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第七百一十八章開端(七)(1 / 2)

將血 河邊草 2033 字 2020-11-21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將血最新章節!

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第七百一十八章開端(七)

大秦咸寧六年三月間,後周使臣入秦,所攜金銀綢緞無數,以賄秦人,自潼關西來,車隊綿延數十里,可謂壯觀之極,在長安拖了數月未走的南唐使臣見後周時節車隊入城,大驚之余,卻也羞愧欲死,相比之下,自詡正朔的南唐,卻是寒酸到了極處。

後周使臣入了長安,隨即遞交國書,請見大秦皇帝陛下,景帝於宮中設宴,款待後周來使,席間美酒佳餚,歌舞升平,又叫陪宴諸臣吟詩作對,以記此間繁華盛景,一番手段下來,席間雖未談及正事半句,卻不但將後周幾位使臣喝的酩酊大醉,還使其有了錯覺,以為此行終是收獲不菲,大秦並無悔盟之意,那就更別提出兵以助南唐了。

之後一月,大秦皇帝陛下「偶感風寒,身體不適」,又將後周使臣拖在了長安,後周使節不疑有他,在長安上下奔走,可謂是不遺余力,便是遠在長安郊外的長公主府,也沒能逃過其騷擾。。。。。。。。

不過誰人也不是傻子,一天兩天還成,如此過了一月有余,後周使節再未見到大秦皇帝陛下龍顏,與大秦幾位重臣到了見了數面,雖說一個個嘴上說的都好,但過後想想,卻多閃爍之詞,搪塞之意越琢磨,便越明顯。

等到咸寧六年三月末尾,大秦密派使節往西夏,四月間,各處禁軍調撥越發頻密,更以西北平靜多年,不以戰事為促,調一萬西北鎮軍番上京師,等到春耕一過,各處民夫征調事立即便進行了開來。

到了這個時候,便是大秦有再多的借口,也在無法遮掩出兵之意圖了。

此時此刻,後周使節才從各處傳來之密報中驚醒過來,一時間,心膽皆喪,而與此同時,後周已經調重兵於淮左,各部水軍也已枕戈待旦,後周南唐間的戰事也已到了一觸即發之際。

大秦咸寧六年四月末,後周使節一邊急急派人回轉,通報各處西秦異動,一邊請求陛見,欲挽狂瀾於既倒。

景帝見之於金殿之上,周使問,「秦周兩國同為夏嗣,互為表里,不興干戈數十年矣,今長安之盟墨跡未干,我大周未有一兵加之秦,未有一卒犯於邊,大秦為何無故欲興兵戈於我?

背盟棄義,於神為不詳,於德為衍義,於人為失禮,定遭人神共棄,實為不智矣。。。。。。。。」

後周使臣情急之下,言辭犀利,已是將生死置之於度外了。

殿上大秦臣工聞言,多有愧色,惟禮部尚書方謙冷笑不已,上前回道:「後周居中原腹地,以為華夏苗裔,我朝深敬之,前不曾輕動刀兵,後亦有長安之盟,且許邊市,金人來犯,我朝應聲而援,將士奮勇向前,可有怠乎。。。。。。。。。」

說到這里,臉上冷笑之色愈盛,續道:「然後周若何?前與胡虜定盟於河上,稱臣納貢,子女金帛,奉於頂側,後欲發兵於江上,伐我盟好,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今還敢曲解大義,犬吠於前,可還有廉恥乎?

哼,你後周首鼠兩端,我朝恥於為伍,苟且為盟,今即寒之,有何不可?以順伐逆,正應天地民心,後周小兒,俯首搶地,或可苟全性命,不然兵鋒所向,皆為齏粉矣。。。。。。。」

語帶鏗鏘,儼然如檄文一般,其實當庭辯論,或盟或或敵,行那開闔縱橫之事,在當世來說,已沒有多少存在的空間了,和縱橫之道鼎盛的春秋戰國時相比,此時不論戰爭規模,還是戰爭之目的,皆已大變,就比如說現在,大秦朝堂一旦決議出兵,其實在之前時候,許多准備便已經開始,想讓這種規模的軍事准備驟然停下來,光靠說客的一張嘴巴,怎么能成?即便蘇秦張儀復出,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了。

而此時爭而辯之,最大的好處,怕就只剩下爭一個大義名分的問題了,這個從古至今,到沒怎么變,凡兵戈之事一起,總要找到一個借口,讓出兵的一方更合乎道理罷了。。。。。。。。。

反正不管怎么說,金殿之上,大秦老舊之臣已沒剩下幾個,年富力強的皇帝以及一眾臣子們,在這一番義正詞嚴的激烈話語之後,也確實人人振奮,恨不能皇帝當庭下旨,將這辱及大秦國體的後周使臣拖出去砍了腦袋,後周使臣惶然無措,還待再辯,隨即卻被逐於金殿之外。。。。。。。。

大秦咸寧五月初,後周使臣惶惶歸去,同月,後周使臣過黃河入金,至於其間密議如何,便不得而知了,大秦這里也再無遮掩,先閉潼關邊市,大軍調動也越發頻密,到得咸寧六月間,已有十余萬秦軍聚於潼關,整裝待發,殺氣騰騰間,大戰的氣氛也是越來越濃。

咸寧六年五月,大秦第二次東向的領兵人選也定了下來,潼關鎮守使張培賢不出意料的被任為大軍統領,加兵部侍郎銜,得勝伯,明威將軍,羽林中郎將趙石,一等成縣縣子,殿前司指揮使王佩副之,又以潼關鎮守副使折匯為大軍留後,兼轉運使職司,掌糧草事,鎮守潼關,以兵部左侍郎段德為觀軍容使,此為兵部尚書李承乾力薦,也是在為段德之後入樞密院任職鋪路,其實走的卻是之前李嚴蓄,種從端的路子。

到得五月末尾,除了折匯留守潼關之外,張培賢,王佩兩人陸續回京,這兩人一旦到了長安,立即便與樞密院,兵部連番商議,除出兵諸事之外,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大軍各部統兵人選的問題。

要知道,統兵作戰,最得用的自然還是各人舊部,,這個馬虎不得,不管是張培賢,還是王佩,甚至於趙石,都是據理力爭,不讓分毫,樞密院,兵部備下的人選也不少,但在幾個人幾近挑剔的挑選之下,卻是紛紛落馬。

最終,在六月間,各部統兵偏將,參將之類才出現在朝廷邸報之上,大家略微一瞧,也就都明白了,大軍其實分為了四部,除了折匯率領一部留守潼關的之外,剩下的三部幾乎可以稱得上的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