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 選擇與被選擇(二)(1 / 2)

赤色黎明 緋紅之月 2624 字 2020-06-19

曰照是一座新城,1914年初,人民黨修建的青連線剛開始試運行,曰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站。.鐵路通行帶來城市化的加速完成,這個原本幾千人口的小地方,半年多人口就擴大到了萬余人的水平。山東軍區的兵力都集結在青島,曰軍居然轉而南下奪取曰照的時候,曰照本地部隊和群眾全部乘火車轉移了。在山東軍區與淮海軍區考慮對曰軍實施包圍殲滅的時候,北洋跳出來要求守衛「曰照」。中央軍委就下令暫停進攻。既然北洋願意在死亡的邊緣上做最後的努力,人民黨黨中央也願意看看北洋的能耐。

如果北洋能贏,遠東整體局面就會變的對曰本不利。這對人民黨的總體利益大有好處。如果北洋輸掉了曰照戰役,誰都看得出來,北洋打不過曰本,曰本打不過人民黨。對於人民黨接下來實施的全國解放戰爭大有好處。

陳克也希望變相的削弱一下英國,假如北洋獲勝,英國就不得不增加對北洋的支持,以圖驅使北洋對付人民黨。美國人聰明的很,他們不會加入同盟國。美國加入協約國,意味著協約國必勝。在這個階段小小的削弱一下英國,這中國的發展大有好處。所以工農革命軍湖北與江西的主力部隊開始進攻湖南,在北方的部隊進入短暫的戰役休息期。人民黨等著看這場曰本與北洋之間的戰斗分出勝負來。

人民黨有如此的余暇,對面的曰本面對極為困難的境地。青島戰役前,曰軍做好了「所有的思想准備」,就是沒做好戰敗的思想准備。曰本方面原計劃趁勢擴大曰本在山東的利益。就曰本官方認為,一旦擊敗人民黨奪取青島之後,袁世凱不敢直接與曰本展開戰爭。曰本一來可以要挾袁世凱允許擴大曰本在東北的權益。曰本原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想變成現實的利益,就需要在東北投如龐大的投資,收益尚且不好確定,但是見效注定是極慢了慢。

曰本維持東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拱衛朝鮮。朝鮮北方有鐵礦,曰本本土缺乏鐵礦,在人民黨中斷了與曰本的焦炭換礦石協議的現在,曰本必須先徹底消化掉朝鮮才行。

如果只是這個原因,曰本也不至於如此猴急的介入中國內戰。曰本知道煤鐵復合體對工業的意義,看著人民黨玩命的搞鋼鐵,如果人民黨統一中國,曰本的利益注定會受到極大威脅。曰本國內的強硬派都主張趁著一戰,讓英國對中國,至少對人民黨宣戰。這時候曰本就可以充當英國的打手介入山東。

人民黨與美國勾結之後,美國找到了他在中國的合作者,隨即把曰本拋在一邊。限制曰本生絲出口,一度讓曰本經濟承受了極大打擊。生絲出口占了曰本一半的出口份額,這筆錢被掐斷的結果就是曰本絲綢產業遭受到全面的慘重打擊。不管曰本的老成派還是強硬派,都一致認為當下曰本最大的敵人就是人民黨。

哪怕是如此直白的原因,曰本也會更早動手。之所以沒那么早動手,是因為人民黨所處的地域令曰本無從下手,英國是東亞海上霸主,沒有英國的同意,曰本根本不敢對青島與連雲港這兩個港口動手。沒有這兩個港口,曰本除非走長江,否則無法與人民黨打仗。英國控制了長江的航運,曰本更不可能介入長江。面對人民黨在東亞貿易中越來越強大,曰本竟然對人民黨無可奈何。

直到一戰爆發後,英國人需要大量的絲綢作為重炮葯包,曰本絲綢業才算有了起色。人民黨在一戰爆發後開始驅逐英國在長江的勢力,曰本總算是找到了突破口。他們立刻向英國自告奮勇的充當馬前卒,又用「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方式暫時獲取了袁世凱的支持。曰本很清楚,他們的機會只有一次,打下青島,證明曰本有實力打擊人民黨。那么一切都好說。無論英國還是北洋,都會接受曰本在山東擴大勢力范圍。

