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滿清頑固派的末日(三)(1 / 2)

赤色黎明 緋紅之月 4153 字 2020-06-19

「嚴先生,我有件事想請您去見見袁世凱。」陳克一面請嚴復落座,一面說道。

進入了十一月份,氣溫驟降。嚴復穿了件軍用棉大衣,卻還覺得冷。他把手在煤爐上烤了一陣,才覺得好了不少。與北京天津不同,安徽很是濕冷。陳克倒是考慮過建立暖氣供應,可是沒有大型火電站,沒有鍋爐。鋼鐵也不足,鍍鋅的暖道煙囪更沒有,只好用燒煤火爐的方式取暖。

「文青下令即可。」嚴復對陳克這話有些不解,所以回答也是充滿了試探性的。兩邊合作達成後,嚴復對陳克倒真的生出了一種佩服。若是普通人,對著各種海潮般涌來的資料,本該瞻前顧後,左右為難。陳克仿佛親眼到北方局面般,能從無數情報里頭很快找出最關鍵的部分來。所以嚴復猜不出陳克到底要自己去和袁世凱說什么。

陳克把一份計劃書遞給了嚴復,嚴復越神色越凝重起來。翻了好幾遍,他才點點頭,「此事果然得我去和袁世凱談。」

「嚴先生,滿清竊奪中華。毀書、篡改的事情就不說了。但是我等在推翻滿清的時候,絕對不能讓流傳到現在的文獻資料被毀。可是袁世凱怎么都不像是會注意這等細節的人。我若強調此事,袁世凱也不會放心上。只怕他還覺得我要么居心不正,要么就是沒事找事。我想來想去,也就嚴先生去說及此事袁世凱可能會聽。雖然和那些資料相比,嚴先生更……」

嚴復難得的打斷了陳克的話,他鄭重的神色里有著難以按捺的激動,「陳主席,你能有此想法,我是真心佩服的。以前你就講過,我中華的信仰,就是我們幾千年來詳細記載的歷史。為此事去見袁世凱,我個人安危不值一提。若是為此而死,我嚴復求仁得仁,何其快哉。我回去安排一下工作,馬上就動身。」

「此事牽扯極大,請嚴先生一定告訴袁世凱,我人民黨對此事極度重視!」即便是嚴復態度堅決,陳克依舊忍不住反復叮嚀。

對陳克的焦慮,嚴復感同身受,他連連點頭,「陳主席提及此事,我現在心里頭也是火燒火燎的,若是沒有別的事,我現在就回去。」

三天後,袁世凱聽說嚴復前來拜訪,竟然呆住了。這倆老兄弟都在前北洋李鴻章手下效力,在天津的時候,他們和其他一些有識之士經常在一起討論時政,探討各種強國門道。那時候何家老爺子,也就是陳克岳父何汝明的老爹還在。他們也曾在何老爺子家聚會過幾次。這一轉眼就十年沒見了。自打嚴復當了亂黨,袁世凱倒也經常記起嚴復。雖然手頭的事情堆積如山,袁世凱依舊放下了當前所有事情,他起身說道:「請嚴先生進來。」

袁世凱的禮節很重,在中庭降階相迎。本來主人的地位就要高過客人,滿清的臭規矩還特別多,袁世凱這等身份,他在客廳等就是極為禮貌的態度了。一般是極有身份的客人來拜訪,也只是被引進客廳,等著主人袁世凱出來見。能在中庭台階下等待嚴復,袁世凱給的面子可大的很。

自打庚子事變前就各自忙碌,十年未見,兩位前北洋的大將都比各自記憶中的對方形象老了不少。嚴復54年出生,袁世凱59年出生。曾經在一起的時候,嚴復40出頭,袁世凱那時候還是個剛40歲的青壯。這些年袁世凱仕途一帆風順,所以變化不大,只是胖了些。嚴復這些年歷經磨難,還是保持了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時一樣勻稱體態。但是兩人都感到對方身上積累的歲月滄桑。曾經意氣風發的中年人現在都開始無可避免的步入老境了。

「幾道兄,可是見到你了。」袁世凱笑著迎了上來。在前北洋的老兄弟中,論學問嚴復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袁世凱在這點上素來佩服。

「項城老弟,我也很想念你啊。」嚴復對袁世凱的機敏能干,雷厲風行也很贊嘆。因為常年從事軍事教育工作,嚴復眼界極高。盡管袁世凱功績卓著,平朝鮮,興洋務,可嚴復一直覺得袁世凱太在意權力。他固然承認袁世凱的能力,卻覺得還是有些不以為然。現在再回頭,嚴復覺得自己那時候還是書生氣了。

兩人都是當今中國數一數二的頂尖人物,時間寶貴,所以沒那么多虛禮,袁世凱拉著嚴復進了客廳。他邊走邊說:「幾道兄,你那好徒弟怎么讓你來了。這得多大的事情啊。」

「真的是天大的事情。這次我是向項城老弟請命來了!」嚴復回答的直截了當。

在挨在一起的客座上並肩坐下,袁世凱微微皺眉。嚴復從不危言聳聽,這得多大的事情才能把嚴復急成這樣?

