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四章 宜男花正好 (上)(1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師 1564 字 2020-10-25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一品江山最新章節!

陳恪翻譯《竹書紀年》,絕不只是為了證明『金縢』確實存在那么簡單,他的真實目的,其實是顛覆讀書人的理想國,即所謂的『三代之治』!

『三代之治』是漢儒所提出的觀念。三代,指中國最早三個統一政權——夏、商、周。漢儒們認為,夏、商、周是中國治理得最好的三個典范朝代,『三代』的政治形式是最有利於國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三代』之時帝王的道德人品和治國態度,乃是後世帝王的楷模。當然不包括夏桀、商紂、周幽王三個末帝和其他個別昏庸君王……

因此,士大夫們喜歡言必稱『三代』,將之當做一種政治理想國來作為當世的參照標准。他們認為只要君主效仿三代帝王,尤其是夏禹、商湯、周文這『三王』的道德操行、政治理念,社會的一切弊端就會迎刃而解。

但事實上,『三代』,尤其夏、商兩代,並沒有可靠的信史留下,因此所謂『三代』之治,很大程度上只是古人的一種想象。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除了年代過於久遠,史料湮沒於戰亂之外,還離不開一位偉人的貢獻。

那便是傳說中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英明神武、光耀千古、威而不猛、萬世師表的孔老夫子!

孔子生活在東周,那時候算是三代末年,作為歷史最悠久魯國的史官,還能看到三代的真實史料,知道上古時代根本不像傳說的那么淳朴,而是與後世宮廷政治一樣的血腥。

但孔夫子滿眼望去,天下禮崩樂壞、綱常淪喪、諸侯混戰不休、百姓如豬狗一般,泱泱神州哪里還有樂土?

作為周公的信徒,孔子自然痛苦不堪,他為了宣傳古世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與今世的『禮崩樂壞』相比較。喚起諸侯尊王復禮之心,不惜篡改古史,搞什么『一字褒貶』、『為尊者諱』等等,也就是傳說中的『春秋筆法』!

不管當時孔子的初衷如何,後世所謂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都是從他這里學來的。歷史的真相便隨著人們的需要被隨意篡改,面目全非……

所以孔子才痛苦的嘆息道:『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但無論如何。所謂三代之治。其實就是孔子為了引導人們向善,而美化出的一個烏托邦。後來又漸漸成了人們無法解決問題時,逃避現實的避風港。更進化為阻礙一切改革,一切變化的攔路虎!

春秋筆法誤我華夏,絕非妄言哉……

而《竹書紀年》是一部西晉時。從魏安釐王墓中出土的編年體史書,所以能夠避過秦始皇挾書令導致的焚書運動。它記錄了從夏朝到戰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其翻譯成功,將夏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沖突,毫無保留的展示在人們面前,造成的沖擊可想而知。

譬如,儒家著名的『伊尹放太甲於桐宮』段子,說當初商王太甲無道,被宰相伊尹放置桐宮。太甲三年改過自新,伊尹又將其迎立為帝,交還國政。太甲復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在孔子描述的這個故事中,伊尹高風亮節、太甲浪子回頭,皆是萬代楷模。和諧的不得了。

然而,根據《竹書紀年》記載——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七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哪有什么聖君賢主?還不是一樣的陰謀暴力!

所以《竹書紀年》不僅是對人們歷史知識的沖擊,更是對儒家所構建的『三代之治』理想國的動搖!

是動搖。不是摧毀。畢竟陳恪也不知道『清華簡』埋在哪兒,無法為《竹書紀年》提供佐證,在史學上,可是孤證不立的……而且那些學了一輩子儒家的士大夫們,豈是那么容易就放棄信仰、否定先賢?那跟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毀滅有何區別?

事實也確實如此,《竹書紀年》在出土後,傳承了六百多年,終在南宋亡佚。其原因完全可以想象出來,就是其內容被翻譯出來後,與儒家史學體系沖突極大,理所當然地為儒學家們視為異端,不遺余力的湮滅掉了!

但陳恪用了很巧妙的一招,讓士大夫們集體噤聲——他以無可辯駁的考證,證明了《尚書》系偽作。將金縢存在的依據,系於《竹書紀年》之上,繼而與大宋朝皇統傳承的正義性聯系起來。

除非大宋的士大夫們,能找出別的證據,證明金縢確有其事,否則誰都不敢說《竹書紀年》半個不字。

而且在歷史上,《竹書紀年》的亡佚,是發生在南宋,那時候,二程的理學已經被朱熹發揚光大,儒家基本一統江湖,才有資格順昌逆亡。但在北宋儒家思想混亂,山頭林立之秋,也給了所謂異端存活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