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第五點想法:絕地天通科幻版(1 / 2)

藍白社 魔性滄月 6596 字 2020-11-26

五帝之說,始於五行五德之說,但並非無中生有。

靈感來源於上古群帝,比如炎黃,此二帝,自古便被尊稱炎帝、黃帝。

一個代表火,照耀萬方,一個代表土,厚德載物。

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就用特別宏大,規格極高的待遇,祭祀一個稱為『黃』的先祖。

部分狹隘的史學派還在那掰這個『黃』到底是誰,說他不一定就是黃帝,我真的沒話說了。

自古以來,除黃帝以外,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名始祖,可以只用一個『黃』字代表的。

總之雖然現在的五帝是春秋戰國時期才劃定。

但在上古時期,依舊有黃帝、炎帝、白帝這種稱呼,只是沒有系統的弄出五帝罷了,因為五行的理論還不成熟。

隨著時間推移,五行之說日益成熟,於是周朝人就想湊個五帝,選出人氣、功勞最高的前五名,代表水、木、金、火、土五行。

帝,是上古之時,華夏民族的天下共主。

但為帝者的數量,絕不止五個。

從數量上來說,至少十個帝,山海經原文稱為:群帝,或眾帝

假若非要選五個,那么炎黃必然列於其中,這是毋庸置疑的。

而另外三個,要能與炎黃同列在一起。那么在我心中,第一個冒出來的,一定是帝顓頊!

不會有人不認識這倆字吧?跟我念:專虛……

顓頊生於若水,立於空桑,號高陽氏,代表的是冬天。後世以五德之說,尊其名號為黑帝,並列炎黃,屬北方玄水。

炎黃為尊,其次就是顓頊。

先,一切從《山海經》開始。

山海經中,顓頊出場次數很多,先說他的來歷。

《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一看我們就知道,顓頊是黃帝後裔。

不過黃帝有很多孩子,昌意只是其中一個。他是嫡子,因為他是黃帝的正妻嫘祖所生。

這里只說昌意一脈,被降到了若水待在封地,生下了韓流,然後韓流生了帝顓頊。

現傳的山海經版本,把嫘祖寫成雷祖,乾荒寫成韓流,大抵是傳抄錯誤。至少別的典籍,都是寫乾荒,都是些嫘祖。

這里我要提一下,在山海經中,有的時候寫了帝顓頊,帝堯這種名號,有的時候,則是只有一個字『帝』怎么怎么了,『帝』命誰干嘛了。

根據我的理解,這可能有一部分,是書寫者時代的問題。

山海經有很多作者,有的作者是堯舜時期的人,有的作者是大禹時期的人,有的作者則是夏朝,甚至商周時期的人。

如果記述者,在帝堯的時代,那么他在寫堯的時候,就不會寫帝堯二字,而是直接寫一個『帝』字。

凡是寫了具體帝號的段落,都意味著,寫這段文字的人,所處的時代中,那位帝已經死了……

我們看山海經,經常看到有些話,就只寫了『帝』,這讓很多學者根本搞不清楚,這指得是誰……那么多帝,你這寫的是那位帝啊?

另外,帝顓頊的這個顓頊,不一定是顓頊的名字,它的古漢語象形文義里,顓是指體面高貴的人,頊指頭戴玉冠。

所以顓頊的意思,就是頭戴玉冠的尊貴之人。

主流學術界,認為這是顓頊的謚號。因為顓頊二字,若以謚號而論的話,是專正於天道者的含義,是非常褒義的稱呼。

但是,我尋思這難道不能是名字嗎?我父母有文化,給我名字取得好聽點不行嗎?我就算叫日天誰能管我?

另外,還有第三種可能,顓頊是其自身氏族的圖騰。

《山海經》中有時候稱呼一個名字,未必是指一個人,有可能是稱號,甚至有可能是其國名,或圖騰!