「京城里頭那些人現在覺得朝不保夕,文獻、書籍等只怕要遭大難。項城老弟,我這是來求你,我中華之所以為中華,就是因為這些文獻記載數千年不絕,所以我奉文青之命,前來求項城你救救中華。」嚴復說完,起身對袁世凱深深一躬。

袁世凱上下打量著嚴復,那真切的神情聲音真不是在作假。而且嚴復為人大家素來知道,真真正正一個做學問的人。他會為這等事著急……,倒也沒什么意外的。

「幾道兄,這等事我會在意的。」袁世凱答道。

「可不是在意,我來求項城老弟請當作要務中的要務來辦。」嚴復立刻強調自己的立場。

「這……」,保護典籍文獻,袁世凱原本真的沒想過,經嚴復一提醒,袁世凱也覺得這么干沒錯,可他一點都不覺得這重要性需要上升到嚴復所提及的高度。

「這是文青的信。」嚴復把陳克給袁世凱的信遞了過去。

袁世凱只讀到一半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全部讀完更是笑的樂不可支。自打決定與陳克合作之後,袁世凱自己都發現大笑的次數比以往多了不少。兩人都是干實事的,也都熱愛干事,種種策劃了之後就能了然於胸。想到其中的精妙所在,袁世凱覺得是極有知己之感。

「幾道兄,你可知這信里頭寫了什么?」袁世凱

「這信我了好幾遍。」

「可這信里頭說的事情擺明不是為了典籍文獻啊。」袁世凱很是驚訝。

「那些財物我們一概不管,落到北洋手里自然就是落在我們中華手里。國家資料館,國家大圖書館,一定要建立起來。我們要出人參與。圖書館館長得我們指定。」嚴復說的極為認真。

袁世凱又想了一陣,已經領悟了其中的精髓,「幾道兄,這事辦起來動用的人手可真的不少。」

「我們知道這要花費多大力氣,得用多少心。所以我才親自過來求項城老弟,若是別人來了,無論他怎么說,項城老弟只怕也不會相信保護文獻典籍的心意吧。」嚴復認真的著袁世凱。

袁世凱真的很想答應嚴復,不過話到了嘴邊怎么都說不出口。袁世凱是個極有擔當的人物,從不大言欺人。話說出去容易,做起來可是千難萬難。思前想後,袁世凱再沒了初始時候的喜悅,他嘆口氣,「幾道兄,你這好徒弟陳文青可是真的會找麻煩。」

「中國這么大,想為中國辦點實事,肯定是無比麻煩。所以我才跑來求項城老弟。」嚴復態度始終如一。

袁世凱沒搭腔,他又把陳克的信拿起來仔細讀了一遍。這計劃極為巧妙,而且堂堂正正,於公於私都絲毫不損德操。可是真的要執行起來,袁世凱自己都覺得頗為細致,需要非常細致的手腕與操作。放眼整個朝廷,只有袁世凱一人能做到。這怎么都不像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能想出來的。

「幾道兄,這事……,這事我不能全部答應。大處我能辦到,可是像這信里頭說的這么細,我只能盡力而為。你也知道下頭那幫狗奴才的樣子,你若不把典籍當回事,就他們那幫子粗胚懂個屁啊,他們也根本不會想到打典籍的主意。可是你把典籍當回事,這幫人就會挖空心思把這些偷了去。偷去之後他們又沒用,不過糊糊牆紙。可最後背黑鍋的還是我。」說起下頭那群混賬,袁世凱是又氣又惱。

嚴復答道:「所以文青才專門寫信托我帶來。這不是支使項城。也是文青知道辦事多難,想給項城獻計獻策。項城老弟,人說萬古流芳,你這可就是萬古流芳的大事。始皇帝焚書,項羽火燒咸陽,到現在提起來依舊是罵名。你能辦了此事,不說幾百年,哪怕幾千年之後,咱們骨頭都化了灰,可後世人提及此事,哪一個不會贊項城老弟你的功績。」

