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騙與騙(1 / 2)

唐朝小閑人 南希北慶 1328 字 2020-10-27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唐朝小閑人最新章節!

ps:新書需要支持。。。

任何事是好是壞,你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得到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那些律師打官司,不管是否真的有罪,只要切入點找對了,同樣可以脫罪,世事無絕對,就是這個道理。

熊弟已經點穿了這神像的奧秘所在,如果九燈和尚還繼續就這個磁石的問題去跟熊弟糾纏,那怎么可能爭得贏。

但是他從結果去切入,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他沒有否認自己騙人,但是也沒有承認,顯然就是想淡化這一點,表示這過程並不重要,你們在乎這些干什么?他強調的是我是在做善事,我的神葯救了不少人,而且從未害過任何人,我做這一切只是為了救人而已,這就好比有人做好事不留名,或者說隨意報一個假名字,難道你這也要怪罪他?或者說我只不過是希望多點人來關注佛教,我是在借此宣傳佛教罷了,難道也有罪?

這也是九燈和尚最為高明的一點,他不跟有些騙子一樣,弄些假葯去蒙人,那所謂的神葯,其實是真的良葯,而且是對症下葯,就說熊弟父母的死,你很難強加在九燈和尚》8,頭上,因為他的葯的確是醫好了熊弟父母的病,熊弟父母也是確實是自殺,他也沒有唆使,或許站在他的角度來說,他也不想熊弟父母自殺。

此話一出,大家面色又是一愣,心里又開始犯嘀咕了,腦袋有些反應不過來了。

楊思訥也有些沉默,這事是對是錯,還真是不好去判斷。

熊弟聽得心中一驚,暗道,韓大哥真是料事如神啊!當即指著九燈和尚道:「你胡說,你這么做分明就是為了騙大伙的錢。」

楊思訥一怔,道:「此話怎說?」

熊弟道:「楊公明鑒,這禿---和尚的神葯,根本就不是什么神葯,只是普通的葯,在求神葯的過程中,求神葯的人必須跪在神像前,向神像說出自己或者親人的病情,而他就坐在邊上,自然能夠聽見,如此一來,他就可以根據求葯者所說,判斷他們的病情,看是否能夠治好,若是能夠治好,他就將混有鐵屑的葯丸放入盤中,如果治不好他就不放,這也是為什么每一次收回葯丸之後,都會回到房間里去。」

九燈和尚微微皺眉,這被人看穿的感覺真是太糟糕了,但僅憑如此,並不能說明什么。

楊思訥點點頭道:「你說的很有道理,但這也是在救人,跟騙錢並沒有什么關系,據我所知,方丈大師的神葯可是不收錢的。」

熊弟道:「是,葯是不收錢,但是香燭收錢,天濟寺的香燭比其余的寺廟貴了近幾倍,尋常寺廟一文錢可買好幾柱香,但是天濟寺卻至少五文錢才買三炷香,如此之貴的香,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人來燒,這全都是因為這神葯,這和尚根本就不是為了救人,而是了宣傳自己的名聲,他的名聲越響,來燒香的人就越多,那么他賺的錢自然就越多,還有就是那佛緣,他借著這神像說什么燒香能夠積累佛緣,無非還是讓大伙去燒香,我父母就是因為著了他的道,將家中所有的錢甚至於田地都拿去燒香了,結果---結果最後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才會自殺的。」

經過熊弟這么一說,楊思訥頓時明白過來,這種細水長流的方式,的確很難讓人察覺到。

九燈和尚淡淡道:「這只是施主的片面之語,敝寺香燭的確比其它寺廟要貴,但那是因為那些香燭都是經過老衲開過光的,老衲也曾言明過,買賣香燭一事你情我願,談不上欺騙。」

「你放屁。」熊弟又道:「如果你真是為了救人的話,那這滴水觀音又是怎么回事,你做這么多事,根本就是為了騙香燭錢。」

九燈和尚一怔,卻不知如何答,因為他也不清楚這滴水觀音是怎么回事。

記得那日小野在天濟寺就問過韓藝,為什么不拆穿神像之謎,但是韓藝沒有多說,是因為他知道僅憑神像很難將這和尚置於死地。

這個騙局細節做的非常好,你要說五文錢三炷香貴吧,那只是在跟別的寺廟比較的前提下,其實五文錢並不多,我賣這么貴也合理,因為我做了法,開了光,而且九燈神棍的神葯確確實實有用,再加上這神佛之說,本就是忽悠,這就無法構成一個能夠致他於死地的罪證,就算拆穿了,九燈和尚照樣可以脫罪,而且非常輕松,最為關鍵的是,也沒有一個契機讓他去拆穿神像之謎,他和熊弟都是小人物,萬一沒有弄好,還會被九燈和尚給弄死。

所以韓藝才送了他這個石像,一來,是給你一個把罪名坐實的理由,二來,他要制造出一個契機來。

你弄虛作假,說這是什么滴水觀音,慫恿大伙來此燒香祭拜,你又沒有付出什么,這就構成了騙人的罪證。

事情發展到如今,關鍵就在這菩薩像之下。

起初,楊思訥還比較忌憚,這萬一沒弄好,百姓肯定會怪他,但是熊弟已經拆穿了神像之謎,那么他就有足夠的理由去挖菩薩像了,這當然也是韓藝設計的,他知道到時肯定會有很多信徒阻止楊思訥挖出菩薩像,所以就告訴熊弟,如果這些信徒阻止挖菩薩像,你就先把神像之謎給揭露了,然後再把話題轉回到菩薩像上面。

可以這么說,直到目前,一切都在韓藝的計算之中。

楊思訥立刻讓人去挖掘菩薩像,這一回那些信徒雖然還是不滿,畢竟有些人已經沉迷進去了,他們的潛意識不願意相信這些,但他們也不敢多說什么。

「方丈大師,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