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風起雲涌(2 / 2)

天唐錦綉 公子許 1558 字 8个月前

論欽陵是兄弟之中智慧最高的一個,聞言已經明白父親的意思,沉吟一下,道:「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祿東贊看向他,頷首道:「論智慧,兄弟當中無人能與你並論,但自古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是太多心思,不肯按部就班,亦不肯安於現狀,總想著捷足先登,用智慧去超越一些本不應超越之事。」

即便寒風呼嘯、大雪紛飛,但論欽陵卻有些冒汗,心虛問道:「父親何出此言?」

祿東贊不理會兒子,將目光投注向風雪掩蓋之中的萬俟城:「國也好,家也罷,最重要是要有規矩。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者,網之大繩,眾目之所附。綱舉而後目張,綱正而後目齊。如若三綱顛倒、如網之混亂,自然距離覆滅不遠。」

論欽陵趕緊表態:「父親之意,我已知矣,還請父親放心,君臣父子、手足綱序始終在我心中,絕不敢有半分僭越。」

贊婆與勃論贊刃一開始的時候稀里糊塗,聽不明白父親在說些什么,但是既然提及「單者易折,眾則難摧」的典故,已經有些明白過來,現在則徹底搞清楚父親的意思,這是在敲打。

幾人的兄長贊悉若作為噶爾家族的繼承人,留在邏些城為質,被松贊干布控制,謹防噶爾家族生出異心,同時也作為噶爾家族的代表與邏些城的各部落貴族聯絡,避免噶爾家族遭受松贊干布陷害。

現在噶爾家族的所有人口、牲畜、家產幾乎都遷徙到這青海湖,贊悉若遠離家族核心,而作為次子的論欽陵卻在家族安置的過程之中發揮巨大作用,威望越來越重,聚集於其身邊的勢力愈發龐大,已經隱隱有了與長兄贊悉若分庭抗禮之力。

顯然,祿東贊是提防兄弟鬩牆之事發生,借用吐谷渾的典故敲打幾個兒子。

慕容廆與慕容吐谷渾手足相爭,導致偌大的慕容部分裂;慕容阿豺睿智,將兄弟兒子們緊緊團結在一起,締造了雄踞青海的吐谷渾國……

父子四人一時間陷入沉默,馬匹緩緩駛入萬俟城,規劃方正的內外城牆將這座大城分成外城與內城兩部分,諸多族人居住在外城之中,而內城則是噶爾家族的居住、辦公之地。

穿過內城的夯土城牆,回到燃著木柴的房子里,分別落座,祿東贊喝了一口酥油茶,道:「待到冬日過去、春日降至,贊婆率領八千騎兵駐扎於祁連山口,威懾大唐河西諸鎮。」

贊婆大吃一驚:「眼下咱們依賴大唐良多,如若這般動作,必然使得大唐生出警惕之心,萬一邏些城那邊對咱們不利,豈不是腹背受敵?」

論欽陵喝著茶,沒說話,若有所思。

勃論贊刃則有些混不吝:「說那許多作甚?父親讓如何便如何,松贊干布若是敢來,那就讓他葬身在這青海湖!」

祿東贊放下茶碗,擺擺手:「何至於此?咱們還是要依靠大唐的,只不過之前我們一直被大唐牽著鼻子走,太過被動,要盡量扭轉這種局面,從大唐那邊爭取更多的利益,也要將大唐綁在咱們的馬車上抵擋松贊干布,而不是關鍵時刻權衡利弊之後拋棄咱們。」

現在由於有著噶爾家族作為緩沖,大唐與吐蕃非但並未開戰,彼此之間的緊張關系反而有些緩解,相互貿易不斷。然而作為兩國緩沖承擔莫大風險與損失的噶爾家族雖然占據唐蕃古道,甚至是整個青海道,卻因為大唐的限制並未從中得到太多利益。

當初與房俊簽訂的協議對吐蕃極為不利,眼睜睜看著無以計數的利益在自己面前流失,祿東贊急於改變現狀。

論欽陵頷首道:「大唐皇帝需要我們在此牽制吐蕃,使其不敢肆無忌憚的居高臨下俯沖大唐領土,可是我們得到的卻遠不如付出,或許應該改變一下方式,努力爭取一下。」

之前噶爾家族被松贊干布脅迫,差一點闔族覆滅,倉惶逃至青海湖立足未穩,不得不借助大唐的力量去對抗松贊干布,所以再是屈辱的條件都得答應。

但現在噶爾家族已經在這青海湖站穩腳跟,接下來要面臨的是發展壯大的問題,自然不能任由大唐繼續吸血,起碼也要站在一個較為平等的基礎上談合作。

贊婆卻並不看好:「大唐與隋朝一樣,對待咱們這樣的番邦蠻胡很是強勢,尤其是大唐權臣房俊,恨不能將天底下所有胡人都抓取來給大唐去養馬,豈能有所讓步?」

祿東贊淡淡道:「大唐內部將會有一場巨變,到時候,他們不得不讓。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威脅河西諸鎮,將河西兵力與安西軍牽制於此,不能回援長安。」

論欽陵心中一動,忙問道:「已經有人聯絡咱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