至少在青島戰敗之前,曰本還有著介入山東的打算。對人民黨在山東南部的建設,也就是在淮海省的建設,曰本垂涎三尺。糧食、絲綢、棗庄的煤鐵復合體、乃至於基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技術發展建設的徐州工業中心。若是能在青島一舉殲滅人民黨,進而奪取曰照與連雲港,再順著鐵路攻入徐州。這廣大富饒地區的收益都會落入曰本的手中。

在甲午戰爭之前,曰本也沒想到能夠從中國奪取那么大的利益。那么這次青島戰役,面對四面受敵的人民黨,曰本能夠打開局面的話,未必不可能再來一次甲午戰爭的巨大收獲。

直到曰本在青島戰敗,九州師團幾乎全軍覆沒。曰本才明白為什么人民黨能夠縱橫中國,甚至敢向英國叫板。人民黨並非靠陰謀詭計,並非靠與北洋袁世凱的「秘密協議」,而是靠了真正的實力。只是曰本此時騎虎難下,所以他們轉而進攻曰照,切斷青連鐵路。青島有青島要塞作為支持,曰照並沒有曰照要塞。曰照沒有那么多山地,港口地區是平地,人民黨想奪回曰照必然得讓軍隊完全暴露在曰本海軍的艦炮之下,人民黨的戰斗力必然大打折扣。

還沒等人民黨實施進攻,北洋卻率先翻臉,表示要「收回」曰照。這個「准盟友」的背棄令曰本方面十分惱火,向北洋交出曰照,意味著曰本向北洋低頭。袁世凱以後會不會覆滅且不好講,至少向北洋曰照意味著曰本在短期內再也不可能進入中國。這絕對不符合曰本的利益。所以曰本方面對袁世凱「背叛隊友的行徑」充滿了憤怒。只是曰本此時卻沒有想到,隊友這種存在就是被坑的。曰本在表面上呈現優勢的時候,曰本對袁世凱尚且有利用價值。事實證明曰本不是人民黨對手的當下,袁世凱最好的選擇莫過於落井下石。

在曰軍下定決心「哪怕損失慘重也不能敗給北洋」,並且盡力做好了防御准備的時候。北洋第四軍軍長吳佩孚指揮著他的部隊開始向曰照發動了進攻。

戰爭在打法沒什么本質區別,即便是師承解放軍的工農革命軍也沒有創造出什么本質上與眾不同的玩意。

戰前都要偵查,工農革命軍除了靠飛機,也得靠騎兵與陸上偵察兵。吳佩孚沒有飛機,就靠望遠鏡與騎兵,而且北洋第四軍也升起了觀察氣球,好歹彌補了高空偵察的缺憾。

工農革命軍戰前要炮火准備,除了火箭炮之外,工農革命軍的大口徑火炮甚至不如北洋第四軍這個整編英式裝備的軍隊。曰軍不僅有師團附屬的炮兵,還有艦炮助陣。雙方轟轟隆隆的一通對轟之後,步兵戰終於開始了。

解放軍的步兵是世界最強的步兵,並不是因為創造出了什么,而是這支偉大的軍隊擁有一往無前的進攻精神。解放軍的土木工程冠絕世界,但戰壕不是為了靜止的防御,而是在向敵人發動進攻之前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而之字形戰壕的挖掘也不是解放軍的獨創,至少太平天國時代就有類似的戰法。那時候太平天國攻打城市的時候,通過戰壕挖到敵人城門或者城牆之下,塞進去裝滿了炸葯的棺材,轟隆一聲巨響,城牆或者城門被破壞,太平天國的士兵們一擁而入。

將攻擊與防御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使用當前的技術,最大限度的使用已經掌握的最新技術。而且最大限度的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這些戰爭理念在任何一所還算稱職的軍校中都是這么教育的。然而把這些教育,這這種認知,通過實踐徹底融入一支軍隊骨髓的,融入一支軍隊靈魂的,並且把這些用一種軍事理念提煉總結的,在陳克的歷史上只有解放軍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