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 北洋軍出動(三)(1 / 2)

赤色黎明 緋紅之月 2717 字 2020-06-19

段祺瑞對湖北新軍毫無好感,河間秋操里頭外界普遍評價湖北新軍「以學問勝」,評價北洋新軍則是「以勇氣勝」。在清朝,有學問可是要比有勇氣評價更高,這是段祺瑞極為不滿的一件事。陸軍部大臣鐵良命令押解一些湖北新軍的敗兵進京問話,這讓段祺瑞很是有機會發作一下。當然段祺瑞的發作也不全是為了報復,他也想威嚇住敗兵,讓他們不敢說瞎話。

當段祺瑞怒斥敗兵的時候,那真的是殺氣騰騰,若是在北洋軍里頭,段祺瑞這么怒喝一番,是真的要殺人的。敗兵的軍官嚇得魂不附體。他咕咚跪下,卻抱住了鐵良的腿,「大人,這進京之前說過,絕不殺我們的。大人饒命啊。」

除了被段祺瑞怒斥的那個軍官之外,其他的小兵也被嚇壞了,見軍官向鐵良求助,他們也連忙跪倒哀求。本來進行的還算正常的問詢突然就亂了套。

鐵良責怪的了段祺瑞一眼,不過這時候他也不能因為這些敗兵駁了段祺瑞的面子。冷哼了一聲,鐵良說道:「你們就老老實實的說話,不要瞎編亂造。說不殺你們,那是要你們老實說話。若再不老實,難道陸軍部就不能殺你們不成?」

敗兵們「聽明白」了鐵良的話,自此之後的詢問,他們盡力揣測著段祺瑞的意思說話,段祺瑞還真的沒有審問過敗兵的經驗。敗兵們此時是為了活命,哪里還肯說實話,每句話里頭都在推諉責任。而最大的責任人自然是協統黎元洪。甚至有敗兵嚇昏了頭,居然把一些責任引向了張之洞。

「這就是屈打成招啊。」段祺瑞忍不住想到。他自己也有些後悔,其實段祺瑞本人倒是真的想弄明白自己的對手人民黨到底有何等能耐。卻沒想到會弄成這樣。不過轉念一想,段祺瑞卻有了算計。他只要把這些敗兵的口供弄出了一份在各處透透風聲,當然這些消息里頭肯定不會提段祺瑞本人干了什么,而是向其他方面暗示鐵良要通過審問敗兵對付張之洞。這些消息肯定會傳到張之洞那里,段祺瑞相信張之洞絕對不會置之不理的。若是張之洞與鐵良斗起來,一來順了段祺瑞的心思,二來也對袁世凱有幫助。

眼瞅著問詢變成了這模樣,鐵良心里頭也是極為不滿。他能把這些敗兵給給弄來,並不是靠了什么權威壓制了湖北,而是靠了湖北新軍里頭設置的滿營。今年年初安徽鬧了亂黨,朝廷為了強化對新軍的控制,在各個新軍里頭設置了滿營。目的就是讓這些滿人來刺探軍情,抓出革命黨。鐵良就是靠了湖北新軍里頭的滿營出力,才能把敗兵給送來北京。

鐵良其實也是有自己的分寸,他絕不願意把問詢弄成屈打成招,所以對審問這些敗兵的官員反復強調,絕對不能屈打成招,也不能誘供。段祺瑞身為第三鎮的統制,出於身份,鐵良沒有對段祺瑞交代,結果還是弄出了事情。「段祺瑞怎么會是這樣一個人?」鐵良很是失望。在北洋軍里頭,段祺瑞風評不錯。這也是鐵良願意讓段祺瑞領第三鎮出兵的原因。

不過事情既然發生了,再對段祺瑞說什么只會激化矛盾。鐵良不得不忍了這口氣。同時在心里頭給段祺瑞記了一筆。

問詢結束之後,陸軍部開始討論安徽戰役里頭湖北新軍的得失。由於湖北新軍被殲滅的太徹底,這一仗自然談不上什么「得」,至於「失」,陸軍部的人早就知道鐵良不讓追究責任,他們也不好說的太深。

