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勸諫(2 / 2)

將血 河邊草 1477 字 2020-11-21

在千年之後,他們是不是還能勉強維持一個整體族群存在呢?

趙石不知道,也不會去深想,他只是覺得,這個主意其實挺不錯的。

而這還沒完。

文字之後,便是貨幣,用這個時代的話說,就是銀錢。

李之問認為,草原人崇尚貿易,對商人之尊重,絕非漢家可比。

但他們的交易手段,卻極其落後,多數都是以物易物,即便是西域各國的金沙,在草原上也不能流通。

若大秦制錢,能得胡人諸部認同,得以在草原流轉通用,也許,日後稍許金銀,便勝卻數萬雄兵。

這不是李之問在開玩笑,他舉了幾個例子……

最有力的一個就是,假設大秦制錢通行於草原,那么,但有不臣,只需戰前以金銀買其牛羊,也許,不用出兵,幾個冬天過後,這個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於草原之上了。

在趙石看來,幾個例子雖然都不很恰當,但也可以稱之為遠見卓識了。

用經濟手段,來控制敵國命脈,話費少許,收益卻是可觀。

趙石暗自嘆息,李之問果然沒有白費了這幾年光陰,其人之見識,勝卻無數飽讀之人。

就算是他,這些年來,也只專心於兵戈之事,沒有慮及於此,卻是浪費了老天爺的不少恩賜。

不過話說回來了,這些手段,事先若沒人提及,讓他想上幾天幾夜,也不一定能夠想得到……

事後諸葛,人人做得,但能超前一步的人,卻沒幾個,也就是這個道理了。

文字,金錢,然後是什么呢?

李之問以為,然後就是通婚,但趙石一看就明白,與其說是漢胡通婚,不如說是移民。

到了這里,反而沒什么好說的了。

在這個上面,李之問的經驗來源於秦軍北征草原時,見到的胡人對人口的熱衷,以及胡人風俗的開放。

他覺得,教導胡人耕種,恐怕很難,但草原上的土地,卻並非不能種出糧食。

這樣一來,也就清楚他想說什么了,最終解決之道,必然是移民。

胡漢血脈的交融,在歷史上並非沒有,但向來激烈而殘酷,輕描淡寫的兩個字,意味著許許多多人的血淚。

趙石認為,在這個上面,李之問所言,乏善可陳,李之問聰明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像之前那些一樣,說的那么真切,而是做出了試試探探的誘導。

靖胡之策,共此四篇。

每一篇都意味深遠,在趙石看來,憑此,也足以流芳百世了。

他幾乎推翻了之前的平胡諸策,重起爐灶,卻更具野心,也更具全局性。

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有許多細節處,可以完善,可行與不可行之處,也同樣眾多……

李之問畢竟只是一個人,見識確屬難得,但以一人之見,能夠左右朝綱者,自古以來就那么幾位。

李之問……差的還遠。

作為大秦朝中,最熟悉北方諸部胡人的人,趙石已經准備好接受皇帝陛下的問詢。

但有人比他先行了一步。

十月間,同門下平章事周仿上「諫陛下胡事疏」,其實說的便是李之問所上之靖胡策……

周仿曰:「前朝太宗世民曾言,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唯始皇,漢武二帝,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幾絕國祚……而今陛下懷長雄之心,行再辟之智,欲效秦皇漢武耶?或得唐宗之業乎?」

開宗明義,卻沒一個字提及靖胡策,甚至連胡虜二字都不曾言及,但明明白白,卻指向靖胡策。

因為秦皇漢武二帝,都有掃平匈奴之功,他們在胡事上的作為,多為後世王朝所效仿。

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滅亡了至今草原上出現的,疆域最為龐大,也最為強盛的突厥大帝國……

這幾位帝王,都乃千古明君,周仿的言外之意,不用細想,也能明白個七八分。

後面周仿所述,也證明了這一點。

始皇暴虐,最為人詬病的一點,除了其他種種,最重要的便是不恤民力,移民,就是始皇帝不恤民力最有力的旁證之一。

當然,如果將其稱之為功績,也不是不可以……(未完待續……)i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