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此日六軍同駐馬(2 / 2)

唐殘 貓疲 1701 字 2021-01-13

結果,在追擊這些赤褲黨人的道路上,見到的又是一地被凍死餓死在半路上的屍橫累累,而在他們所臨時聚合而成的後方營地內,更是凍綏和餓殍滿營老弱婦孺而沒有剩下多少活人了。或者可以說,這些生於亂世與的奴婢、賤籍之屬,就是如此用自己卑微如草芥的性命,來籍此表示對著絕望而污濁世間的抗爭和發聲。

因此,接下來這些淮南軍所主導的征南軍,卻是改弦更張的不再主動進攻;而是用拋灑在雪地上的雜面團子和碎餅作為誘餌,將這些赤褲軍從藏身處引出來之後再盡量包圍俘獲之;短時之內就迅速瓦解了密城郡與大成郡的十多股赤褲黨人,並且開始在各條路口設立告貼和榜文,招徠逃亡人口和鄉間有意報效的義士。

結果告貼和榜文傳出之後,居然還有許多中小豪強和良人之家,爭相帶著部曲來投,因為他們在鄉里也實在過不下去了。一方面是災荒連年的減產和佃戶、隸民的競相逃亡,另一方面則是飢民過境所帶來寸草不生的人禍,再加上大豪族之間的侵並;讓他們在家鄉無以為繼了,還不如來這支官軍處討一口飯吃。

然後作為招討行營長史崔致遠的宗家,號稱品頭六姓之一的崔氏祖房,也派了好些子弟來投奔他,再加上原本從王京中帶來的志趣相投的朋黨和親故,還有後來陸續前來投奔王京下等頭品小貴族和匠人、士人之家;儼然一時之間,他已經有了組建一個小規模幕僚班子和設置官府的底氣和基礎了。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隨後作為常駐新羅主事官的王啟年,也伴隨著輸送隊給崔致遠送來了隨船抵達更加具體的細則和實行內容,也是太平軍在輾轉征戰和席卷天下的過程當中,所總結出來的一整套如何擴張勢力和後續治理,令人嘆為觀止的方案和計劃所在。

其中包括了如何用不同的宣傳口號,配合短時間內就可以立竿見影的現實利益主張,來發動和爭取各個市井各個層面的不滿者和不得志的群體,然後如何爭取那些游移不定或是首鼠兩端的中間派,如何孤立、排擠和打擊少數冥頑不靈的頑固派、反對派。。

又如何在就有體制內,甄別和分辨出那些是可以爭取的潛在志同道合之輩,那些是可以拉攏或是保持相安無事的同盟傾向,那些是可以無視和忽略、甚至適當壓迫的牆頭草,那些事需要堅決打擊以儆效尤和表明立場、態度的真正敵人。

然後,如何因地制宜的最大效率征募兵員和籌集糧械物資,如何將投奔的人群分類而建立起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人力資源,令男女老幼皆有所用處的簡易戰斗和輸送、維護、飲食供給等等後勤保障體系。那只如何對付那些不合作的大戶之家,而取其資材丁口並迅速變成自身的助力。

而更深一步的,則是獲得第一塊底盤之後如何有效的治理和滾雪球一般的經營下去。包括如何統計戶口、清丈田地和工坊,如何分配生產任務和安置招徠的民眾,如何從中挑選兵員和培植忠實的基本盤;乃至是如何從中伺察和甄別,那些心懷不軌的奸細和潛在敵意的破壞分子。

然後,又有好些農學和營造的書目可選,以為指導四季耕稼、選育良種、善用人畜和工具的增產之法,乃至植樹伐木、尋礦挖礦的營治之道和流通有無的貨殖手段;可以為新政權創造出更多的產出和增益來的配套計劃,乃至是開班鄉校的初步教材。

甚至還有現成的條例和法令,直接修改一二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或又是初步建立起政權之後,諸多需要注意的事項細節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就像是太平軍在漫漫征戰天下和治理過程當中的經驗教訓和得失成敗的總結和凝縮。

因此,初初閱覽完這些條目的崔致遠,已然沒有任何其他多余想法了;或者說是這世上怕是再也沒有人能夠拿出比這個更好的,征服天下和改朝換代的長遠規劃和步驟了。這種足以動搖任何一個國家根本,而本該珍而藏之乃至嚴令禁絕流傳的屠龍術,就這么輕而易舉的交付到了自己手中。

這讓他既是惶恐又是惴惴不安,這位王上不愧是號稱入世救民的一代聖人化身。卻究竟是在什么時候,就已然完成了對於新羅之地的這么一番未雨籌謀和規劃呢?其中的種種蘊含深意和所揣測不到的內容,更是令人有些承受不起而又受寵若驚。

但崔致遠在軍中輾轉反側了、夜不能寐好幾天之後,終究還是下定了決心,就算是太平軍早就有意謀求新羅之地,難道還能比現在積重難返的局面更壞,更加可悲么。說不定將來有朝一日這片海東苦寒的邊鄙之地,有幸成為天朝上國一隅的王道樂土,哪怕是小部分實現了太平軍的那些治理方略,那也是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了。

況且,中土大唐的名義在新羅這個邊藩之國,天然還有一個潛在的好處和意外加成,就是從朝堂道鄉野民間普遍存在的「大唐唯上論」,但凡是來自大唐的東西就是好的,如果你不好,那一定是你沒有好好的侍奉和領會天朝上國的;

哪怕是士人貴族,也是以出使大唐過大唐為榮尚,哪怕就此留下來做大唐的狗也好。其中最為成功的例子,唯一就是在大唐出家而圓寂於九華山的新羅王孫,而被追人為地藏王菩薩地上化身的金喬覺。因此,這個時代大多數士民黎庶,是恨不得轉生中土大唐以為福報的。

就像是他們這些從小就用漢字、說唐話為榮尚和尊崇,卻在身份位階和仕途上不得跨越的士人來說,「生為唐人,唯願彼土」可不是說說算了的,因為至少大唐給天下廣大士人提供了讀書舉試、出放為官,最終登閣入相的那么一線可能性。

至於廣大的野人、賤民、奴婢和中人、部民,新羅國人的身份和大義是什么玩意?能吃果腹么?還是能穿衣保暖么?當然是直接關系到他們日常生息的庄頭、老爺和頭人,就是一輩子最大的天地和見聞了。隨波逐流才是他們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