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第五點想法:絕地天通科幻版(2 / 2)

藍白社 魔性滄月 6596 字 2020-11-26

注意,我並沒有說,乾荒的山海經描述,就和三星堆青銅直立人一樣。

先山海經沒有提及乾荒的眼睛,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直立人,都是大眼睛,甚至還有個變態,雙目直凸,猶如光柱。

其次,一個是文字形容,一個是實物對照,像不像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主觀的問題。

每個人的腦補習慣是不一樣的,差別會很大,有的人可能就會覺得很像,有的人就會覺得不像。

我個人只覺得,僅有三成相似。

但我認為,不重要。

重要的是風格,重要的是時間,重要的是地點,重要的是這份巧合。

山海經描述的是乾荒,三星堆的青銅人像,不一定非得照著他捏……

乾荒可能是指某個人,也可能是指一個國。然後什么擢、人面,是指圖騰的形象。

而三星堆縱目人,則不是圖騰,更像是古蜀王蠶叢,蠶叢歷史上明顯記載『縱目』。

我這里想說的是,假設山海經寫得是真的,那么昌意在蜀地若水之野展,然後兒子偽帝乾荒,繼續展,並且娶了當地淖子,也就是蜀山氏女子,一個叫阿女的人,生下了帝顓頊。

以上這個若是真的。

那么在『若水』這里,就應該有現。而現實之中,若水之野,就有三星堆。

從時間上來看,三星堆文化開始於距今四千六百年,時間上正好是吻合的,大約正是黃帝、昌意、乾荒、顓頊的時代。

山海經描述乾荒奇人怪相,三星堆青銅器風格也都是奇人怪相。

時間、地點乃至風格都相當吻合。如果帝顓頊,不是出生在三星堆,那我真的也找不著別的地方了。

我們並不需要,非把乾荒的形象,跟任何文物去牽強附會。

根據以上的分析,已經足夠說明乾荒,以及黑帝顓頊出生的地方,就是三星堆。

三星堆,確實展的非常好,一點也不比同期的中原差,甚至某些方面還更優秀。

也只有這樣地方出來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很快得到少昊的重用,最終步步登臨為帝。

如果顓頊的父輩們,是待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恐怕他也不可能成為帝的。

說了這么多,可終於說到顓頊本人了……

顓頊依靠三星堆不弱於中原的國力和文化,走出了蜀山,走入了黃河流域,甚至去往了海外。

黃河流域上游,是炎黃聯盟,下游則是東夷部落群。這是史學家的說法。

不過根據山海經,也可能包括大量的海外島嶼,乃至另一片大6……因為整本東山經,都不在我國境內,且海內經就已經最遠描述到朝鮮了,那么海外經寫得是哪?算了,扯遠了。

總之,在東方有個少昊集團,勢力范圍很大,擁有著濃郁的鳥文化以及海洋文化,這是沒問題的。

姑且,稱其為『東夷』,當時東夷的諸多國度,有個叫少昊國。

千字文中的鳥官人皇,說的就是少昊,他手下管理的都是『鳥』。

國家也都是以鳥為名,以鳥為圖騰。圖騰包括但不限於鳳凰、鸞鳥、玄鳥……金烏……

而東夷勢力內,還有個羲和之國。十日傳說就是那里。

好死不死,在三星堆,竟然現了《海外東經》里的『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三星堆青銅神樹,完全吻合,上面共有九只鳥。

可能有人要問,怎么才九只,還有一只去哪了?

天上啊。山海經作者又不是傻子,真以為他分不清太陽?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樣的描述就已經在表達,有一個比較特殊,它位置最高,在比另外九日更遠更高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那最高的太陽,就是真正的恆星。另外九日,是記述者的一種描述,看到太陽落到巨樹的枝,或巨柱延伸出來的平台上。

這個筆直沖天的巨樹,或者巨柱,插在大海上,九日在上面停泊出入,還有一個日居於最高點,不在大氣層內,即我們的太陽。

關於扶桑,要說的東西太多了,這個要以後找時間單獨說,又扯遠了。

總之,我們先說顓頊。事實上,太陽樹的模型,出現在蜀地就很離譜。

主流學界認為這就是三星堆的神話,山海經記載的扶桑十日,其實是三星堆這塊地方的文化和傳說。

一度懷疑我們的文明,是從古蜀祥出來的。

我無語了,在哪挖的東西,就是起源於哪?這不是韓國邏輯嗎?韓國挖出了我國文化里的九鼎,所以九鼎是韓國明的?

