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No_Name(1 / 2)

赤色黎明 緋紅之月 1892 字 2020-06-19

&e

906年0月2日,北京。袁世凱和王士珍兩個人正坐在袁世凱家的庭院里頭聊天,袁世凱突然想起一件事,「聘卿,前幾日邢台造反的事情,有什么結果?」

「袁公,邢台的事情大概有了結果,匪首龐梓已經往西邊逃去了。」王士珍對袁世凱說道,「雖然發了通緝,不過我覺得今年未必能抓到。」

袁世凱根本不在乎龐梓的生死,他嘆道:「沒想到景廷賓的余孽到現在還沒掃凈,倒是有些怪異。聘卿,你怎么?」

在袁世凱麾下諸將當中,能始終受到尊敬信任的也就王士珍一個人。凡重要軍事問題,袁必咨詢士珍而後行,說:「聘卿核否?」他上的奏折中,上奏或下發的文稿袁也一定讓王圈閱修改,臨發前還要讓王審閱。因此當時不少人稱王為「龍目」,即袁的「眼睛」。當人問及,袁世凱稱「聘卿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

北洋的核心勢力范圍就是山東河北直隸等地,袁世凱身為河南人,緊挨著河北山東的河南現在也是他的勢力范圍。而安徽因為是李鴻章淮軍的起家之地,所以北洋在安徽的影響力也頗大。但是總的來說,河南與安徽算是北洋的影響力范圍,而河北山東則是北洋真正的核心地區。而庚子年之後,在河北山東這個北洋的心腹要地,袁世凱面對的最大戰斗就是景廷賓趙三多領導發動的起義。沒想到五年後,景廷賓的「余孽」還敢造反,哪怕是龐梓這種小規模的造反,袁世凱也不能等閑視之。

王士珍沒有立刻回答,他已經嚴令下頭收集情報。雖然現在已經返回的情報里頭充斥著各種虛妄之詞,不過這些小把戲瞞不過王士珍。王士珍通過這些情報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為何地主們要聯名狀告龐梓造反,而這些狀子比龐梓實際起兵造反還要早。龐梓打防營這是切切實實的事情,所以王士珍並不認為龐梓被冤枉了。無論是什么理由,龐梓敢打運河防營,這就是明目張膽的造反。但是這件事本身有著一種令人不得不懷疑的背景。

袁世凱知道王士珍心思縝密,他若非有了絕對的把握不會輕易說話。見王士珍沉吟不語,袁世凱笑道:「聘卿有話就直說,這不過是件小事。」

「袁公,我覺得這件事不會那么簡單。」王士珍平靜的答道,然後把自己對龐梓造反的事情順序說了一遍,陳述完畢,王士珍總結道:「我總覺得龐梓背後肯定有別的勢力在支持龐梓。不然的話,為何是地主們先上了狀紙呢?」

袁世凱從軍之後才開始發跡,所以素來是軍人作派。無論坐在哪里,都是身體筆直。雖然現在是和王士珍的私人談話,他也保持了日常習慣的姿勢。他拿起茶碗聞了聞茶香,卻沒有直接引用,卻又把茶碗放回桌上。這才笑道:「不妨事,我們就讓那個營暫時留在邢台繼續追剿叛匪余孽。邢台那里很是不太平,若是不用用重手,只怕以後還是要亂。」來袁世凱並不覺得這是多大的事情,

王士珍連忙勸道:「袁公,只怕地方上的官員不會高興。」

「為期半個月,只在叛匪老窩剿滅就可以。他們不高興又能如何。」袁世凱笑道,王士珍有些不大贊同,袁世凱又問道:「聘卿,你覺得該如何?」

王士珍其實想說的是,自己親自去查問一番。但是他知道,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能真的實現。北洋現在事情極多,王士珍根本走不開。雖然覺得事情怪異,不過如是一定要查清,沒有一個月是絕對辦不到的,而北洋軍若是在一地駐扎超過一個月,只怕沒有造反,也會被逼出造反來。他只能嘆道:「姑且如此吧。但不能超過半個月。就我所知,龐梓這次事起倉促,除了些原本就跟著龐梓的匪徒之外,沒有攜裹什么百姓。在那里立威即可,不必過度追究。」

「就按聘卿所言。」袁世凱本來也沒有真的把龐梓的事情當多大的事。如果龐梓當時就被抓到,袁世凱現在就讓在南宮縣的北洋軍回德州了。今天找王士珍過來,其實有更重要的事情,他雙手扶在座椅的扶手上,正了正身姿,這才接著說道:「聘卿,我其實要給你說的是別的事情。我想薦你做江北提督,加陸軍部侍郎銜。」

按清制,武職至提督,皆一品,已為極崇,但不能節制地方。而王士珍所任的江北提督,因為是由江淮巡撫改設而來,其前身為漕運總督,所以有統轄地方之權,並且還兼理漕運事務,這可是一個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重要職位。

聽到這個推薦,王士珍沒有大喜過望,他平靜的問道:「袁公,現在北洋軍已成,讓我去做這個江北提督,北洋軍的事情又准備如何安排?」

若是旁人這么說,袁世凱就會懷疑這人對北洋軍的軍權不肯放手。王士珍這人從來不是一個貪戀權位的人,而且對袁世凱忠心耿耿。他這么問真的是在擔心袁世凱對北洋軍的控制。

袁世凱拿起杯子喝了口茶,然後嘆了口氣:「聘卿,我現在負責編撰《立憲綱要》,若是讓人覺得我還在把持著北洋軍的大權,嘿嘿。已經有不少人說我是曹操,劉裕,再往後也不知道他們會在說出些什么來。」

905年河間秋操之後,北洋新軍受到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彈劾袁世凱的奏章於是一路走高。加上袁世凱建立警察系統,官聲也算是不錯。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族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皇室親貴煽動一些御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906年,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此時的袁世凱正在開始籌備編刊《立憲綱要》。准備進入中央的中樞體系內。有說法,袁世凱即將出任軍機大臣,成為真正的中樞重臣。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北洋軍的人事調整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