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一百三十八章 岌岌可危(2 / 2)

天唐錦綉 公子許 1540 字 2022-11-05

伸手拿起長安送來的那封信,先眼看火漆確認無誤,這才取出小刀裁開信封,取出信紙,仔仔細細的看了起來。

良久,方才將信紙放在書桉上,面色陰郁,悶聲不語。

太子祭奠宗廟、昭告天下,即皇帝位,年號「仁和」……

呵呵,「仁和」?

寬仁相待,以和為貴么?

若當真有仁心,在明知父皇決意決意易儲的情況下為何不干脆讓出儲位,反而占據名分大義竊據皇位,對一眾兄弟迫害打壓?

若真是以和為貴,為何非得逼著自己不得不逃出太極宮,聚軍隊於潼關以圖保命?

這一副假仁假義的模樣還真是一以貫之的討厭啊……

信箋上還有其余官職的任免,金典冊封嫡長子李象為皇太子,正位東宮,李勣擔任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師,岑文本擔任尚書右仆射、太子少傅,房俊任太子少保兼任工部尚書,馬周擔任侍中,劉自任中書令,其余禮部尚書許敬宗、吏部尚書李孝恭、兵部尚書崔敦禮、戶部尚書張儉、刑部尚書張亮……

當然其中也頗有詭異之處,在於對宗室一眾手足之褒貶獎懲一概全無,連提都沒提及一句。

既然以「仁和」作為年號,豈能不對手足施以「仁和」?

但無論如何,一個以原東宮嫡系為構架的朝堂體系完成,可以確保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政治順暢、皇權穩固,每過一日,穩固便加深一分,直至不可撼動。

而自己這邊,雖然山東私軍已經陸續抵達,實力大增,但僅憑一隅之地,如何與太子抗爭?

當下局勢對於晉王一系來說,可謂及及可危,動輒有覆滅之險。

將信箋放下,又拿起另外一封拆開,一目十行……愈發憂心忡忡。

尉遲恭在信中提及水師並未不顧一切沿著黃河向潼關推進,懷疑其背後或許有更深層次的陰謀,必須嚴防洛陽、函谷關一線,否則一旦被水師施以奇兵突破,後果不堪設想。

李治當然明白函谷關之重要,此地一旦丟失,潼關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死地,不僅毫無戰略轉圜之可能,甚至就連來自山東、河東等地的糧秣輜重都無法抵達潼關。

放下信箋,李治坐在椅子上,面色陰郁。

無論怎么看,都是一盤必死之棋……

王瘦石在一旁見到李治神情沮喪,頗有些心灰意懶,忙勸諫道:「殿下,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更要有堅韌不拔之志,哪一位雄才偉略的王者不是在荊棘之中趟出一條血路,於絕境之中殺出一片生天?況且,有了薛萬徹的輔左,成事的機會大大增加。」

李治也知道此刻並未到絕望之時,勉力振奮精神,問道:「依你之見,丘行恭是否可信?薛萬徹投誠之事,是真是假?」

王瘦石句僂著腰,雪白的頭發束在梁冠之下,臉上皺紋密布,露出一個笑容,道:「丘行恭隨行之親兵當中,有人被老奴收買,其與丘行恭所言相差無幾,顯然丘行恭是可信的。既然丘行恭可信,那么薛萬徹投誠一事自然千真萬確。殿下大舉反攻之時,只需局勢有利,薛萬徹必然舉兵響應,有他這三萬悍卒橫渡渭水直逼玄武門下,運氣不好也能吸引東宮六率主力馳援,運氣好,甚至可以直接攻陷玄武門,抵定大局。」

這當然是最為理想的狀況,但其實誰都知道,世間之事從無這般按照人的意願而發展的時候……

不過李治還是點點頭:「眼下關中各地駐軍都作壁上觀,咱們集結十余萬兵馬,完全有拼死一戰的可能……當然,生死契機還是在於宇文士及。」

相比於薛萬徹,宇文士及前去游說的目標才能夠真正決定爭儲之戰的勝負,決定他李治的生死成敗。

只要那人承認李承乾乃竊據皇位,認定自己這個晉王手上的遺詔為真,更願意將遺詔所書認定為父皇之遺志,並且不惜為之將生死置於度外……那么里應外合之下,必然可以攻陷長安、廢除新皇、殲滅東宮六率,撥亂反正。

不過現在思慮這些為之過早,當務之急是聽從尉遲恭的諫言,確保函谷關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