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章 更拉風的狄元帥!(2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師 1506 字 2020-10-25

「狄相公?」陳恪的腦海中,恍然閃過那位風華蓋世的戰神……

「早聽說狄相公出門,京城百姓爭相圍觀,大街上能堵得水泄不通。

」曾阜興奮道:「我們快去看看。」

一伙人便快步出了太學大門,只見人們都往西面御街上涌去,毫不誇張的說,那叫一個人流如潮,比肩接距。人們擠過來、擁過去,聲聲呼叫,如狂如醉。爭著搶著,瞻仰自建國以來第一位面有鼎文的平民宰執!

開封府的官差和巡防鋪的兵丁,顯

默對此早有准備,他們手牽著手、人連晉哭,為狄相公一行人開道,一個個全都累得臭汗淋漓,卻無怨無悔……,不這樣,怎么能跟心中的偶像距離如此之近啊!

狄青穿一身墨綠色的袍子,騎在高頭大馬上。俊朗如天神般的面容上,帶著極具成熟魅力的微笑,就連他面頰上那塊金印,都顯得分外迷人!

事實上,他最令開封城里民眾如此痴迷崇拜的地方,就是這塊代表著恥辱的金印。

宋朝在絕大多數地方,都比前代文明許多,但也有野蠻的習慣延續下來像五代一樣,為了防止軍卒和犯人逃跑,要給他們刺青默面,所以好男不當兵!

當年平定嶺南凱旋,狄青榮升樞密使。進宮謝恩時,官家ji動的拉著他的手,凝視了好一會兒,之後溫情又傷楚的說道:「愛卿,寡人有太醫,可以把臉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復原貌吧,不要總帶著當年的繇字。」

狄青感動的熱淚盈眶,他自然知道……,大宋開國百年,從未有兩府宰執面帶默文,這是恥辱,亦是卑賤的標志。官家要給他去掉金印,完全是為他著想,讓他改頭換面,從此不再低人一等!

但是狄青拒絕了,他對官家說了一句話,從此他在大宋皇帝的心中,在天下億萬平民百姓的心里,便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他說:「陛下擢臣,不問門第,臣正因為臉上有這行金印,才得以報效國家。臣願留頰上默字,以使天下賤兒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

這就是狄青狄漢臣,一個出身卑微、起自行伍,憑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出人頭地、功蓋當代,官居西府之首,名符其實地站了人生的巔峰上!卻從不忘本、亦不掩蓋過去的卑微,一個真正男子漢!

他滿懷豪情壯志地活著,以實實在在的功勞說話,不去理會身邊陰柔粘黏的污穢官場,怎一個自豪爽快了得?!

這樣光輝萬丈的男子漢,贏得大宋全體百姓,發自內心的仰慕,也就不足為奇了。他的身上,更是寄托著億萬平凡人的夢想。他的故事早就成為最偉大的傳奇,ji勵了整整一代人!

更不用說京城內的禁軍,每當此時,他們都ji動得難己克制,這是整個武人群體的驕傲,近百余年的欺壓和屈辱,終於在這一朝揚眉吐氣了!

~~~~~~~~~~~~~~~~~~~~

在狄青的身邊,還有一個俊美無雙的白袍小將,不知多少大姑娘、小媳婦們,提著籃子,往他身上撒花、擲果,尖叫著:「狄詠,狄詠……」

看著這狂熱而又ji動人心的一幕,陳恪的臉上,卻沒有什么笑容:元帥,果然還是當上了樞相……。

他身邊立著曾布,兩人沒有湊近了,而是在府學門前遠觀。曾布的臉上,也沒有什么笑容,反而有些哀傷道:「狄元帥,他離死不遠了。

陳恪聞言一驚,他低頭看著曾布道:「子宣,你莫要危言聳聽!」

「仲方,我不是危言聳聽」,曾布冷聲道:「狄元帥越風光,有些人就越難受!」

「什么人?」

「我也只是道聽途說。」曾布淡淡道:「只是聽說韓相公寧肯去當三司使,也不要當樞密副使…,這是為什么?還不是不能接受屈居於他之下?」

「韓相公不干,總得有人干,接任的樞密副使叫王堯臣。他便是當年韓相公對狄元帥說的那位:『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名者才是好漢!,現在他卻歸狄元帥管,心里是個什么滋味?據說他每天早晨給元帥請安,都會盯著那道金印道:『樞相大人,可真是愈加鮮明了!」,

「乃至當朝宰相文彥博,估計也不會不恨他。因為總是有人把他和狄青比,當年收復貝州一城,就當了宰相,拿什么和狄青平復整個南方相比?卻位在狄青之上,害臊不害臊?怕是只要有狄元帥在一天,他就得難受一天。」曾布沉聲道:「再往大里說,他區區一個武將,把汴京城所有官員比得黯淡無光,誰心里能舒服?這樣既有集團,又有頭領,危險的局面已經形成了,他卻還這樣不知收斂,千萬別讓人逮到機會,不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