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章 前奏(六)(2 / 2)

赤色黎明 緋紅之月 1670 字 2020-06-19

這也不能怪河南同志們工作不努力,宣傳不到位。現在是94年,而不是歷史上中國革命空前激烈的戰爭時期。舊農業社會遠沒有解體,劣紳驅逐良紳的過程還沒有全面激化農村矛盾。沒有抗戰時期蔣光頭炸開花園口,把黃河以南變成黃泛區。更沒有抗戰結束後五子登科,國民黨大肆掠奪中國的財產導致了城市階層的破產。也不存在國民黨把美國大量援助的廉價糧食在市場上低價出售,直接導致中小地主的全面破產。河南百姓的革命需求根本沒到要求徹底砸爛舊世界的程度。而且人民黨的政策直接導致了群眾對當前生活比較滿意。參軍就更不是當下河南人民黨「就業」的首選。

所以征兵令下達之後,地方上村民們還與往常一樣,「動員」本地的外來戶,以及「勸說」本地人口稀少的家庭子弟參軍。至於大宗大族,他們根本不想自家的子弟參軍。

既然河南省委書記章瑜已經預測到了這樣的情況,zheng fu的要求很簡單,所有參軍的人必須是良家子,部隊絕對不要地痞流氓。

章瑜對革命的法頗為直接,革命到底是必須的,革命理念更不可少。不過真正能夠推動革命的是人民群眾的仇恨。更直白的說,就是人民黨組織內部對舊世界的仇恨與恐懼。如果沒有到不打倒舊世界就吃不香睡不著的程度,革命肯定發展不起來。

作為自打鳳台縣就跟隨陳克的章瑜來,人民黨最早的根據地百姓之所以鐵了心跟著人民黨走,無一不是面對了個人根本無法抗衡的天災**。河南當下還沒有到這個程度,河南人民就跟溺水後只是接近窒息的人一樣,突然被人民黨給硬生生從水里面拽出來,感激的心是有的,但是徹底推翻舊時代的心思只怕還遠遠不足。

硬生生制造矛盾當然不可取,不過若是一味想息事寧人,做和事佬更不可取。當下征兵中的河南本地戰士遭到地方上百姓不公正待遇,他們對舊時代的痛恨心情是可以利用的。

不過這種痛恨乃仇恨的心情是需要引導的,這些新兵畢竟是新兵,披紅掛彩的被送來軍隊之後,他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忐忑不安。人民群眾中都認為當兵就會挨打,軍隊里面欺負人就是常態。

新兵入伍時,區長親自為他牽馬送行。到達部隊,經過體格檢查後,人們就向他介紹部隊的歷史、沿革和光榮的戰績,使他感到參加這樣一支優秀部隊很光榮。新兵一到達,老戰士爭著向他問寒問暖。有的幫他穿上軍裝,有的給他理發,或送他毛巾、肥皂之類的禮物。大家明顯地是要使新兵感到如同在家里和在朋友中間那樣溫暖。

柴慶國對此非常有經驗,在於章瑜深入討論部隊建設工作之後,柴慶國很贊同章瑜的觀點,如果群眾的覺悟不高,那么就只能優先提高部隊的覺悟了。針對河南的情況,部隊里面又制訂了三個月後回家探親的方法。

這些新兵本來就是地方上小家族的子弟,家里面普遍人丁稀少。當了兵之後他們最擔心的莫過於家里面會不會受到欺負。這都是人之常情,新兵們如果知道家里面因為自己當兵之後,日子過的更差了,傻子才會鐵了心跟著人民黨走。

部隊政治部里面倒是有人對這種做法不是太支持,「部隊的探親一般都是一年後,咱們給提前到三個月,是不是會違背紀律?」這種觀點也不是少數。

「咱們人民黨最講立場,這立場可不是讓咱們當好人。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才是第一位的問題。」柴慶國立刻對此進行了批評,「如果群眾沒有站到咱們這邊來,我們就沒有理由無條件的提供支持。厚此薄彼本來就不對,更不用提這等不公平的待遇問題。」

不僅是柴慶國在鎮壓這等「教條主義」,章瑜作為省委書記,他也親自出面對這些「犯了教條主義錯誤」的同志進行了公開批評。「同志們,大家知道家里面肯定得到了良好的照顧,因為大家都親眼到了。如果大家參了軍之後家里面日子過不下去了,你們能夠接受么?如果你們都不能接受,你們怎么能要求別人接受?有這個道理么?」

面對章瑜的質問,沒人敢繼續質疑與反對。

到了94年5月,新參軍三個月的部隊開始大規模回家探親。為了彰顯人民黨的軍事力量,部隊將探親與大規模新軍訓練結合起來。部隊以順時針方向在大半個河南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行軍訓練。凡是提供兵源的村落,大部隊盡可能都要經過。實在是無法趕去的地方,則以相關地區的新兵組成的小部隊單獨前往。

很多當地百姓都是第一次到了數以萬計部隊的大部隊行軍的場面,那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長隊列,以及行軍中高唱軍歌的戰士。實在是給了他們極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