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圍魏救趙(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21 字 2020-11-24

故當年建文君削藩,我在朝里便極力反對逼迫燕王太甚、試圖避免大戰,以免天下百姓遭殃。我問過黃子澄,是否明白兵禍是怎么回事?」

李先生冷笑了一下,冷意中帶著自嘲,「可是,後來京師城陷之後,直隸各地還有幾個官民,記得我的好心?彼時我聽說,很多鄉民在四處找我,因有懸賞!無論我為他們做了甚么,下場也不過是身敗名裂罷了。」

李先生看了盛庸一眼,「世人從眾,只要循序善教,趨者眾矣,則可為我所用。」

盛庸好一陣子沉默不語,後來終於開口道:「即是與人相處數載,亦不盡然能相知。」

……太陽已經下山了,天地間卻還要一小會兒、才能完全黑下來。

顧成騎著馬,久久觀望著昆明城的城牆。此時炮聲已經停息、攻城的人馬也撤回來了,那黑影幢幢的城池,漸漸恢復了寂寥。

已過七十七歲的顧成,頭胡須白了大半,只剩下零星一些灰黑的毛,才讓他沒有鶴童顏的模樣。

他的眉頭皺著,整張臉的皺紋便更加觸目驚心。一個問題在他的心里縈繞不去:究竟何時才能攻下昆明城?

今日中軍收到了貴州都司那邊的確切消息,漢王軍已從重慶府出南下,走渝播間要道,必定是要向貴州城進軍!渝播間要道是一條大路官道,路程約八百里,漢王軍甚么時候能抵達貴州?半個月、或二十天?

部將似乎看出了顧成的心思,在旁邊沉聲道:「這昆明城便如一塊硬石頭,咱們可否回軍貴州,與吳高軍一道、東西夾擊叛軍?」

顧成看了部將一眼,說道,「李將軍所言不無道理,若決戰能在貴州打,咱們盡可能集中最多的兵力在一處,此方略想來是不錯的。」

他話鋒一轉,又道,「不過,在貴州、官軍若能聚集二十幾萬人馬,漢王還會來嗎?」

部將沉吟不已,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

顧成接著又道:「雲南兵力不足,在官軍的圍攻之下,險象環生;老夫聽說漢王的家眷已逃到大理去了。而漢王叛軍極快地攻下了四川之後,卻走渝播間要道來貴州,明顯是『圍魏救趙』之計,欲迫使我部從雲南撤軍。

老夫此時解圍雲南、回救貴州,便正中了漢王下懷,被牽著鼻子回去了。雲南的危局一解,漢王為何一定要再到貴州來決戰?此戰漢王既處於下風,又沒有了必戰之理……他最好的選擇是,不打。」

顧成嘆了一口氣道:「若咱們撤回,漢王不費一箭一矢,便解了雲南之圍。此戰如此不了了之,咱們在京師只會淪為笑柄!」

部將聽罷點頭稱是。

顧成又道:「況貴州貧瘠、大山縱橫,官軍二十幾萬人擠在一處,時日稍長,恐怕軍需轉運麻煩不小。」

部將道:「貴州城比昆|明更堅固,兵力也不比昆明城少;兼有吳高軍策應,按理應該比昆明城守得久!」

顧成點頭道:「正是如此。咱們一旦攻破昆明,則可收復雲南布政使司,從雲南征調軍需補充大軍所需;那時再回軍貴州,攻打陷於貴州城下的叛軍疲憊之師……結果若是如此,那便再好不過了!」

他說罷想了一會兒,又道:「張輔能否及時趕到昆明城下,此事亦是一個變數。老夫琢磨多日,朝廷此番方略,勝算至少有六七成的。」

老將顧成所言勝算六七成,卻非張口胡說,反倒有些謹慎。從兵力上看,本來此戰官軍就是漢王軍的二到三倍!

朝廷邸報,此役調動大軍七十余萬!雖不是號稱,但也確實不是那么回事,官軍被實際狀況掣肘得厲害,根本不可能投入那么多人……官軍此役能參戰的人數,大概在二十余萬到三十萬之間,變數只在張輔軍能不能及時參戰。

計有張輔軍、顧成軍、吳高軍三路主力,兵力都在十萬人上下。湖廣那邊還有幾十萬人,根本無法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及時投入戰場;蓋因道路和軍需所限,湖廣軍預計總兵力在五十萬、也沒能很快聚集起來,能出動的就只有吳高軍十萬人而已。

漢王軍那邊,顧成的估計可能只有十來萬人,再多調動進貴州就有點麻煩了。而且四川和雲南兩地的衛所軍加起來兵力有數,漢王必須要守備四川。

不過官軍的兵力雖是叛軍的至少兩倍,但昆明城的漢人百姓青壯、雲南地盤上的土司蠻夷,許多加入了叛軍與官軍為敵。顧成不能忽視這些力量,故謹慎地估計勝算只有六七成。

他繼續眺望了一番昆明城樓,說道:「明日起,四面圍定,持續攻打!若無妙計,盡快消耗守軍兵力,乃是行之有效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