就比如我第一篇寫的誇父和應龍,我就認為,誇父指代一個氏族,應龍也是。並非單獨某一個人。

誇父是巨人的意思,應龍是長翅膀的龍。

我覺得這是這兩個氏族的圖騰、國名……高舉操蛇巨人圖騰的誇父國,高舉翼龍圖騰的應龍國。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我舉個前面講過的例子,《大荒南經》: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有驩頭之國。

這里以前說過,感覺像是描繪企鵝。最後也明確寫了,『有驩頭之國』。

也就是說,這明確的是在描述一個『國』的名字,那時候的國,可不是現在國家的意思,更多的是指一個地區或氏族部落。這個習慣,一直到後世都還有。

比如大漢州郡行政劃分中,兗州就有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這四個『國』,實則與郡同級。冀州也有趙國和中山國,豫州也有梁國、沛國……這種情況一直到宋朝才徹底消失。

黃帝是建都有熊國,因為有熊是那塊地方的名字,那塊地方有很多熊……後羿是有窮國君,因為『窮』是他的圖騰,我在藍白社正文里寫了,窮就是弓的意思。

諸如此類的例子,數不勝數,有虞、有夏、有莘……類似的名字太多了。

這是當時的文化習慣,而我更傾向於,這其實在描述那個國,或者那個地區氏族的吉祥物、特產,也就是圖騰物。

有熊國,同時也代表著這個氏族部落有很多熊。有窮國的圖騰,是弧形的弓,因為他們擅長造弓。

那么『有驩頭之國』,它的圖騰就是企鵝。

還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這里白馬是為鯀,說明他又叫鯀又叫白馬,我傾向於鯀是真名,白馬是他的圖騰。

所以,顓頊也可以是這位黑帝氏族的圖騰,或者說黑帝氏族這里特產尊貴的玉冠。或者他就是給自己的直屬勢力,或者說直接統領的家族勢力取名為:尊貴玉冠之國。

有人可能就說:「你有什么根據呢?」

因為我們是在解讀山海經,所以我只能拿出原文《大荒南經》:「有國曰顓頊,生伯服,食黍。」

這里明確寫了,有國!有國!有國!

所以顓頊是個國名,而非單純一個人的姓名。

不過雖然不是姓名,可根據古代的習慣,卻是可以當做人名稱呼來用。比如可以對任何一名誇父氏的人叫誇父,用地名稱呼人,或用其圖騰稱呼人,這個習慣不僅在山海經,也在先秦大量的古籍中出現。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稱呼某個人:灣灣。

總之顓頊本意是指一國,可通常也指個人,酋長代表了整個部落是常態。

三種說法,你們智者見智吧。

回歸正題,我認為寫下『帝顓頊』這句話的山海經作者,大概是顓頊已經死了的時代的人。

而寫下『帝』,卻不寫到底哪個帝的人,我們可以直接認為,記述者乃是上古,夏朝還沒有建立時,五帝時代的人。他正處於某位帝還活著,某帝還在位時期的人。

雖然不算什么證據,但可以感性地認為,這樣古老的先賢,寫下的那段話,可信度極高,乃是山海經中最原稿的文字。

這個邏輯很好理解吧。

而基於這個邏輯,我們又可以劃分另外兩種情況。

那就是直呼『顓頊』二字,與尊稱『帝顓頊』,有沒有可能在描述兩個概念。

比如《大荒北經》: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

這里的記述者,就直呼了『顓頊』二字。

而我們前面的海內經原文,記述者尊稱『帝顓頊』。

前者直呼顓頊,我可以認為他其實指的不是黑帝,而是指顓頊國。

生,不一定是生孩子的意思,如果這兩個名詞是氏族、圖騰、國名的話,那么就應該取衍生之意。

也就是翻譯成,顓頊之國,衍生出了驩頭之國。驩頭之國又衍生出了苗民之國。苗民百姓,食肉。

注意,這里的百姓,不是指平頭老百姓的意思,現在的詞義早就變了。

百姓在五帝時期,就是指所有的『有姓者』。比如姓姬的,姓姒的,姓姜的……黃帝打破了九黎部落的『黎民』制度,建立了百姓制度,自己的族人、後代分封到各處,並且封他們全新的姓。

初期大概十四個吧,統稱百姓。不是這十四個姓的,不算百姓,哪怕你有別的姓。

後期姓越來越多,但都是各種帝的子嗣分封。

其實,是階級洗牌了。本來蚩尤統治的制度,是所有人都是『黎民』,也就是『黑頭人』,『黔』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所有人都姓黎,氏族間只有細微區別,從部落名就看得出來:黎貪、黎巨、黎廉、黎破……

