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宣戰(2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師 1591 字 2020-10-25

~~~~~~~~~~~~~~~~~~~~~~

「那你說根子上錯在哪里?」眾人一起望向陳恪,期待他能繼續的語出驚人。

「儒學是我們文明的根基,我們華夏民族凝聚在一起,離不開它的紐帶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只聽陳恪沉聲道:「但有一個大缺陷困擾著它自身,也阻礙我們民族的發展——它是主張入世的,要求我們去治國平天下!」

「但治國,就得解決一國之內產生的具體問題吧?軍事政治、農田水利等等各方面的問題都會出現,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問題都是新出現的……比如大宋朝的三冗問題,以前各朝就從沒遇到過。以正常人的思維來分析,肯定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拿出合乎時宜的辦法來。」

「但是在儒學的統治下,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到古人的書籍里尋注解,找〖答〗案。」陳恪一臉沉痛道:「什么事都要聽古人之言、看古人老祖宗是怎么解決的,然後我們大家照搬就是。但古人遇到過三冗問題么?遇到過遼國這樣的強敵么?遇到過這么頻繁的黃河決堤么?沒有,統統沒有遇到過,那你怎么能要求他們,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理學比之前儒學的進步之處,就是除了要問古人,還要問自己!」又頓一下,陳恪大聲嘲諷道:「但儒者除了聖人之言,什么都不懂,卻空談什么格物致知。讓他們想一輩子,他們也找不到正確〖答〗案!」

「那仲方兄說」王韶神色鄭重起來,問道:「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治國平天下呢?」他說這話時,其他幾個人也都屏息凝神,聽他的高見。

「別無他途,格物致知。」陳恪呷一口茶水道。

「嗨……」眾人一齊失望道:「這不跟二程一樣么?」

「我這個格物致知,不一樣。」陳恪淡淡笑道:「我這個格物,是建立在專業知識基礎上的研究、實踐。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不是你整天捫心自問就能想出來的。而是要先掌握充足的專業知識,同時去深入了解這個問題,然後再通過大膽耐心的探索實踐,才有可能找到正解。」說著長長舒一口氣道:「所謂治國,不就是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么?」

~~~~~~~~~~~~~~~~~~~~~~~~~~~~~~~~~~~~

陳恪講出的這番道理,在後世實在不算什么,但放在宋朝,卻是第一個跳出前人的禁錮,告訴大家孔夫子是錯的。並將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擺在世人面前。而不再是儒家那種含糊無用的大道理。

陳恪講完才發現,不知何時,凈室內外已經站滿了人。

眾人聽了他這番話,都覺著聞所未聞,卻又不覺荒誕……那是一種迥異於各家學說的感覺。

別家的學說,無論解釋的再清楚,都給人一種含糊、玄妙、似是而非的感覺。陳恪的學說卻給人以清晰、明確、好像,本就應該如此的感覺。

不過同其他家的學說一樣,他這套理論,本身仍然是簡陋粗略、漏洞百出的,想要完善起來,尚需時日。

但毫無疑問,在儒學未來林立的山頭中,陳恪已經占定了一座!

「我怎么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蘇軾聽了之後,把陳恪拉到一邊道:「只是你嘴巴也太嚴了,以前怎么沒聽你說過?」

「當然是以你的舉業為重了,我這種異端思想。」陳恪苦笑道:「還是等著考完了再玩吧。」

「也對」蘇軾正色道:「之前的格物之學,都是向內的,你的格物之學,卻是向外的。想讓人接受,不是那么容易的。」

「嗯,肯定不容易。」陳恪點點頭道:「我們以後慢慢來。」說著不負責任的拍拍蘇軾的肩膀道:「將來這個學說的發揚光大,就靠你了。」

「怎么成我的事兒了?」蘇軾就像熱愛星空一樣熱愛哲學,並不覺著這是苦差,只是嘴上不能那么痛快。

「誰讓你是我大舅哥呢?」陳恪哈哈大笑道:「我過去一趟。」

便走到王韶身邊道:「怎么樣,能留下來么?」

王韶先是看了他片刻,然後緩緩道:「雖然不知道你這套,能不能站住腳,但是……」說著一呲牙,露出燦爛的笑道:「實在太對我胃口了,我挺你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