別的不說,古蜀國有海嘛?

從地理位置來看,蜀地和東夷,相隔甚遠,一個東一個西,一個內6,一個海外。

描述東夷某文化中的太陽神樹,為何會在蜀地有這樣的青銅模型呢?

當時的社會交流這么方便么……

也許真就很方便。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這里就說了,少昊養育了帝顓頊一段時間。而史記說少昊青睞顓頊,讓顓頊輔佐他治理國家。

我不管史記,暫時帝顓頊可以確定的是,先在蜀地出生,之後少年到了東海外的少昊之國,由少昊養育。

史記說少昊是黃帝長子,顓頊的叔叔,是昌意的哥哥,所以倆人是親戚,少昊非常照顧顓頊。

可惜的是,《山海經》里卻沒說少昊是黃帝的兒子。

他們的勢力范圍都不在一個區域,除非黃帝真的是強的天帝,連海外都管了。

少昊到底是什么樣的存在,也許少昊並不是黃帝的兒子,他是獨立的另一個文明的主宰。這里寫不下,先不管他,以後再講。

總而言之,顓頊從西南的蜀地三星堆出生,莫名其妙跑到了東海之外的大壑。可謂少時便行走天下,自然見識廣博,心智不凡。

在神秘的少昊之國,顓頊肯定學習了很多,這為他後來成為黑帝,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可是他為何要來這里呢?

主流的說法都有兩個,儒家主流說法是少昊為黃帝兒子,顓頊是他親戚,他在這培養顓頊,希望顓頊以後輔佐他。因為顓頊非常喜歡琴瑟音樂,所以少昊把顓頊的琴瑟扔了……

這是希望顓頊好好學習治國,不要沉迷靡靡之音,嘖嘖,濃濃的儒家風格啊。

這種價值觀,是在漢朝以後才形成的,而在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夏商周時期,『樂』都是極度重要的。禮樂一體,是任何一國的領導人都必須要懂的!

在上古,樂就是禮,只有懂的美妙音樂的人,才是文明人。

所以這個肯定是扯淡。

至於現代的主流說法,則是顓頊為人質,作為黃帝的直系血脈,交給了東夷部落的少昊。

當時炎黃勢力和東夷勢力商定罷戰,顓頊成了合約下的質子。

而棄其琴瑟,是合約被撕破了,將作為國禮的樂器扔掉了。蜜月期結束,友好交流的日子結束,繼續開戰。

以上,就是主流說法。

不過,這就沒意思了。而且作為質子,開戰後難道不殺了嗎?

只看山海經,並沒有說顓頊是質子,也沒有說少昊是黃帝的兒子。

所以單看山海經,顓頊可能就只是出國進修而已……因為顓頊是黃帝的曾孫,也是有身份的人,而且當時年紀肯定很小,否則不會寫『孺』,這是孺養、養育的意思。

可見少昊對他很好,簡直就跟把黃帝的後裔當成自己的一樣。

顓頊從小就愛琴瑟,琴瑟也是炎黃體系中,非常重要的標志。而到了海外少昊國後,可能受到了文化沖擊,或是某種沖擊,導致顓頊主動把琴瑟扔了……

這少年,千里迢迢來到海外,這里有什么吸引了他?讓他連琴瑟都扔了?

