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七章 燕雲(下)(2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師 1504 字 2020-10-25

「六十萬騎?」趙宗績倒吸一口冷氣道:「遼國人口不到九百萬,養得起么?」

耶律德容老臉一紅,他這六十萬騎,其實是契丹和奚族,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的男丁數目不過遼國男子皆隸兵籍,也不算吹牛皮便強辯道:「南朝固然養不起,但我北朝能養得起因為我們的馬是自己養的,軍隊也是戰時為兵,平時為民,不用像南朝那樣,白養那么多軍」

在軍事上,遼國完爆宋朝,趙宗績和陳恪哪好意思開口,只能任其炫耀但他們也並非光傻聽,而是細心觀察著遼國邊境的地貌、工事、軍營,以便晚間繪圖記下來

在度過最初的驚異後,趙宗績發現,這里還是漢人居多,他看著道上走的,車上坐的,馬上騎的,十有**是漢家衣衫漢兒樣,腦袋也沒弄成禿瓢

「這不足為奇,燕雲十六州,本就是我漢家的土地,是被石敬瑭那個龜兒子,送給遼人的」陳恪踏足這片土地後,便感到周身被無盡的恥辱感包圍著那種感覺,就像是有人搶走了他的女人,然後又帶到他眼前炫耀一樣……

耶律德容馬上插嘴道:「我知道南朝有人以為,燕雲的漢人會心懷大宋,但這純屬一廂情願他們現在都是遼人,把大遼當成自己的祖國」頓一下,他舉例道:「比如你們的雍熙北伐,就是被燕雲的漢人擊敗的……」

「那為何不把都城,遷到南京?」陳恪冷不丁問道

耶律德容面色登時難看,半晌才道:「我們是馬背上的民族,要在草原上才能盡情馳騁……」

「是么,呵呵……」陳恪笑起來,那笑容里滿是敷衍,十分可惡

耶律德容恨得牙根癢癢,因為陳恪戳到了他們永遠的痛上……宋朝設有東西南北四京城,遼國甚,設有上京、東京、南京、西京、中京五座京城上京是遼國原本的首都,位於後來的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中京則位於後世的內蒙古寧城縣東京位於後來的遼陽,西京位於後世的大同,南京則位於後世的北京郊區

遼人也畏極北苦寒,隨著統治穩固,開始漸漸南遷遼聖宗時從上京遷都中京但是終遼之世,他們都不敢把國都遷到遼國條件最好的南京……因為,燕雲十六州,始終是漢人聚集之地

但耶律德容還是很爽的,畢竟燕雲是遼國的,而且將一直都是,宋人也只能打打嘴炮只要站在這片土地上,他就把在汴京城吃得癟,連本帶利全都奉還盡管這兩個小子臉上若無其事,可他能看出來,他們肚子都快氣炸了

不過氣炸了又怎樣?誰讓遼強宋弱,誰讓腳下的土地,是遼朝從漢人手里奪來的呢?

陳恪和趙宗績,把這一趟當成是恥辱教育了,也不反唇相譏了,任憑那耶律德容占盡上風就這樣來到了白溝河北四十里的城縣遼驛道的首座驛館,便設於縣城內……遼國南部有深山峽谷,北有大漠戈壁路途艱險遙遠,為了方便交通,遼朝專門仿效宋朝,從遼宋界河白溝,經遼南京、遼中京,到遼上京,共建驛道一千八百多里,沿途修築驛館三十二座,另外還設有支線驛道,通向遼國皇帝可能的『捺缽』之地

『捺缽』就是契丹語『行宮』、『行在』的意思遼國盡管有五座都城,可皇帝很少住在里面他們喜歡無拘無束,四時打獵,走到哪里,帳篷就扎到哪里哪里就是『按缽』

按規制,凡捺缽,所有契丹大小內外臣僚以及漢人宣徽院所屬官員都必從行漢人樞密院﹑中書省等南面臣僚則只有一二人相從,其余宰相以下在京都居守,處理公務……簡言之,就是所有契丹官員都跟著捺缽,留下大部分漢人官員處理日常政務

基本上,遼國朝廷的命令,可以在全國的每一個地點,任何時刻發出,方便迅、機動靈活但同時,地方上若有大事想跟朝廷匯報,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所以遼國的地方官府,基本上都是放手給漢人管理的當然,以契丹人的行政水平來說,這樣其實是利大於弊的……

不過遼國皇帝這種走位飄忽的玩法,固然灑脫得一塌糊塗,可也給了野心家以施展的舞台,所以幾乎每一任遼國皇帝,都要遭遇到謀反、叛變之類的危機日子過得可比他們的南朝皇兄刺激多了……

言歸正傳,遼國皇帝也不是胡亂按缽,其活動區域是有季節性的比如現在是春天,大體而言,捺缽設在便於放鷹、捕殺天鵝﹑野鴨﹑大雁和鑿冰鉤魚的場所大致在後世松花江到北京一代活動……

沒辦法,誰讓人家遼國地大物博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