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格物致知(1 / 2)

唐朝小閑人 南希北慶 2151 字 2020-10-27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唐朝小閑人最新章節!

在話劇結束之後,大家都在後台慶祝演出成功,因此鳳飛樓的後院是一片靜悄悄的,唯有韓藝一人坐在院中手拿《禮記?大學》,挺費勁的研讀著,但更多的是在等待著什么。

「韓藝!韓藝!」

伴隨著一陣叫嚷,只見一群老者闖了進來,正是鄭伯隅等一些大儒們。

韓藝目光一掃,還好,我老丈人沒有來,這樣我就可以放開手腳的去忽悠了。急忙起身,拱手一禮,又滿懷期待的問道:「不知幾位前輩覺得晚輩這一出少年孔子如何?」

鄭伯隅一臉困惑道:「你---你弄的這都是些什么東西,什么引力,這跟我們儒家有什么關系?」

他們一直認為這一出話劇肯定是關於仁愛、求學、勵志的故事,哪知道出來一個引力,這太出乎意料了。

韓藝一愣,隨即趕忙解釋道:「關於引力這方面,主要因為故事而存在,但並不是這一出話劇的主要思想呀,我這一出話劇完全是推崇儒家思想啊!」

崔偲道:「這我等怎么一點也沒有看出來。」

另一個老者道:「這事你可得解釋清楚。」

雖然語氣中充滿了不滿,但還算是比較溫和的。

韓藝驚愕道:「難道---難道各位都---都沒有看出來?」

難道里面另有玄機?鄭伯隅仔細一想,好像又有那么些意思,但是劇中的力學,還是非常特別,絕對與儒家思想沒有任何關系,但是他不好意思說自己一點都沒有看出來,萬一韓藝說出一個一二三來,那他不是丟臉丟大發了,於是道:「老夫就是問你,這引力究竟是怎么回事,孔聖人何時有過這個故事?」

「當然沒有,這完全是我虛構的,因為關於孔聖人年少時的故事,我知道的不是很清楚,只能自己去虛構。」

韓藝搖搖頭,又道:「其實關鍵不在於引力的本身,而是在於孔聖人發現引力的過程。」說到這里他將手中的書籍一揚,「我這個思路完全是來自於《禮記,大學》中的一句話,『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不正是儒家的格物致知精神嗎?」

「格物致知?」

鄭伯隅等人微微一愣,似乎並未想到這一點。

韓藝見他們被忽悠住了,趕緊伸手道:「各位前輩先請坐。」

鄭伯隅等人雖然不滿,但也沒有辦法,現在撕破臉那對大家都不好,於是坐了下來。

韓藝也沒有太囂張,表現的還是非常恭敬,因為這一步棋對他而言,是至關重要,他必須要想獲得崔盧鄭王這些大家族的支持,只是站在廳中。

盧秋子問道:「你說的雖不無道理,但是格物致知只是《禮記,大學》其中的一句,並非是我們儒家的主要思想,我們儒家的思想是仁治,禮治,德治。」言下之意,就是你小子偏題了。

「盧前輩說的是,但是格物致知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並非是全部,少年孔子這一出話劇主要還是想突出孔聖人的人格魅力。」

韓藝繼續道:「其實在我構思整出話劇時,也曾非常糾結,究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還是以孔聖人為主。基於話劇娛樂的特性,肯定還是要以人物為主,而且孔聖人是儒家的始祖,增加孔聖人的影響力,就是增加儒家影響力。因此我就翻閱了不少關於孔聖人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孔聖人已經揚名立萬時,如果我再演這些,那跟書上講的沒啥差別,那么就不能增加孔聖人的魅力,無法達到推廣的效果。

於是我就在想,孔聖人也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他也是一步步走向神壇的,這個成為聖人的過程,雖然記載的不是很詳細,但是我認為這恰恰是孔聖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孔聖人肯定也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才成功的,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會引發共鳴,這才咱們儒家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還能鼓勵眾多儒生。

因此我選擇了少年孔子,我想展現的是一種孔子精神,是一種儒家的精神,而不是一些孔子說過的話,這些話誰都知道,但都是一些獨立的,我想將這些話匯聚成一種精神。」

鄭伯隅聽得似懂非懂,他們認為應該以儒家思想為主,但是韓藝卻認為應該以孔子為主,他們當然也不會反對以孔子為主,這是很好的,點點頭,道:「你說得倒是有些道理,但是老夫還是不太明白,這故事的內容與孔子精神有何聯系?即便是格物致知也非孔聖人提出來的。」

韓藝解釋道:「這其中大有聯系,梨子落下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誰都看過,誰都知道,尋常人肯定不會去想為什么梨子會落下來,但是如果孔聖人對此發出了疑問,那就能展現出他的過人之處,如果他還從這種非常常見的現象,發現一些非常奇妙的知識,這就展現出了孔聖人天資超然,這就是一種魅力。而且從這個細節,就反應出孔聖人之後提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觀點。

然後,孔聖人為了尋找原因,不是一味的去思考,而是去請教他人,去學習,從生活中得到啟發,這又反應出之後孔聖人提出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的觀點。

在之後,孔聖人面對真理,勇敢去推翻老師的理論,從中也反應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觀點。再到最後那一出師生和,反應出孔聖人尊師重道的思想,在真理面前,孔聖人是勇敢的,但是在老師面前,孔聖人是尊重的,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他的老師原諒了他,並且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在孔子相師的故事中,孔子作為聖人同樣也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虛心求教。這就是儒家精神,或者說孔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