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扶搖二(2 / 2)

唐殘 貓疲 1738 字 2020-06-22

「卻不知第三樣約法。。又當如何。。」

「我會下令在嶺表之地統一登籍寺產和僧眾之所,日後但有出家之人須得報聞義軍所屬准許登名,一旦查獲未能在籍的出家之人,都將受罰。。」

周淮安慢條斯理的繼續道。

「此事須得你公開聲明和贊同,並首倡為效法。。」

「我亦會辦一所佛學院,以你為首座座師而廣聚大德之輩,以開方便門傳道授業。」

最後周淮安拋出一顆甜棗來

「但是所有經籍教材編列須得經過義軍審驗。。亦勸善濟貧互助為先旨。。」

「相應僧徒須得在義軍中以做事,教導黎庶開智數載以為入世修行,方可於在籍寺院掛單駐錫。。」

送別出去這個滿臉愁苦的老和尚之後,周淮安卻是有些計謀得售的笑了起來。

他當然沒有打算把嶺南的佛門都被趕盡殺絕或是一竿子打翻;事實上這種傳承日久而根植於民間的東西,只能明面上的取締而無法徹底根絕。

就算是在後世物質極大豐富和科學極為昌明的現代社會,佛教信仰之類的東西也是繼續伴生下去;事實上只要世上還有未知的事物和人力所不及的內心訴求,信仰這東西就是無法徹底消滅和取代掉的存在;

所以周淮安也只能通過明明上的嚴厲和決絕態度,來進三退二的退而求其次爭取到對於相應領域的主導權和解釋權;而這個自己送上門來的義信老和尚,顯然就是其中一部分和重要環節;

至少在這個底層人民精神世界極度匱乏的時代,除了義軍能夠提供的有限娛樂(宣傳)措施之外,同樣也需要具有麻醉和安慰效應的改造版佛教信仰,來作為心靈的填充和緩沖手段。

另一方面則是宣傳效力和代入感的結果;作為外來勢力的義軍宣傳手段當中,如果再加上一兩句本地高僧大德的附從和贊同之言,接受起來同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就是另外這些為數眾多的大小禿頭,雖然修行的是佛法念的是經書,但是好歹識文讀字的基礎還在,一人給發一本官定式樣的教材,就可以支派到那些屯所田庄里去,輪流充作啟蒙教育的師資力量;

這么多人頭的基數上哪怕每年抽出一個月來,按照十二個人數為一輪,作為對義軍治下履行義務的話,那也是一筆可觀的師資力量了;

當然了,在具體內容上要剔除掉那些過於消極,或是基本不作為以待來世的負面部分,和其他與義軍理念相互矛盾沖突的地方。而每人每年只輪到一個月的不同地點駐留其間,也確保了某個特別能忽悠的存在,在一個地方留下過多的影響來。

至於其他後續的部分,周淮安還想通過殘酷的現實教育,把其中還有所良知和熱血的年輕僧眾,全部都改造和影響之後,好覺悟和還俗成為義軍當中可用的一分子呢。當然了,這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相互影響過程。

處理完這樁事情之後,周淮安就想回到後宅去偷閑片刻,卻又被性送來的一個消息給絆住了。

「稟告領軍,轉運科林從事發來文書,」

一名留司下的經辦低聲道。

「來自安南的石炭船已然抵達西下港,正待交卸呢。。」

「如此甚好。。」

周淮安不由得有些振奮起來。

「速速安排轉運,並且著承發房做好相應的調配計劃。。」

這可是後世號稱東南亞最大,也是亞洲最優質的越南鴻基煤礦舊址;露天開采成本極低,就算是通過海上運河——潭蓬運河運回來的成本增加也沒有多少;而且還完全可以作為前往安南返程船只的壓倉物,而附帶海路運輸一些。

有了這些輸送量的初步基礎之後,下一步就可以在嶺外的地盤上推廣煤炭作為燃料了。不要小看這不起眼的煤炭,在近代歷史發展當中可是被視若工業革命早期的血液和催化劑,就像是鋼鐵工業是支撐工業革命的骨骼一樣;對於提升如今南海縣以冶煉鐵器為主業的工場集群,有著不可或缺的加成效應。

畢竟,這可是後世直接可以用在鍋爐和蒸汽機上的優質無煙煤。在冶煉工場當中取代了傳統的木炭和竹炭之後,運營成本還將進一步的大幅減低。

而從小處了說,推行煤炭的民生用途可以有效的取代,傳統熱效比較差且不夠穩定的柴草等常見燃料,又比類似的木炭等中高端燃料便宜的多;除去層層分銷轉發下去的人工和運費,百斤粗加粉碎的煤炭作價約百十文。也不過是同重木炭的十到八分之一,(曬干)柴草的五分之二,提供的熱量轉化可是要高得多。

正所謂是「白炭千斤,當錢十五緡;黑炭千斤,當錢三緡三百文。。」「柴一擔(兩百斤),做值四百文」還可以進一步加工成熱效比更高更穩定的煤球、煤爐等衍生產品。

因此,完全具有極為廣泛的民間普及價值,還可以變相保持水土植被和進一步推廣衛生、健康的生活習慣。而且,與後世網絡上大多數「何不喝白開水」,「古人沒有衛生習慣」的廉價鍵盤政治家們所想的不同,

古代的大多數窮苦人家並不是不想喝燒開的熱水,只是大多數時候作為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柴草,可不是那么容易獲得的,需要相應的時間和氣力來收集和砍伐;所以只能優先供應取暖和做飯的基本需求,而在日常里直接就近喝河水或是井水之類的生水解渴了。

因此就算是古代氣候相對炎熱的嶺南地區,對於廉價燃料的潛在需求和市場其實一直存在,並且規模極大。

當然了,鑒於這個時代大多數底層人民,對於按步就幫舊習的強大慣性,以及對新事物缺乏足夠的心理、現實風險承受能力;目前還只打算在具有較好的執行力,而初步形成普遍服從性的各處屯田所里進行,然後再在城邑當中分批試行。

至於那些地方上的民眾在見到相應「福利」的便利和好處之後,自然就會去試圖學習和應用;正所謂是得不到或者是稀缺的東西,才是人心中最好的趨向;

若是一味或是一廂情願式的想要將這些物美價廉的「好東西」,通過行政手段強加在他們身上,這些飽受苦難與艱辛的人兒,反而會懷疑、擔心當權者有什么企圖和用心,而暗中加以排斥和抵制的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