黎貪部落就是蚩尤氏掌管,同時也是九黎(所有黎)的共主。

黃帝擊敗蚩尤後,這個制度就變成了百姓制度,從所有人是一家人,變成了無數家人……雖然大多都是黃帝的後裔掌管,但社會也因此復雜起來。直至五百年以後,不是一家人了……

真正開啟私天下,把公有社會轉入私有社會的不是大禹,而是黃帝,當然,這是極為先進的。

分封百姓,實則分封諸侯。百姓在當時是權貴者,不是黃帝或後來各種帝封的姓,而自己隨便取得姓,則不算姓。大量的非『百姓』,只能稱為民。

姓就那么點,當時的人都倒背如流。要是有人穿越到上古,說自己是百姓,人家不僅不會怠慢,當地的貴人還會接待你,並詢問你來自荀還是任,你張口就說自己姓馬,人家臉色一變,一聽就知道百姓中沒有這個,認為你在羞辱他,說不定直接喊人道:把他馬拖出去祭了。

扯遠了。

總之稱呼顓頊的,不一定是黑帝本人,雖然通常黑帝一個人就可以代表整個部落,但這個詞本身是稱呼一個集體。

但如果尊稱了『帝顓頊』,毫無疑問就是指黑帝本人,是指專一而特定的個體。

或者干脆叫帝高陽,高陽是黑帝的氏。

我再一遍,《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關於顓頊的身世,儒家非常霸道。

我一段史記里顓頊的身世,你們就懂了。

《史記》:「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還有《帝系》里,也是寫:「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

在近現代之前,儒家主流說法之中,顓頊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

韓流呢?韓流被吃了?

這里可能有人沒看出來,覺得山海經里,意思也許是:昌意生韓流,生帝顓頊。因為生帝顓頊這四個前面,沒有韓流二字,也許韓流是顓頊哥哥。

不,這么理解就錯了。只要在生誰誰誰前面,寫了娶誰誰誰。那么一定是娶得那個人生的。

也就是說,是那個叫『阿女』的女人,生了帝顓頊。是表達帝顓頊是嫡子的意思,是正妻的孩子。而娶了阿女的,是韓流。

《海內經》里的韓流生帝顓頊,絕不是瞎寫,因為他還詳盡描述了韓流的特征。

這么個關鍵人物,顓頊的親生父親,怎么就漏了呢?

事實上,有很多文獻,都記載顓頊是昌意的孫子。

比如《路史·卷十四》:「元妃西陵氏嫘祖,生昌意、玄囂、龍苗,昌意就德遜居若水,有子三人,長曰乾荒、次安、季悃。乾荒生帝顓頊,是為高陽氏。

這里的乾荒,就是韓流。這倆象形字是一樣的。若論好聽和含義,應該就是叫乾荒,寫作韓流屬於傳抄錯誤。

不過不管怎么說,記錄乾荒的都是比較沒有地位的著作,記錄昌意生顓頊的,則都是官方正式文獻。

顓頊到底是黃帝孫子,還是曾孫子,這是有爭議的。現在主流史學界,認可歷朝歷代儒家官方的說法,那就是沒有乾荒這個人。

不承認帝顓頊有個父親,叫乾荒。

而部分不明情況的百科愛好者,甚至直接將『乾荒』,作為了顓頊的真名……

百度百科完整說法,就是:帝顓頊,高陽氏,姓姬名乾荒。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我無力反駁好吧,畢竟從司馬遷開始,歷代官方史家都不認可乾荒是顓頊的父親。

可是,我們既然是解讀《山海經》,並且將其視為信史。

那么在這個前提下,我就直接以山海經為最尊。

山海經說,昌意生韓流,韓流生帝顓頊,那么這就是我們的大前提。

當我們完全站在山海經的立場時,就會現,山海經作為最老信史,沒必要編出這么一個人來。

又不是很有名的人,後面歷朝歷代都抹掉了,大多數人沒聽說過,這么個人編出來有啥意義?

圖什么?就圖給顓頊找個相貌丑陋的爹,過個癮?

先我要說,乾荒在山海經里描述的這個樣子,並不丑陋,乃是有特殊意義的。

第二,乾荒一定不是顓頊的真名。

在無數的或文章,以及百度百科之類的地方,顓頊姓姬名乾荒,幾乎成定論了。

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啊……

認為顓頊叫乾荒的,只有一個文獻根據,一個!唯一的一個!

那就是《竹書紀年》:「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

《竹書紀年》我們都知道,寫舜囚堯,反駁禪讓論的那個。

可是,這段完全沒有說,帝乾荒就是顓頊啊。

昌意生了帝乾荒,不代表帝乾荒不能再生個帝顓頊。《竹書》本來就是反駁史記的,它記載了大量跟史記不一樣東西,非常的『叛逆』。

只是因為在乾荒上加了個『帝』字,就認為他是顓頊嗎?

