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所求(2 / 2)

將血 河邊草 1503 字 2020-11-21

其實,非是戰報,災患等事,中書皆是如此處置,並非故意拖延,只是皇帝陛下對中書重臣有了不滿,想的也就多了一些罷了。

要不怎么說伴君如伴虎呢,也就是如此了。

皇帝陛下先細細看了木華黎的奏疏,其實,這是如今撫有草原諸部兵馬的木大將軍第一次真正的上書皇帝陛下,也表明木華黎地位的提升。

以前,木華黎一直便是大將軍趙石之部將,要說什么話,直接派人送信於大將軍衙署便了,不用上書於朝廷。

而今木華黎因伐夏有功,進了一步,真正領了大將軍號,也便不能再以大將軍趙石私曲自稱了,雖然事實上,木大將軍在北邊草原,無大將軍趙石軍令,誰也指揮不動這位。

但在明面上,卻不能再像以往般行事了,當然,這還是在幕僚參軍的提醒之下,木大將軍才不情不願的口述了奏疏,並送入京師。

不過奏疏卻寫的分外詳盡,從率領大軍北歸草原,一直到蒙古人的內亂,中間更有如今草原諸部格局等等等等,事無巨細,一一列了出來。

所以,奏疏顯得很是冗長,與其他人的上書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當然不怪參軍幕僚們不用心,也不能怪木華黎有什么其他意圖,只是因為木大將軍身邊,如今沒有一個寫過什么奏疏而已。

即便是木大將軍麾下的大將李刑,在這個上面也是無能為力。

所以,索性,一股腦將能說的都寫了進去,沒有什么文筆修飾,字里行間也直白的厲害,一看就知道是出於軍中之人的手筆。

看著有些喜感,但越看,皇帝陛下也越是欣慰,尤其是木大將軍對草原諸部格局的描述,很能讓皇帝陛下對草原諸部有一番新的認識。

不過就算皇帝陛下再欣慰,這樣的奏疏也是不可取的,以如今大秦之疆域,各地布政使,宣撫使要都這么寫奏疏,無論中書,還是皇帝陛下,必定都要應接不暇了。

皇帝陛下用了足足一個多時辰,才將這封奏疏看的通透明白,對北方草原的大勢,也清晰了許多。

而木華黎的奏疏中,也提到了這些胡人進京緣由,確實是等急了,而且,草原上有些動盪,木大將軍的建議是,朝廷明年需要派出使臣來進行安撫。

木大將軍更著重提及,桑昆汗之子,西克烈部王子圖撒合入京覲見,是想為自己的兒子,娶一位皇室貴女為妻,要朝廷注意一下輩分的問題,也就是桑昆汗的孫子要娶妻,不能讓皇帝陛下比桑昆矮上一輩或兩輩才好。

當然,草原上不注重這些,就像桑昆和趙石結為安達,有著兄弟之好,但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趙石,這在草原上乃司空見慣之事。

但大秦不成,是有著漢家禮儀約束的,所以木大將軍對此事很是說了兩句,也不知是不是他自己想的,很有先見之明。

看完了木大將軍的奏疏,皇帝陛下意猶未盡的翻開趙石的上書,和之前趙石所言諸事,差不多,只是簡短了些,一些意思並未在這里得到體現。

這回皇帝陛下看的很快,放下兩封奏折,皇帝陛下滿意的長出了一口氣,兩封奏折對照,其實如何接待這些胡人使者,也就變得很容易了。

就像趙石所言,之所以有所礙難,不過是因為語言不通,不知胡人風俗習性罷了……

「傳朕口諭,召皇長子李瓊來乾元殿,召同門下平章事李圃,理藩院主事王光弼入見。」

理藩院設立於景興初年,已經有些年頭,但說實話,和唐時的鴻臚寺沒法相比,一直以來,理藩院只設了一個主事,乃從六品,又設下兩個副職,都是正七品,其余文書,戶曹等,皆為吏員。

可以說,這一直就是個小衙門,說的不好聽一點,更像是驛站,只管胡人入京的吃穿住行,一旦來使,還可充當一下禮儀教授,但估摸著要去禮部,國子監,翰林院,等處找人來做。

所以,皇帝陛下心里的埋怨沒有多少道理,朝廷對此處不夠重視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因為雖然大秦收服了吐蕃低地,草原諸部,但這些年入京覲見的胡人,屈指可數,朝廷的目光,也從來不在此處。

不過隨著時局進展,設於禮部之下的理藩院,實際上會越來越炙手可熱,尤其是當古絲綢之路再次通暢的時候,這里必將是胡人入京的第一站。(未完待續……)i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