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硝煙未散(2 / 2)

大明春色 西風緊 1606 字 2020-11-26

武德朝朱高煦親征韃靼時,軍中就攜帶了大量武鋼車。後來他才知道,這玩意至少從漢朝起、中原王朝就已經有了。

吳高的聲音道:「聖上明鑒,北邊游牧騎兵對中原的威脅,不止千年,此車對付騎-射、騎兵沖殺有奇效,故沿用至今。」

朱高煦道:「凡事有利則有弊,防是容易防住了,可怎么反擊?這車陣動彈困難,稍作反擊,也只能靠騎兵。而騎兵周旋,咱們官軍對所有蒙古部落都沒甚么優勢,難怪乎諸公言,泰寧等衛與科爾沁部聯合,戰力仍很強大。」

吳高只好承認道:「聖上聖明。」

朱高煦又道:「這么重的車長途奔襲,還得需要征調大量民丁出力。且天下越是太平日久,我朝的騎兵越對北方諸部騎兵沒有優勢。或許怎么用步兵打騎兵,才是更好的思路罷?」

這時劉瑛的聲音道:「沒有武鋼車時遭遇騎兵,官軍亦有戰術,大致有兩種辦法。其一前排庇護火銃兵的槍盾手蹲下,等待火銃-射。其二長-槍手與火銃兵間隔布置,用槍軍庇護火銃兵,同時軍陣也能保持射-擊。」

劉瑛精通各種步兵陣法戰術,他所言都是明軍以前用的陣法。

朱高煦搖頭道:「燧槍有個特點,因為不用明火,可以布置更加密集的火力。鄭國公所言者,與火繩槍、火門槍用法無異,便不能揮新火器的長處。朕的想法,應最大地保證火力的密集度與殺傷,並減輕步兵負擔、增加機動性。這樣的路子,當然要放棄一些防御性,只是如何抉擇利弊罷了。」

劉瑛道:「聖上所言極是,宋代以前的人馬具裝重騎,最終被世人放棄,也是此理。我朝幅員廣闊,北面大漠萬里,輕騎方為正途者。」

朱高煦點頭道:「或可用密集步陣,二至三排齊-射,一即重挫敵軍。車輛也要輕量化,上面的盾牌、鐵矛都是負擔。」

這時身邊的茂開山道:「若是馬車只用於運送糧秣與重炮,臣以為可將木板改為木條,做成架子車,再用牛皮等較輕的料子綳頂,重量可大為減輕。」

朱高煦回頭道:「重新制作車輛,能辦到嗎?」

一直沒吭聲的馬興光開口道:「無非用木條鉚接。」

吳高的聲音道:「如此扎營,只能靠拒馬槍與溝壕陷阱防備。」他想了想又道,「於戰陣之上,前後軍陣可只換兵器,不換隊列。前排-射完火銃,則與後排換長-槍拒敵。」

吳高的心思總是想著怎么防御。不過他的說法也沒錯,火銃兵一旦被騎兵沖到面前,幾乎沒有反抗之力,准備好如何防御也是必要的事。

「有道理。」朱高煦點頭贊許道,他接著又轉頭看馬興光,「有沒有辦法、把鐵槍頭裝到火銃前端,做成刺刀?」

馬興光愣了一下,沉吟道:「將利刃安到木柄上,然後將木柄插-到火銃口何如?」

馬興光的想法角度有點奇怪,不過他沒見過刺刀,這么想也許是正常的。朱高煦卻不同,他的固有印象,刺刀應該裝在槍-口下端。

朱高煦問道:「銃口下端,做個卡扣機關,能不能裝上利刃?」

「銃管是用熟鐵鍛裹而成,重新做個鐵箍恐怕不太牢靠,臣得尋思一陣。」馬興光彎腰道。

朱高煦道:「有成效後即刻上報。」

馬興光道:「臣領旨。」

君臣議論了一陣,便騎馬離開此地,繼續沿著校場巡視。

兵部的齊泰、裴友貞等人,對新兵器的軍陣都看得很仔細,一邊瞧一邊似乎在琢磨。官員們大抵都很務實,把「技術」與聖賢修養分得很清楚。譬如用柳錕搶修、束水攻沙等技術問世後,管河道的官員都將這些技巧、視作做官的本事;按察使司的人,多半會仵作驗-屍的學問。在實際辦事中,大伙兒並不會守著以前的規矩,畢竟後來的東西更加好用。</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