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否極泰來(2 / 2)

天唐錦綉 公子許 1626 字 2022-12-23

好在他迅速從幻想當中醒悟過來,沉聲道:「就如二郎所言,只要眼下叛軍平定,咱們便重整國策、梳理內政。一方面加快發展基礎建設,一方面穩定西域為帝國爭取更大的戰略緩沖地帶,咱們君臣一心,定然能夠開創盛世,青史彪炳。」

房俊放下茶杯,搖頭道:「雖然國策由外向內轉變,放棄開國之初的擴張策略,但並不意味著軍隊徹底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是在放棄擴張的同時愈發注重掠奪,且掠奪的方向由陸地轉向大海,畢竟與陸地動輒以年計數的遙遠路程與巨大的靡費相比,海上掠奪的效率實在太高。」

絲綢之路便是大漢帝國向西域各國掠奪的一條黃金道路,但是自漢朝鑿空西域開始,後面歷朝歷代能夠完全掌控西域的時間卻少之又少,是那些朝廷、大臣意識不到絲綢之路吸納、掠奪來的財富嗎?

並不是。

重點在於西域太過遙遠,與中原王朝的路途太過艱難,想要維系這樣一條數萬里長的道路,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太過龐大,難以維持投資與收獲之間的正比。

迫不得已,只能放棄。

但是大海不同,只需要有一支無敵於海上的船隊,然後沿著大陸海岸設置好補給基地,那么縱使萬里、十萬里之外,亦可在水師的控制之下,沿海諸國的財富將會沿著無數條航線所繪制的財富之路匯聚至大唐。

另外一點,當下大唐的疆域已經無限龐大,受限於交通、信息、人口等諸多條件,即便有再多的土地也無甚大用,沒有精力去開發的土地卻要派駐大軍駐守,取之何用?

除去滿足一些野心家的面子之外,還會將帝國硬生生拖垮……

不過他也提醒道:「以海外至物資開發國力,乃是千秋萬載之根基,但掠奪回的金銀礦產只能充實陛下的內帑,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拉動經濟,卻不能直接流入民間,否則必然會造成巨大的通貨膨脹,物貴錢賤的後患是帝國絕對不能承受的。」

然後,他不得不向李承乾、蘇氏這兩口子普及一下什么叫做「經濟」,什么叫做「通貨膨脹」,以及「貨幣」的本質與用處……

從真正意義來說,「錢」是最沒用處的,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再多的錢也救不活一個窮困的國家。真正有用的是物資,糧食、鋼鐵、木材、布料、茶葉、瓷器……錢幣是作為各種物資平衡流通之用處而存在。

相比於後世,大唐為何落後?

不是因為大唐的國庫收入少,而是因為大唐的物資極度貴乏,這受困於極其低下的生產力,絕對不是錢幣的多寡能夠彌補,甚至過多的錢幣會造成整個帝國經濟系統的全面崩潰。

畢竟無論在哪一個年代,貨幣都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絕大部分的人都嚴重缺乏貨幣的支配權,而當物價飛騰,絕大部分缺乏貨幣的人就會陷入徹底的貧困。

當累死累活賺取的錢卻不能保證吃飽,那絕對是要出大問題的,長此以往,就會引發一場自下而上的變革……

他提醒李承乾:「自東漢以來,三國兩晉南北朝連年征戰,國計民生早已凋敝不堪、衰落至深淵谷底,即便前隋一統南北,但周邊胡族虎視眈眈、戰亂頻仍,亦是征伐不斷、空耗國力……直至眼下,才算是邊疆平穩,待到平定叛軍,可稱政局和順,乃是四百年來神州大地上少有的能夠集中舉國之力發展內政是良機,因為國計民生早已跌落谷底,起點很低,正所謂否極泰來,只需陛下與大臣們勵精圖治,制定正確之國策,必然能夠使得國內局勢煥然一新,短時間內便可取得長足之進步。」

有些時候,「國運」這個東西是玄之又玄的,看不見、摸不著,但誰也不否定它的存在。

每當「國運昌隆」,各種國策之施行便水到渠成,仁人志士層出不窮,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仿佛得上蒼之卷顧、祖先之庇佑,一舉奠定百年國勢。

可若是沒能在「國運昌隆」之時抓住這玄之又玄的時機,任憑機會熘走,那么「天予弗取,必遭災殃」……

李承乾以往從未自這個角度去看待天下大勢,此刻得了房俊提醒,仔細一想,頓時眼前一亮。

正如房俊所言,自東漢傾頹、三國鼎立,國內便盜賊蜂起、戰火連綿,百業俱廢、民不聊生,西晉雖然短暫統一,但也只是形式大過實質,況且司馬家得國不正、朝野上下各懷機心,也沒出幾個像樣的皇帝,等到晉室南渡,北地更是淪為胡族牧場、一片腥膻,再後來南北朝割據並立,既相互攻伐又要外御胡虜,華夏戶口相比兩漢之時十不存一。

隋文帝雖然一統南北,但邊疆各處胡族興起,屢屢入寇,掠奪人口蠶食疆土,使得隋朝中樞疲於應付。隋煬帝雄才偉略,卻也好高騖遠,修運河、征遼東,窮奢極欲、窮兵黷武,將隋文帝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家底折騰一空,神州大地烽煙四起,剛剛恢復不久的民生再遭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