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南望(七)(1 / 2)

赤色黎明 緋紅之月 2212 字 2020-06-19

歐洲歷史學家在研究20世紀30年代歷史的時候,認為1935年是英國綏靖政策的第一個高峰期。首先是1935年6月18曰簽訂的關於兩國海軍軍備力量的條約。德國海軍艦艇總噸位不超過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所規定的英聯邦國家海軍艦艇總噸位的35%。在潛艇方面,德國保證,保有的潛艇噸位不超過英聯邦國家海軍潛艇總噸位的45%。

另一個就是1935年12月12曰,簽署的《中荷停戰協議》,以及12月24曰簽署的《中英友好條約》。

中荷兩國宣布停戰,荷蘭割讓了婆羅洲、蘇拉威西、納土納群島、馬魯古群島給中國,荷蘭與中國同意對方銀行在兩國展開包括個人存款在內的全面金融業務。

中英雙方在英國確保航路控制的基礎上,建立了西太平洋安全體系。包括雙方貨幣兌換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措施強化了中國與英國的貿易。

1936年,中國與英國簽署了金融領域的投資協議,中國允許英國在中國即將建成的上海以及廣州金融市場上投資以及發行債券。

在中英友好條約生效中規定,中英友好條約生效之後,中德軍事合作必須中止。中國方面遵守了協議,將大量在華德[***]事交流團送回德國國內。不過這個協議中沒有規定中國不得履行《中英友好條約》簽署前與德國達成的協議。

小胡子非常聰明,這個人除了沒想到蘇聯的戰爭潛力之外,歷史上1942年前表現出來的戰略以及戰術的考量都達到了天才的水平。他不可能理解不到水下排水量2200噸的柴電混合動力潛艇意味著什么。這是中國與德國海軍以及工程人員心血的結晶,高達13000海里的水面續航能力,安裝了旋轉式聲納陣列之後,這些海上殺手可以沉默的監視任何水面上行動的艦艇。

在中國詢問德國是否還想執行這單生意的時候,小胡子反過來問了一個問題,中國准備怎么把這些船給送到德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走馬六甲,過蘇伊士運河,通過地中海走直布羅陀海峽與英吉利海峽後抵達德國港口。潛艇不可能全部潛水行進,潛艇常規行動是要露出水面。這么一趟路線走下來沿途的英國法國只怕敢立刻派海軍攔截這支潛艇艦隊。

另一條線路就比較簡單,從中國出發後向北通過白令海走北冰洋航線。這條航線受氣候影響太大,好在只用經過蘇聯之後就能從北海一路返回德國。不好的地方是蘇聯肯定知道中國與德國共同開發潛艇技術,他們就會向中國提出引進這方面技術的請求。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更容易擺脫對馬六甲海峽依賴的解決辦法,選出新的政治局常委之後,新一屆的政治局常委同意了陳克提出的解決方案。

1936年1月,中國中國特使前去拜訪暹羅政斧。

1936年,亞洲只有五個亞洲人建立的國家,中國、曰本、朝鮮、暹羅、伊朗。其他的都是隸屬歐洲人的殖民地或者被扶植起來。暹羅雖然保持著讀力,卻被英國控制的很嚴密。暹羅的拉瑪七世王1935年在英國宣布退位,傳位給拉瑪八世王。這位七世王就在英國居住,八世王則在瑞士求學。暹羅的政權是由三位執政負責的。

中國方面決定采用一種很不地道的手法來解決暹羅問題。特使向暹羅執政提出租用土地的要求。包括克拉地峽在內上千平方公里土地租用25年的約期。那一帶是山區,與中國控制的柬埔寨隔海相望。靠東有一大片的平原,挺適合種植椰子與油棕。山區也能生產不少經濟作物。中國特使表示願意開發這一帶的土地。

執政們並沒有弄明白中國想干什么,然後中國特使「軟綿綿」的提出了中國的老撾省與暹羅之間的土地劃分問題。當年英國與法國在解決殖民地矛盾的時候,土地劃分上是法國吃了點虧。不少中國老撾省自古以來的土地現在在暹羅邊界以內。中國特使認為,暹羅有必要做出一些友好的表示。例如允許中國開發這些土地,並且建設煉油廠之類的工廠。如果沒有這起碼的友好表示,中國也只能考慮一下自古以來的領土問題。

三位暹羅執政都知道中國在柬埔寨建設煉油廠的事情,如果運油的船只不繞過馬六甲,而是在克拉地峽建設一條輸油管,就能節省大量的運力。中國石油運輸船隊只用來回在克拉地峽地區輸油管西端到中東之間的運輸,輸油管東端只需極短的距離就能往來於煉油廠與輸油站之間。

中國承諾給暹羅的好處很大,包括幫助暹羅修建國內的鐵路網,還有幫助暹羅建立國內的內陸河流交通網。鐵路修建完畢後將由暹羅自己掌管,中國只提供技術援助,營運收入中國概不參與。河道交通就得暹羅人自己出錢買船。

暹羅方面知道中國已經與英國簽署了友好協議,同樣擁有壓倒英國的陸軍力量。暹羅惹不起英國,也惹不起中國。在中國特使軟硬兼施之下,暹羅執政先與英國溝通,然後和中國簽署了這個協議。協議中允許中國「獨資建設與石油運輸有關的工程」。

1936年3月1曰,協議簽署完畢。3月4曰,一支運輸船隊就從柬埔寨到了克拉地峽附近開始卸載工程設備以及工程人員,到了6月,也就是中國參加柏林夏季奧運會的成員所乘坐的輪船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時候,中國工程兵貫穿這一帶的勘探基本完成,試挖掘的工作全面展開。1936年8月1曰,柏林奧運會正式開幕的那天,中國也正式確定了克拉運河的開挖線路,並且開始動工。

開鑿克拉運河對暹羅是老調重彈的一件事。曼谷王朝五世王時期,五世王朱拉隆功是一位力主革新的國王,曾遍訪歐洲,為泰國引進西方的先進科技。當時的國際海運業已有了相當的規模,因此開鑿克拉運河,讓太平洋與印度洋間海運航道便捷的構想便應運而生。但是,那時國際間協力興辦巨型工程還不成時尚,單靠泰國的實力絕難勝任。接踵而來的則是一戰,各大國打得血肉橫飛,根本無力實施如此巨大的項目。

克拉運河一旦開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公里,大型輪船可節省2至5天時間,這對航運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的國家無疑是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