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1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1411 字 2020-06-20

冀州共有九個郡國,國多郡少,郡有三個,分為魏郡、鉅鹿郡、渤海郡,國有六個,分為常山、中山、安平、河間、甘陵和趙國。此九郡國中,魏郡和鉅鹿郡轄縣最多,都是下轄十五城,趙國最少,只有五城。人口也是趙國最少,九個郡國里邊,瀕海的渤海郡人口最多,城雖只八,人口卻足足百余萬,其余七郡國人口皆六七十萬,唯獨趙國不足二十萬口。

趙國雖然城少人少,但是戰略地位卻十分重要,其地西臨太行,南臨漳、鄴,北通燕、涿,東有鄭、衛。前朝太史公雲:「邯鄲,漳、河之間一都會也」,邯鄲,即趙國之國都。

光和七年九月九ri,正值重陽,這一天風和ri麗,天高雲淡。

邯鄲城東的叢台上,有四五個人正登高遠望,中間一人黑衣帶劍,攜佩茱萸,右邊兩人一個高冠儒服,一個官衣印綬,左邊兩人士子打扮,一個年約二十,一個年有四旬。

高冠儒服之人有二十多歲,也帶著茱萸,顧盼瞻望,說道:「這就是趙武靈王建築的叢台么?」

邯鄲不但是今之趙都,亦是戰國時之趙都,趙武靈王為觀歌舞和軍演在邯鄲城東大興土木,建築了很多的台池,因其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是有名的一處古跡名勝。

官衣印綬之人的年紀也不大,起來也就是二十多歲,他亦攜插茱萸,腰中黑綬銅印,年紀雖輕,卻已是一副朝廷六百石吏的打扮,接口笑道:「武靈王建叢台之初,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故揚名於列國,於今卻只剩下了些殘垣斷壁。」

他指了指腳下的高台,說道:「要是不知道的,還以為這腳下的只是個尋常的土丘呢,又哪里會想的到數百年前此地竟便就是天下聞名的武靈叢台呢?」轉顧台上左右,感嘆地說道,「如今空空盪盪,只有風沙塵土,台面崎嶇不平,多少年前卻是宮殿台池,多少美人在其中歌舞。」又遠眺台前的田野,「眼前的這片平原曠野如今是農田,想當年卻是演練之場,多少的趙國男兒在這里舉起矛戈,跟隨著旌旗、伴隨著鼓聲呼喝演武,為他們的王揚耀武姿。」

歷經歲月滄桑,風吹雨浸,天災**,昔ri聞名海內的武靈叢台於今和巨鹿城西的沙丘離宮一樣,早無舊觀,秋ri之下,只有那被風沙侵蝕後余存的半磚殘瓦似還在訴說著昨ri的輝煌。

左邊兩個士子里,年約二十的這人眼神靈動,時而左右,時而前後,透著一股好奇的味道,他說道:「我聽說本朝初年,世祖皇帝拔邯鄲、破王朗後,置酒高會,和馬侯登過此地叢台,……,只是,這殘磚爛瓦的卻有何處?」

這人口中的世祖皇帝說的自就是光武帝了,馬侯則是馬武,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最中間黑衣帶劍之人年紀亦不大,二十四五,他展目極望,感受著吹面的秋風,目光掠過田野,投注到遠處的青山,悠悠說道:「當ri世祖克邯鄲、斬王朗,得河北吏民擁護,從此奠定中興之基業。趙國本非強國,而因趙武靈王胡服騎she之令成為了戰國之雄。世祖皇帝雖然與趙武靈王相隔了數百年,但想來卻應是有英雄相惜之感的吧!此地雖早是遺跡廢墟,然在世祖皇帝來,卻也許都是豐功偉績。」

穿著官衣,帶著印綬的年輕人笑道:「世祖此地是豐功偉績,那么貞之,你此地是什么呢?」

關閉廣告

這幾個人卻正是荀貞、戲志才、荀攸、宣康、李博。

官衣印綬之人是戲志才,儒服高冠之人是荀攸,年約二十、眼神靈動之人是宣康,年有四旬的是李博,黑衣帶劍之人則荀貞。九月天時,遠山郁郁,大雁橫空飛過,留下幾聲清鳴。荀貞目望遠山,轉顧近台,神思往年,遙想起此地昔ri的盛況,不覺心馳,沒有回答戲志才的問題,而是曼聲吟道:「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荀攸低吟品味:「樂將宏願付青山。嗯,好句,好句。」

荀貞一笑,回頭瞧了眼台下,許仲、典韋、陳到、陳褒、辛璦諸人衣甲帶刀,正與原中卿、左伯侯等親兵衛士們在台下等候。下午的陽光曬在他們的衣甲上,熠熠生輝。

「時辰不早,我等該歸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