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受降(下)(2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師 1562 字 2020-10-25

在表達了對他遇刺的歉疚之情後,高智升將一個尖銳的問題,拐彎抹角的拋給了陳恪:『我們高家付出了那么多,怎么能跟造反投降的楊家,一樣的待遇呢?』

原話要婉轉許多,但就是這個意思。

「怎么能說是一樣的待遇呢?一個是國公,一個是侯爵……」陳恪笑道:「差別大著哩。」

「大人……」高智升的面色不太好看了:「寒家可是負擔著大宋六萬大軍的糧草啊!」

「老相國不說,朝廷也知道高家的勞苦功高。」陳恪正起臉色、點點頭道:「放心,大宋朝不會讓功臣寒心。說吧,高家想得到什么回報,我能辦到的一定辦,辦不到的也會就盡力請示。」

「有大人這句話,寒家苦點也值了。」高智升這才露出笑容道:「老朽所求只有一件事,便是懇請朝廷派遣官員,到高家的領地來的擔任民政官,並在未來適當的時候,如內地州郡一般,向朝廷交稅。」

「哦?」陳恪頗為意外的笑道:「怎么都是人家避之不及的事情?」

「那是他們短視。」高智升笑道:「既然歸附了大宋,自然要名副其實。光想著沾朝廷好處,卻不想為朝廷付出,算什么宋朝人?」

高智升這一手實在厲害,陳恪明顯感覺到,身邊的官員對他的好感頓增。就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大理第一智者,果然名不虛傳。

~~~~~~~~~~~~~~~~~~~

事實上,高智升已經通過宋軍的一連串的動作,察覺到大宋打算扎根滇東的想法。這時候,高家所能有的態度,無疑分三種,一是,和大宋對著干,讓宋人站不住腳;二是不管不問,任其發展;三是積極合作,從中得利。

在目前的局勢下,選第一種的是蠢材,選第二種的是庸才。但第三種,又不是誰都敢選的。因為一個弄不好,就會給大宋做了嫁衣裳。

但高智升沒有這層顧慮,因為他所轄的烏蠻三十七部,仍保持著彪悍不馴的特性,不像白族那樣,基本被漢化了。所以他篤定不論到什么時候,宋朝人都不會踢開高家的。

他請大宋派遣民政官,表示願意納稅,實乃一招止血的妙棋。深諳權謀之道的人,能從表象中看到本質,高智升已經發現,其實宋朝人後來的一系列舉動,看似坑了段家。但實際上,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他們真正要削弱的是高家。

這不難理解,維持三家均勢,無外乎『損有余而補不足』罷了。高家自然不能任由宋朝損下去,可跟大宋對抗只能讓人從中漁利,所以高智升干脆,讓滇東真正變成宋朝的一部分……至少在宋人看來,是這樣的……宋人自然沒理由算計高家了。

而且宋朝官員成了滇東的民政官,為了自己的政績考慮,自然會不遺余力的向朝廷要資源,發揮聰明才智來建設滇東。將來官員們高升,面貌一新的滇東卻不會走!

『高家不愧是做百年老店的,好一手借雞下蛋。』陳恪暗暗贊嘆,心道:『這高智升實乃一代人傑,不過那楊世鐸也不差,要是楊義貞能親之信之,將來兩家的龍爭虎斗可就熱鬧了。』

「沒問題,相國忠心可嘉,下官一定盡力幫你爭取!」回過神來,他朝高智升舉杯笑道。

「多謝大人!」高智升面露歡欣,舉杯一飲而盡道:「聽聞大人計劃修通從大理到廣西的水路?」

「六萬張嘴要吃飯,也不能總靠相國接濟啊。」陳恪笑著點頭道:「還是快快修好通路正辦。」

「唉,大人又見外了。」高智升一臉不悅道:「有我高家一口干的,就不會讓大軍吃稀的。」

「知道高家忠誠慷慨。」陳恪面現感激道:「但是大理山多地少,平時還好說,一旦遇上災年,老百姓都吃不飽,哪還有力氣奉養軍隊?修通了這條水道,不只能給大軍補給,還能運來內地的糧食,運出大理的特產,對滇東也是意義重大啊。」

「讓大人這么一說,這條運河是非修不可了!」高智升重重點頭道:「大工程需要民夫,滇東多了沒有,十萬八萬的壯丁還是抽得出!大人若有需要,只管說一聲,咱們自帶干糧!」

「多謝相國!」陳恪心頭升起一絲明悟,這高家家主就像變色龍一樣,總能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出最佳的生存策略。

高家有這樣的人領著,誰也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