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再訪郡士攬為用 軍政雖妙徒然功(2 / 2)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2476 字 2020-06-20

再再次,「率領三公等大臣上書,請求重新審理陳蕃、竇武以及黨人的案件,一律恢復陳蕃等人的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們的墳墓,並擢用他們的子孫為官」,這也是士人們夢寐以求的,這是再給黨人翻案,是在政治上肯定、褒揚他們,還拔擢黨人的子孫們為官,此「恩」亦不可謂不大。

再再再次,具體到大司馬、三公的任命上。

其一,董卓自任為太尉。

太尉雖無實權,在名義上卻是全**隊的最高統帥,董卓自任為太尉,又兼前將軍,並加賜代表皇帝權力的符節,這就是「名實兼顧」,既有了名義上的統帥權,又有了實際上的統帥權,而有了統帥軍隊的權力在手,槍桿子里出政權,洛陽的那些公卿大臣就翻不出浪。

其二,改劉虞的太尉之職,拜其為大司馬。

大司馬是舊官,三代之時即有此職,掌國家武事,入到前秦,罷大司馬,改置太尉,又到前漢,漢承秦制,本無大司馬,而到武帝時,又罷太尉,改置大司馬,漢家遂有大司馬之位,終前漢一朝,此職常授給掌權的外戚,光武中興後,初以大司馬為三公之一,旋又改回太尉,從此之後,朝中就不復再有大司馬之職,直到這次董卓將劉虞的太尉改為大司馬。

按理說,大司馬和太尉的權責一樣,都是掌國家武事,都是掌國家軍隊的,有了太尉就不必再設大司馬,可董卓卻為何再次設置此職?

卻是因為:董卓自知威望不足,可他又不想把「名義上掌握國家軍隊」的太尉一職交給別人,於是大約就聽從了他的謀士們的建議,把劉虞改拜為了大司馬,同時讓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這樣一來,他既能通過此舉表示他的「謙虛」,「自願甘居」劉虞之下,同時,劉虞遠在幽州,不在朝廷,便是有了大司馬之位在身,鞭長莫及,也管不了朝中軍事,實際上形同虛設。

可謂兩全其美。

劉虞是宗室,威信素著,名望很高,為靈帝所重,他原本的「太尉」之職就是靈帝在病故前任命的,等同是「托孤重臣」,董卓改拜他為大司馬,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為了安撫他。

其三,拜楊彪為司空,黃琬為司徒。

楊彪出自弘農楊氏,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一樣,都是累世三公,為東京名族,楊彪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曾擔任過朝廷的太尉,他的曾祖楊震精研《歐陽尚書》,通曉經籍,博覽群書,當年更是號為「關西孔子」,單就族名人望而言之,楊彪家是半點不遜色於汝南袁氏的。

現下袁紹和董卓對著干,袁隗雖表面屈從,可便是個傻子也知道,那只是「表面」,只要有機會,袁隗肯定是會不遺余力地掀翻董卓的,那么為了平衡朝中,彌補自家在洛陽根基太淺的缺陷,拜楊彪為司空,向楊家示好當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就算楊彪不會因此而就與董卓站在一條船上,可人在低位和人在高位時不同,人在低位時可能沒太多想法,而一旦到了高位,為了自身的權力,為了家族、門人弟子的利益,說不定就會有些想法出來,那么楊彪或許就會和袁隗鬧些矛盾,而只要有矛盾出來,董卓便能從中得利。

拜楊彪為司寇,又拜黃琬為司徒。

黃琬也是出身名族,他的曾祖黃香是個著名的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官至尚書令,尚書令雖無三公貴重,但卻是朝廷最有實權的一個官位了,總攬朝中的一切政令,他的祖父黃瓊亦名聞天下,任過朝廷的太尉,不過,董卓這次拜他為司徒,卻非是像拜楊彪為司空一樣,是因看中了他的家聲,而是因為豫州這個地方的位置太關鍵了。

豫州在洛陽之東,與司隸校尉部接壤,由豫州西邊的潁川去洛陽只有區區數百里,騎兵的話,朝夕至,袁紹已經逃去了洛陽北邊的冀州,洛陽西邊的三輔又有皇甫嵩重兵屯駐、又有蓋勛「心懷不軌」,為了穩住洛陽的局面,如今洛陽東邊的豫州是絕對不能再出亂子了。

黃琬名聲大,人望高,讓他在豫州做位高權重、擁有一州實權的「豫州牧」,董卓不放心。

所以,董卓拜他為司徒,召他入朝,而另選了孔伷去豫州上任,並不再設豫州牧,重改回為豫州刺史。

說起來,孔伷的名望雖不及黃琬,可卻也是名族子弟,海內有名,可孔伷這個人只是有名而已,所擅者唯「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坐而對談是把好手,可沒什么真材實料,在能力上不行,能力上不行,又沒了「豫州牧」的頭銜,以董卓想來,豫州應該是暫且可以放心的了。

荀貞此回二次出訪郡中士族,戲志才陪行在側。

在車上,戲志才說道:「我聞董卓麾下有一人,名賈詡,乃智謀之士,閻忠贊其『有良、平之奇』,觀董卓近期舉措,軍、政兼顧,悉為妙著,想來或應是出自賈詡之手。」

董卓這一系列的舉措,確實皆為妙著,既有根除何家的霹靂手段,又有向士人示好的具體舉措,還借機把兵權不管是從名義上、還是從實際上都收攬到了手中,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洛陽周邊軍事上的隱患。

荀貞自問之,換了他是董卓,他也只能做到這個程度了。

只可惜,董卓的這種種舉措雖妙,恩威並施,奈何他卻不是袁紹,就算他能借此收攬到一些士人的擁護或者中立,被他從手上摘走了桃子的袁紹卻也絕不會就此罷休的。

袁紹起兵後,董卓殺了留在洛陽的袁隗等數十口袁家人,又殺了好幾個他此前信用的士人,並在被迫離開洛陽前搶掠城中,火焚洛陽,種種暴行難以盡述,其中固有董卓武夫殘忍本性的緣由,然荀貞設身處地的為他思之,這中間恐怕亦能不排除有「報復」的成分在內。

「你們這些士人想要的,老子都給了你們,可你們卻不知足,還要鬧,起兵來討伐老子,非要把老子逼死,是可忍孰不可忍,老子就把你們全殺了,而老子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

事實上,在親身經歷了袁紹、董卓之爭後,有句話一直徘徊在荀貞的腦海中:亂漢家者,非但是董卓,也是袁紹。歸根結底,漢末之亂的根本原因是士族、外戚、宦官三方經過百余年的利益相爭,終至積重難返,而直接原因也還是利益之爭,往小里說,是袁黨和董卓的利益之爭,往大里說,是袁紹代表的部分士人階層和以董卓為代表的部分武人階層間的利益之爭。

從六月到九月,洛陽大雨連綿不斷。

時入十月,洛陽的雨水停了,在廣陵的荀貞也結束了他這一番的出行造訪,回到了廣陵縣的郡府,不久後,又一個消息從洛陽傳來。

去年在並州西河白波谷重新起事的黃巾余部郭太等人和南匈奴單於於扶羅部的數千騎兵聯兵侵擊,號十萬之眾,進犯河東郡,董卓遣他的女婿牛輔統兵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