根據《海內經》的那段,我完全可以認為,昌意生帝乾荒,帝乾荒生帝顓頊。

要知道,那時候,可不止黃帝一個帝啊。

與黃帝同時在位的,還有炎帝,雖然炎帝被架空,但依舊是帝之名。除此之外,海外還有少昊。

上古時期,帝可以分為兩個等級,天帝和偽帝。

天帝不用說,天下共主,所以氏族的最高領袖。偽帝就是那種偏遠地區,中原炎黃勢力控制比較薄弱的地區,一些較為強大的氏族部落領袖,也在那一畝三分地稱帝。

而若水是哪里呢?若水就是現在四川境內的雅礱江,也就是說,若水之野指的是蜀川都廣平原。

黃帝因為昌意『德遜』,也就是德行不好,能力不夠。繼而把他封到了一個較為封閉的地區,經營若水之野。

昌意在那里娶了當地的女人,生下了乾荒,到了乾荒那一代,因為傳入了中原的技術,再加上自己出類拔萃的能力,所以可能展的很不錯,有少量的當地人,稱其為帝。

所以《竹書》可能是站在了蜀川的角度,記載了以當地人為口吻的稱呼。

畢竟那段文字,到『產帝乾荒』就沒了。如果後面來一句『產帝乾荒,號高陽氏』,ok,我承認這就是顓頊。

可是並沒有啊,就憑此孤證,怎么能硬生生無視了各種文獻記載的,『乾荒生顓頊』,而強行把顓頊父輩的稱號,按在了顓頊身上……

這個錯誤,就像是唐太宗,姓李名淵一樣……

顓頊到底叫什么,我不知道,就叫他顓頊也可以,但乾荒肯定不是他。

乾荒怎么也是個獨立的人,根據山海經所說,就是乾荒生顓頊。

甚至於,乾荒二字,很可能跟顓頊一樣,本是個圖騰名,當然也可以指其領袖。

所以《山海經》上,才會出現象形錯誤。韓流與乾荒,象形體是完全一樣的。而這個錯誤,其他文獻都沒犯,唯獨山海經犯了,足以說明,最初的山海經書寫的是某種上古象形文字。

那么我憑什么說乾荒是圖騰名,或者說地名、國名呢?

證據是最難的。先,我前面所有提到的,非《山海經》文獻,都不算為證據。

還是那句話,我既然定義山海經為正確的這個大前提,那么在這個基礎上,還隨便舉證就是耍流氓。

所以只有山海經本身的文獻,以及現實存在的事物,外加自然科學規律,以及合理的邏輯,才能作為論據。

回歸山海經,再看《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乾荒。乾荒擢、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山海經的作者,並且沒有稱乾荒為帝,說明正規角度來說,乾荒還不足以王天下,不夠格,只能算是鄉下土霸主部落。

屬於那種帶領一個獨立文化的氏族,在偏遠地區稱霸的小帝,比如黃帝還在位時就封到東夷自建國的少昊。

前面我說了,叫乾荒不一定是人,但叫帝乾荒,一定是指個體。《竹書》前半句用了『產』字,所以一定是生產誕下一個人,而不是衍生一國。

反過來,《竹書》這么寫,可能只是想說昌意生了帝乾荒這個領,沒別的意思。

不過山海經的作者,在這里又著重描述了乾荒,並且奇異怪相。

這么奇異的風格,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圖騰。

我之前提到過,乾荒的這個形象描述,並不丑陋。為什么?因為看文字,感覺好丑,又是豕喙,又是豬蹄的,乍一看就覺得是怪物。

可實際上,翻譯一下,再往他先是個人類這個前提上去靠,就會現還好。

擢,指僵直長長的頭頸。謹耳,指小小的耳朵。人面不用說,他就是個人臉。豕喙,是指嘴巴像豬一樣朝兩邊突出。

麟身,就是指紋身。渠股豚止,兩腿長在一塊,腳像豬蹄一般。

如果你們腦補的時候,直接把現代看的各種妖怪形象拿來對照,就會誤導自己,因為那明顯腦補過度了。

古人描述因詞匯量不夠,所以還是得當成人類去想,然後略微朝這些描述靠近一些。

綜上,人樣,卻又比常人怪樣、誇張很多的人形物,有嗎?

真有,而且我們挖出來了……並且正好就在若水這個地方,即今蜀川廣陽三星堆。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直立人像,那真是奇特無比,但是確實又是個人樣,鼻子很大,嘴巴很開,頭頸長直,身體細窄,並且手腳上都有鱗狀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