袁世凱伸手摸了摸光光的額頭,「幾道兄,這話就不用再說了。若是這事能辦成,我身後會有個什么評價我自然是知道的。文青這么做也是好意,我清楚的很。我在這里謝過了。」

說到這里,袁世凱突然嘆了口氣,「幾道兄,你真的是收了個好徒弟。此事只要能記上史書,幾道兄倡導之功千年不朽。我也能跟著你沾光,論起對讀書人的了解。幾道兄可比我強太多。」

嚴復正想解釋這不是自己先想出來的。卻見外頭進來了親兵湊前遞上了一張拜帖。袁世凱完之後忍不住笑道:「說讀書人就到讀書人。幾道兄,蔡元培前來求見,這身份竟然是光復會會長。」

嚴復當然知道蔡元培是光復會會長,蔡元培與陶成章等人理念不盡相同,雖然最初是他辦起光復會來,可蔡元培後來反而與同盟會走的很近。人民黨崛起之後,同盟會勢力大受影響,先是安徽岳王會一度興起,沒幾天就灰飛煙滅。余黨要么並入人民黨,要么跑去湖南。接著光復會脫離同盟會。再接著則是黃興宋教仁帶著華興會的革命黨人回湖南開創局面。幾番分裂的打擊下,同盟會是一蹶不振幾乎沒了聲音。身在人民黨中央的嚴復好久沒聽說過蔡元培的消息了。卻沒想到陳克把袁世凱要光復會前去見袁世凱的消息傳遞給陶成章之後,蔡元培居然親自出面。

「既然項城老弟已經答應,那我就先回去了。」嚴復起身告辭。

「唉?」袁世凱連忙阻止了嚴復,「幾道兄何必這么著急?我知道你們那里也忙的不可開交。不過見見蔡元培的時間你總是有的吧。而且見完之後咱們兄弟吃頓飯。這么久不見,我可是真的想念幾道兄。」

嚴復知道袁世凱這么干也是想向光復會證明,人民黨尚且決定屈居北洋之下,光復會就不用想著借人民黨之力對抗北洋。不過陳克已經向陶成章言明過此事,現在露臉也不算什么泄漏機密。最重要的是嚴復也對蔡元培的態度很有興趣。所以他也就留下了。

對待蔡元培袁世凱可就沒那么客氣,他與嚴復原本就不是賓主落座,為了方便談話,兩人隨意的在緊挨在一起的兩張客座椅子上並肩坐下。現在兩人重新分賓主落座。袁世凱自然居中坐在主座上,排序第一位的客座則是讓嚴復坐了。蔡元培被引進客廳,向袁世凱見了禮。袁世凱一聲不吭,動也不動。

蔡元培見嚴復在,倒是吃了一驚。兩人在上海的時候因為馬相伯的原因也一度頗有來往。蔡元培知道嚴復北洋出身,袁世凱禮遇嚴復本來毫無問題。可現在嚴復已經是人民黨的首腦,兩軍幾次大戰,互相殺傷甚多。現在他們兩人座位派次,儼然又穿了一條褲子。由於人民黨崛起,蔡元培這兩年到是頗為關注陳克的。想起最初見陳克的時候,陳克孤身一人拜見自己,那時候他滿心渴望能給光復會辦事,一旦光復會不給陳克機會,陳克立刻扯起人馬自己干。幾年下來,人民黨已經隱隱與北洋集團平分秋色,想到這里,蔡元培心里頭頗不是滋味。

不過不是滋味也只能忍著,蔡元培深深一揖,「袁公,在下應袁公呼喚而來。」

袁世凱自己也是讀書出身,只是沒能考取什么功名。所以袁世凱本心里頭始終不願意得罪文人,他命人帶蔡元培坐到了嚴復對面更下手的位置。

蔡元培畢竟沒有陳克或者嚴復這種長久的干事經歷,雙方交談起來立刻就顯得非常艱難。袁世凱本意根本不是想把光復會如何如何。面對當前復雜的局面,段祺瑞第三鎮的目的就是守住浙江不要出事。由於光復會是浙江地頭蛇,袁世凱知道根本剿滅不了光復會。所以原本他甚至准備開出極為優厚的條件平息紛爭。

但是這世上道理本來就是「寧可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去和糊塗蛋說句話」。蔡元培身為一博學之士,說起話來卻完全體現不了他的身份。蔡元培當然可以認為袁世凱是個「只顧自己利益的實權派人物」。可袁世凱或許是和人民黨政戰兩路交道打得太多,一時半會兒也完全沒有適應蔡元培的想法。

袁世凱問蔡元培來干啥。蔡元培就給袁世凱講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