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野死諒不葬(中)(1 / 2)

唐殘 貓疲 1567 字 2020-06-22

越往西北的方向,關內道與隴右道交界的會州所屬會寧關外。雪花越發密集起來的紛紛揚揚之中,身披大氅的鄭畋亦是不顧被迎面寒風凍成清白的臉色,站在一座漢代留下來的烽燧高台之上。

「此杯當敬,已然為國赴難的延之(崔安潛字)。。惟願魂歸國兮。。」

一杯在手里尚且溫熱有余的酒水,還沒有完全倒到地上,就已然在凜冽異常的風中斜斜的飄盪成許多細碎的冰粒子,又在凍硬的土地上彈跳著飛灑開來。然後他眼前和腦中不由閃現過平生與之結交的種種情態。

對方乃是五姓七望之中貝州武城崔氏的嫡流,真正的世家貴子。於前代天子的大中三年(849年),進士及第,起家校書郎,出任萬年縣尉,歷任殿中侍御史、禮部員外郎、長安令,遷尚書右丞。唐懿宗即位,出任江西觀察使,遷檢校兵部尚書、忠武軍節度使。

待到了今上(唐僖宗)登基後,對抗追隨王仙芝和黃巢蜂起的草賊大軍,遷檢校右仆射、西川節度使,曾經不斷增強和鞏固西川軍事力量,也反對過和親南詔。乃至得罪宰相盧攜,貶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幾乎是與自己類似的五姓七望門第出身和仕途軌跡,但是前半生有陰差陽錯一般的幾乎沒有什么交集。直到自己初入政事堂,以兵部尚書之身而同中書門下三品,才第一次知道了還有這么一位為國轉任多處,而與那位曾(元裕)招討並稱一時的國朝廷柱、鼎石的崔使相。

在此期間,鄭畋歷經了三起三落的宣麻拜相和朝爭紛紛的進退使然。也從只聞其名只有公務往來的的疏遠,發展到了到以「三貴宰相王鐸」為紐帶和中介,私下互通書信援引為助力的熟稔;以及攜手共同對抗(外朝)盧攜、(大內)田令孜和(藩鎮)高駢的隱形政治同盟。

又經歷了再度起復後,從原本因為處事的緩急態度和政見上積累起來的諸多分岐,從隱隱的對立和競爭的惺惺相惜,到後來一起被迫閑置東都分司之後,開誠布公的重新相互認識和結交;乃至是在遍地糜爛的艱難局面下,互相護持和抱團以為應對。。。。

畢竟,力挽天頃又是何其之難的事情啊!堅守在奉天的鄭畋已經失敗了一次,然而坐鎮河東崔安潛也失敗了。只是他在努力抗賊有年而而不得不人手部下兵變,黯然棄走他鄉的挫敗之後,尚且還有起復再來的機會。而這位老友在關中失敗之後,就只能接受喪師覆亡的命運了。

而經此之事以後,鄭畋也由此對當今那位「聖主」放棄了最後一絲僥幸心思。因為在這位年少天子一次又一次讓人齒冷和心寒的有意無意作為當中,讓那些忠臣義士前赴後繼所流淌下的熱血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無謂笑話。

明明坐擁劍南三川之地雄厚的錢糧財賦和兵馬之中,卻只能任由治下肆意盤剝而鬧將得民變四起,緊接著又是走馬燈一般的各據一方爭戰不休和。最後,他甚至連最為親重和維護的田令孜都給逼反了,而變成綿連天府之國腹心地帶(成都平原)曠日持久的攻守大戰。

同樣讓他失望不已的還有身為樞密、都監之要的大小楊氏兄弟,本以為這對兄弟乃是污濁不堪的宦臣之中,難得一見的異數和明白國事輕重緩急的有識之士;但是在斗倒了宿敵田陳兄弟之後,卻是很快向著那些專柄弄權的權閹前輩靠攏無二了。

乃至為了自身的權勢和利害關系,寧願坐視關內京畿已然是殺得屍山血海的戰局;也要在劍南三川的一隅之地爭出個勝負和是非對錯來。更別說,曾經與黃賊的大軍打的有來有回的散關行營兵馬,居然就此一步步的崩解離析;乃至輸給了殺入興元的賊首尚讓,而不得不招降對方以為安撫。

因此,最後鄭畋在灰心失望之下也不得不自行看開來了。反正最終能夠呆在大寶上的那位只要是李唐帝胄的血脈即可,又何必在乎垂拱而治的對象是哪個呢?至於撥亂反正、弭平天下的重任和軍國機要的大計,終究是要落在他們這些真正心憂天下,而不惜舍身保國的重臣義烈身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