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悠悠卷旆旌(續(1 / 2)

唐殘 貓疲 1605 字 2020-06-22

蜿蜒而行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首尾,其中除了披甲持杖的太平士卒之外,還有許多披著褂子或是身穿灰布被心的普通人等。

這些隨著軍隊一起回歸的,乃是來自淮南境內的數千名形形色色的醫工匠戶等專業人等;在此之前已經通過長江水運送走了好幾批,這次算是能夠搜括來的最後一批了。

要知道,兩淮畢竟是如今天下一等一的繁華富庶所在。相對其它地方又少經戰事而災荒不多,因此歷代各種人文積淀下來的底蘊,還是相當豐厚的。

只是大多數義軍在攻城略地過程中,在意的只是最直觀的糧草財貨和可以充軍的丁壯;其他方面的潛在價值就無法理會也棄之不管了。這才給了太平軍以助戰為名跟在後頭,隨便撿漏以充實後方根基的機會。

畢竟,在古今中外的無論那個時代,是否擁有足夠數量和比例,受過基本教育或是有所一技之長的從業人員,都是一個新興勢力和政府是否運作健康和具有足夠發展潛力,尤為重要的衡量指標。

而相對於這個時代絕大多數只能用來從事最基本粗苯勞動的農業人口,他們則是最容易轉化成直觀生產力加成,或是通過組織編排在短期內見效的存在。

這就好比後世號稱人口大國的阿三,在種姓制度和奴隸、封建殘余壓迫下,占據人口大多數的文盲勞動力;與同樣號稱人口大國卻從下到上強制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中國,在工業化社會中所能夠發揮出來的效能,是完全不可相比的結果。

當然了,阿三還有號稱明珠籽油的精神勝利法,和世代安守種姓階級固化上的加成,所以在自我感覺良好上是不落地球上任何文明的。

當然了,他們未必都是心甘情願跟著太平軍走的,但是相比那些別部義軍手中所掌握的刀槍和相當有限的耐心;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乖乖的合作,接受背井離鄉重新生活的現實。

除了通常的工匠、奴仆和會識字的人之外,太平軍同樣也有償的搜羅那些因為戰亂而孤苦無依的女子和孤兒,這就是純粹在眼下功利目之外信手而為的長遠布局了。還是那個道理。

女人可以進工廠參加傳統輕工方面的集體勞動,並安排組成家庭來生養後代繁衍人口;對於穩定軍隊人心和充實地方的社會結構,都是大有好處的。

而孤兒通過太平軍引薦成熟的培養機制長大了之後,就是太平軍勢力天然的死忠和擁護者,以及軍隊和證券潛在的中堅骨干力量了。

雖然這帶有強制性引導的意味,但是總比讓她們自生自滅的流離失所於道途,最後不明不白餓死病死在哪個角落,要更加人道得多。

太平軍在征戰淮南期間,本來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繼續搜羅到更多的存在;但是出了這一連串的事情之後,唯恐夜長夢多也只能見好就收了。

也許將來還可以通過私下的渠道保持個別親熟關系的聯系,但是想要像會盟之後那些全面鋪開的合作,與各種行事上的方便卻是已經不可能再現了。

要知道,原本太平軍還可以通過派在別部義軍中的「三支隊」,來制定相應「世家、縉紳、豪族、官宦、胥吏」等黑五類的清算名單。然後,假以友軍之手來清理掉這些朝廷官府在地方的支撐基礎。

騎在時不時打著響鼻的「皮皮蝦二世」上(初代),周淮安如此一邊慢慢回想著一邊打量著沿途的光景和風物。至少在這江南境內的回程路上,已然看到了陸續被清理過的水田,以及時不時躬身在其中開始耕作的少量身影;

雖然如今依舊戰亂不止,但是只要是稍有平靜下來的間隙,這些卑微如螻蟻又頑強如野草的小民百姓,還是努力見縫插針式的為來年衣食口糧,努力的灑下艱辛的汗水。

目前以及可以確定下來,太平軍的力量在收縮鞏固之後,在江東境內會保持以江州的潯陽和潤州的江寧、丹徒,這三座較大的沿江城邑為核心據點,再加上期間方便得到支援和輸運的相應沿江屯田區為填充;就此開展後續的工作和治理。

當然了,錯了正常農耕之期後。太平軍在開展屯田的地方,除了推廣收獲期短的瓜菜替代之外,還會嘗試種植來自嶺外為百日熟的改良稻種。

這種作物產量不高口感也不好;唯一的優點就是有基本的水土雨熱就能速生快長,也相對耐得病蟲害。因此,只要簡單的集體照管,就能在入冬前有所收獲。

而在身為外來者勢力,能夠迅速取得收獲的農作物現身說法之下,對於安定新占領地方人心,也有著最為直觀的重要作用。自古以來政權的穩定性,差不多就是直觀的體現在種田成果上。

至少那些旦夕而存,旋起旋滅的流寇或是只是為了寇掠一時的過境官軍,是不用也不會考慮類似問題的。

「周郎,」

隨著鶯啼般的聲線,在旁並行的馬車上掀起的掛簾後,露出一張俏顏笑兮的小臉來招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