形在一隅苟延殘喘。當然這只是假想的可能,實際上契丹能不能讓崔啟高依靠、是不是會及時策應也很有難度,其中存在太多變數。不過崔啟高一個流放犯又是逃犯,等同於亡命徒,他只能多走一步是一步。」

薛崇訓點點頭道:「那就先打下滑州再說,朕也很想與崔啟高的主力擺開了一戰試試火器戰法。傳令下去,明天一早就出兵,沿黃河南岸直取滑州,不用給崔啟高太多時間准備了。」

……鄭州城到滑州城相距三百余里,如果以神策軍步騎的作戰行軍速度,三天就能到;但是這次出兵攜帶了大量的輜重,單火炮就有四十多門,雖然改良的小型龍虎炮更適合野戰可以用馬車運輸,但是依然很慢。加上有大量的彈葯糧草,神策軍顯得更加笨重緩慢。估計要到達滑州城要五天以上。

真正行軍時的隊伍就沒有在朱雀大街那么好看了,眾軍為了節約體力都是以松散的隊列行軍,而且其中還夾雜著駝東西的騾馬、伙夫雜役,後軍更難看有很多征發來的民丁,車馬運載各種各樣的東西,像是在搬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