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天生大廚(2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師 1584 字 2020-10-25

「好吃,好吃,太好吃了。」陳希亮擦擦眼角,朝兒子們不好意思的笑道:「沒想到能嘗到汴梁的味道……為父有些感慨了。」

「呃……」三郎有些搞不懂,不就是炒了幾盤破青菜……而且油溫達不到,色澤、味道、口感都極其一般,怎么便宜老爹跟吃了『黯然銷魂飯』似的?

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子女做飯,父母如此幸福』?也不像啊,陳希亮似乎只是對菜品有感而發……想到中午,三個兄弟也是贊不絕口,說從沒吃到這么好吃的東西,他覺著,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調動深處的記憶,他驚訝的發現,在三郎生命的十年中,竟然一次炒菜都沒吃過。在三郎的印象中,做菜便是煮菜,因為只用煮和燉的……

他猜了個八九不離十。炒菜並不是自古就有的,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飪方法和後世的歐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炒菜,但在北宋,這被當作一種獨門絕技敝帚自珍,僅限於頂級的廚師掌握。或者說,誰會炒菜,就是最頂級的廚師,都被汴梁中的大酒樓、達官貴人們寶貝似的捧著……南渡以後,才慢慢在民間流傳開來。

因為宋代飲食的最高境界,講的是『色、香、味、形、名』俱全,但凡能跟這五項都沾邊的,便可稱為名菜了。

在所有烹飪方式中,無疑只有炒法能輕易實現前四項,而前四項有了,自然有無數騷人爭著奉送第五項。

所以炒菜這門技術,就像所有頂尖的技藝,嚴守著傳男不傳女的信條,僅限於京城的廚師世家掌握,也許成都也有三兩個能炒菜,但像青神縣這樣的小地方,是決計不會有的。

因此現代人到了宋朝,其實最理想的職業,就是廚子……

~~~~~~~~~~~~~~~~~~~~~~~~~~~~

感動了好半天,陳希亮才擦擦淚,問三郎道:「你怎么會炒菜呢?」

「呃……」三郎心說:『我怎么就不會呢?』當然,還得一臉茫然道:「也不知怎么著,就會了呢。」

「看來真有傳說中的無師自通……」陳希亮不禁感嘆,後半句卻沒說出口:『莫非我兒注定是個廚子?』

吃晚飯,天也黑了。陳希亮到處找物件找不著,隨口:「誰見油罐子了?」

「在廚房。」陳忱說著,跑去拿回個陶罐兒來。陳希亮開口一看:「怎么少了一塊?」

「被我炒菜用了……」陳恪又是沒想到,宋代的植物油竟也然是燈油,有些惴惴道:「很貴么?」

「一百文一斤,七十文一罐,能用五天,算是很便宜了。」其實本可以用八天,但陳三郎油煎油炒的,一下就用掉三天的量。雖然對一頓飯吃掉這么多油,很是肉痛,但陳希亮一點沒表現出來。在他看來,孩子能主動承擔家務,就是責任心的體現。往大里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所以只應鼓勵,而不能打擊。

陳希亮把燈油注入油燈中,再用灶中的余燼點亮燈芯,屋里便生成一團橘黃色的光。他坐在燈下,開始檢查孩子們的功課。

先從小的開始,六郎的課本是《雜字》,這是孩童啟蒙的識字讀本,與後世宋明時,以《三字經》、《千字文》,這些一上來就灌輸禮教思想的教材,為孩子啟蒙不同,宋人是用《百家姓》和《雜字》的,因為讀書識字,雖說以科舉為最高目的,但絕大多數孩子,畢竟沒有高中的可能。所以在識字同時學一些實用知識,才是整理。

《雜字》就是這樣一本書,它開篇名義道:『人生天地間,庄農最為先,要記日用帳,先把雜字觀。」後面便從農事說到飲食起居、男女婚嫁、工商算籌,從而把一些常用的字詞包羅進去。孩子識字的同時,也完成了最基礎的素質教育。

陳希亮把要六郎識的字,打散了順序寫出來,六郎很是聰慧,不怎么費力就全都認出來,自然得到父親的表揚,但又同時宣布,明日的識字量翻倍……六郎剛樂開的花,又萎靡下去。

接著是五郎的功課,這孩子一臉的苦大仇深,就是從讀書開始的。他好像跟書本有仇,從年前就在背《千字文》,現在還是《千字文》,顛三倒四背不過。

好在陳希亮對他的情況很了解,只求他能多識字,明事理,又擔心逼迫過度,使他厭學,所以也不急躁,只是很溫和的提出了勉勵,要他繼續用功,明天再來過。

最後輪到陳恪,他的課本是……《孝經》。

---------------------------分割--------------------------

對說上東西進行反復查證,確認不是胡說八道才寫出來,結果到了現在,抱歉抱歉,晚上的更新不會晚……

又被擠出榜單了,同志們投票殺回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