段祺瑞好歹是老行伍,他也不管陸軍部的意思,徑直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攔河壩」的問題,段祺瑞堅決不相信人民黨拒讓能在河底築壩。第二個問題就是探馬問題,人民黨短時間內滅了湖北新軍的探馬,段祺瑞倒不是完全不相信,他認為這里頭肯定有問題。第三個則是湖北新軍排出的那個空心方陣。空心方陣明顯是為了隊列進攻。湖北新軍把這個陣形弄成了干挨打的局面。段祺瑞覺得這里頭大有蹊蹺。人民黨一群亂匪,哪里有能力在火力上壓制湖北新軍?若是有這等能力,人民黨這些亂匪們絕不可能只龜縮在安徽,往北是河南,往東是江浙,這都是富饒之地,人民黨早就該進攻這些地方。根本不可能縮在發過水災的安徽不動。去年的水災災情嚴重,身在北京的段祺瑞都知道不少消息。人民黨能在泥窩里頭活下來就屬於萬幸,怎么可能弄出這樣強悍的軍隊來?

段祺瑞並不知道人民黨在陳克的帶領下付出了何等艱苦卓絕的努力。當然,即便段祺瑞聽說了這種事情,也會認為是「胡說八道」。不過段祺瑞提出的問題的確是切中要害的。陸軍部里頭的這些人不喜歡段祺瑞的是大多數,聽到這些問題之後也頻頻點頭。

鐵良皺著眉頭沉默不語,過了好一陣才說道:「段統制,這次剿匪刻不容緩。若是把這些弄清楚,只怕又要拖好一陣子。我覺得還是得盡快出兵。」

段祺瑞心道:「你現在才知道刻不容緩?若不是你們奪了袁大人兵權,早就滅了陳克這些亂黨。」

心里頭雖然這么想,但是段祺瑞嘴上絕對不能這么說,他問道:「大人准備如何處置?」

鐵良答道:「段統制現在就抓緊准備出兵的事情,你說的這些我會詳查。定然解開段統制的疑問。」

鐵良這么說,段祺瑞也不能當面質疑。他只好繼續問道:「那何時出兵?」

「十五日內一樣要出兵。」鐵良答道。

「十五日內?」段祺瑞瞪起了眼睛。這不是他裝出來的,第三鎮上萬兵馬,輜重龐大。十五日內出兵是絕對不現實的。若是王士珍在的話,這倒是有可能的,可段祺瑞現在連一個軍事計劃都沒制定,根本不現實。

鐵良也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不過他也不能再多等了,「也不必完全出動,可以先派一部分兵馬南下,但是無論如何,三十日內,第三鎮一定要全部到徐州。然後與江北提督一起進兵安徽。」

從陸軍部會議室里頭出來的時候,段祺瑞怒氣沖沖。他無論怎么解釋,鐵良也不肯松口。鐵良也不是沒有理由,905年的時候,瀏陽醴爆發了起義,起義者與上栗遙相呼應。不到0天,起義軍即達萬多人,聲威播及長江中參數省。湘、贛兩省官兵亂作一團、頻頻呼救,清廷連下「上諭」,急令鄂、湘、贛、蘇四省速派得力軍隊,「飛馳會剿」,並調海軍開赴九江、蕪湖,為之壯膽。一時,清軍集結達四、五萬人。這是目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清朝在南方出兵最多的一次。就連遠在天津的北洋軍也派出了一個騎兵營參加了鎮壓起義的行動。

段祺瑞當然知道那次的事情,但是那時候滿清內部尚且能夠合作,各路兵馬的指揮官更沒有現在這樣明顯的派系之爭。更何況那次的事情也沒法與這次相比,誰能想到突然從水災中心冒出這么一支叛匪隊伍來。當朝廷發覺的時候,這支隊伍竟然成了氣候。

段祺瑞沒有發現,由於他不清楚具體情況,他判斷人民黨實力的時候,竟然是隨著自己心態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變化。現在段祺瑞也根本沒有反省自己的想法,鐵良下命令很容易,執行命令的段祺瑞可就要面對無數的難題。把第三鎮的軍官們集中起來,段祺瑞下達了要出兵的命令。

第三鎮的軍官們也沒有想到這么快就要出兵,段祺瑞陰沉著臉發布命令的時候,眾人都不敢說什么。等段祺瑞命令散會,軍官們馬上收拾行李回天津。軍官們互相偷偷交換著目光。孫永勝原本還覺得陸軍部紀律松弛,可是真的知道自己馬上就要投入緊張的出兵准備,而且馬上要遠赴千里之外參加戰爭。他竟然又覺得這種安逸的生活變得令人留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