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九章 秋來春早去(下)(2 / 2)

一品江山 三戒大師 1503 字 2020-10-25

在曾公亮的堅持下,大部分的條文還是保留了下來。比如『武學教授不設品級』一條,就是在他的堅持下,才被留下來的。這樣可以讓武學院在聘請教授時更加靈活自主。朝野的能人們,在接受聘請時,也不用考慮太多虛文縟節,可以大大增強學院的師資力量。

還有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在他的堅持下,武學院采取了開放式招生,而非王拱辰主張的舉薦式,這不僅讓武學院的大門向全社會敞開,使有志於報效國家的熱血男兒,都能得到入學的機會。

也避免了武學院像國子監那樣,淪為權貴子弟混資歷的場所……但凡被權貴舉薦的人選,學校輕易不敢拒絕,否則就得罪了權貴,這樣的學生進入學院,必定飛揚跋扈、視規矩為糞土,徹底敗壞學院風氣……我反思過了,我們『武學-武舉-武官』三位一體的構想,固然是善法,但跨越太大,反對者也太多。」曾公亮給陳恪斟一杯茶道:「非武舉不得授予七品以上武官,這是在要將門的命,他們能不拼命反對么?」

陳恪終於默默點頭,在這一點上,他有些失策。本想著反正已經得罪了將門,索性就得罪到底,誰知道卻促成了將門投向趙宗實一方……否則韓琦沒有理由反對曾公亮。他分明是在為將門撐腰……

其實陳恪與將門本來淵源深厚,以他與柳家、曹家的關系,為趙宗績拉攏到將門的支持,並非什么難事。不過他不願飢不擇食,因為在陳恪和趙宗績的未來藍圖中,將門注定是要被掃到垃圾堆里的。你靠著人家獲勝後,人家就成了從龍功臣,還怎么對他們下手?

只是他也沒想讓這些根深蒂固、能量非凡的家伙,跟趙宗實攪在一起。他低估了趙宗實對皇位的渴望,為了勝出這場競爭,趙宗實一伙人,絲毫不管大宋的將來,會變成什么鳥樣子……

曾公亮看出他已經被說服了,遂趁熱打鐵道:「事情得一步步做,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其實我若死咬著不答應,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樣一來,整個方案都要泡湯。下次不知要何年何月,才會再次提上議程。」

「這次,我們雖然沒有建立起『武學-武舉-武官』的鏈條,但至少,武舉必由武學這一條,算是確定了。大宋每一屆武舉,都會有兩三千人參加,至少這兩三千人,都會報名武學院吧?」曾公亮接著道:「朝廷允許你一年招生一次,一次員額五百。官家又從內帑出錢,再增三百廩生。這樣一年可招八百名生員,三年後,就會穩定在兩千四。國子監、太學才多少人食廩?在大規模縮減開支的背景下,足顯官家和朝廷的重視了。」

「朝廷花了這么多錢,把這兩千四百人培養成才,不可能不派上用場。」曾公亮望著陳恪,沉聲道:「你若能兌現你的承諾,把他們教育成忠君愛國、文武雙全的人才,他們一定會改變大宋的軍情!」

「是,」聽了曾相公的肺腑之言,陳恪焉能不動容,他起身拱手道:「是下官急躁了。」

「再說,我們也沒必要非得去刺激那些將門。」曾公亮捻須笑道:「不一定非得把『非武舉不武將』制度化,完全可以在實際操作中,使其變成潛規則。溫水煮青蛙的難度,要比用開水小得多呀……」

陳恪徹底服了,能從官場中一步步殺出重圍、登上頂峰的,果然都不是易於之輩。就連被認為『長於事、短於謀』的曾公亮,也有滿腹機謀,只是肚子沒有韓琦他們那么大罷了……

「請相公海涵,下官總想著此次離京,還不知有沒有機會再回來。」陳恪便致歉道:「所以難免太過急躁了。」

「對了,還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曾公亮見陳恪的神情恢復正常、老懷甚慰,便破例透露了一個御前機密道:「你小子因禍得福,這次不用離京了。」

「哦?」陳恪一臉驚訝。

「具體不便透露,你心里有數就好了。」曾公亮淡淡道:「把心放回肚子里,好好把武學院搞好吧。」說著加重語氣道:「這次折騰這么大動靜,為你搭起了台,要是把這出戲唱砸了,我看你哪還有臉見人?」

「是。」陳恪訕訕笑道:「我盡力就是。」說著腆著臉道:「能不能透露一下,兩位同判都是何方神聖?」

「具體是誰還沒定。」這不是什么秘密,曾公亮道:「但應該是一武官一內宦的樣子,這個原則不會變。」

陳恪唯有苦笑。

偷來的江山總是坐不安穩,宋朝皇帝讓自己安心的辦法,就是制衡分權。這是大宋朝政的總原則。所以你看到斗得厲害的兩派,總是要么一起在朝廷待著,要么一起下鄉。這就是為何韓琦犯了錯誤,也不擔心會被趕出京城的原因,皇帝得留著他制衡富弼呢!

其實也不是不放心富弼,就是習慣性得防著他。

更變態的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玩制衡過了火,竟連他們的後代皇帝,也陷入被制衡之中。這真是個無處不制衡的變態國度,經實現了相當程度的民主,陳恪被兩個同判制一下,實在是太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