後面寫了,『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海外大壑歸墟,甘淵之地,到底是個什么地方?竟然讓顓頊棄了至愛琴瑟。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扶桑太陽神樹,九日居下枝的那個地方,正在甘淵附近。

九日不光出入扶桑木,在天上飛來飛去,還連海里都去,總是泡進那海底大壑。

這里我有兩種解讀,一種是顓頊受到了東方少昊、羲和國的文化沖擊,少昊孺養顓頊,是想用自身先進的文化,來影響三星堆來的顓頊,這是一種文化入侵,讓這位黃帝的曾孫,放棄了自己的文化,傾慕於東夷國度。

當然,可能是少昊刻意為之,也可能是顓頊主動……比如人家少昊真有這個文化吸引力。

還有一種解讀,就離譜了。

先從地理位置上能看出,少昊國與羲和國是挨著的,扶桑神樹立在海里,位於羲和國湯谷那個地方,而住在扶桑木上的太陽,總是會泡進少昊國境內的甘淵。

而這一切,如果是真實生的。

那么顓頊千里迢迢從三星堆跑到東海外的少昊國,其實就是早就聽說了這事,強烈的欲望驅使著他一定要去看一看。

也許像他這樣的人有很多,但只有他看懂了某些意義,並被深深地吸引了。

總之他在那個神秘的海上國度,見識了令他終身難忘的一切,他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現實之物的沖擊。

之後顓頊不回去了……就一直住在少昊那里,然後可能在學習,亦或者只是天天地觀察。但至少,那些年顓頊得到的東西,令他原本至愛的琴瑟都變得索然無味……他在孜孜不倦練習學習別的東西。

那么顓頊,到底看到了什么?

《山海經.海外東經》曰:「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皆載於烏!

如果只是文化沖擊,那么很好理解,東夷人崇拜鳥圖騰,所以認為太陽是金烏背負的,或者太陽是因為金烏而會飛的。

顓頊受到了太陽鳥傳說及神話的各種沖擊,甚至是他看到了極度優秀的青銅技術,比如羲和國,用他們的技術,建造了高大的青銅巨樹,以及上面九只會放光的鳥,而且還會根據某種規律運行。這在當時,已經是巧奪天工,堪稱神物。

因為受此感染,顓頊後來從少昊那里,學到了優越的青銅技術,並且把那里的文化,也都帶回了三星堆。

所以三星堆,出土了本應該在東海外的青銅神樹。

顓頊,就是三星堆這個西蜀地區與東海少昊羲和之國的交流媒介。

以上是比較合理的情況。

不過如果再離譜點,十日所浴,假如是完全寫實的記載。

那就是高等文明版本了。

也就是在太平洋上,真的不知道何時,聳立了一方巨柱,巨柱延伸出了平台,九顆表面光,實際上內里是黑色的鳥形飛行器,出入於此,停泊在巨柱延伸的平台上。

這些光時跟太陽一般是個光球,不光時就像是烏鴉一般的飛行器,在天空中往來穿行,甚至能深入海里。

那時的人,哪知道是什么飛行器,只以為是某種鳥。繼而將『日載於烏』,當做真理般信奉。

由此,那里的人,受此影響,極度地崇拜鳥,所有部落氏族的圖騰,都是鳥。

比如少昊的圖騰,就是玄鳥。一種黑色的展開翅膀的鳥形圖案。

包括後來出現的鳳凰、鸞鳥都有個特色,那就是刀翅,也就是羽翼如刀。

也許他們崇拜的,是天上到處亂飛的各種飛行器。

大海上並非只有金烏那一種飛行器,《大荒東經》:「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多的不說了,帝俊是真牛逼,山海經上下,他衍生出了無數會『使四鳥』的國度。

使四鳥沒關系,後世儒家解釋的是四鳥為少昊手下的四種屬官,正如千字文所說,鳥官人皇。少昊手下的官員職位,都以鳥為名。四鳥為:玄鳥、青鳥、丹鳥、伯趙。

但是一看山海經,怎么四鳥是:豹、虎、熊、羆?

這四種玩意兒是鳥?

《山海經》的內容總是跟後世儒家史官們的說法不一樣,理智點想,這是儒家大一統思維作祟,要抹掉東夷文化的影響,把東夷的帝很多明,都切割移植到了炎黃一系的帝身上,甚至把少昊都說成是黃帝的兒子,帝俊都說成就是帝嚳。最終將其文化都融入進炎黃體系,這是儒家的目的。

ok,理智的說完了。

可我還是不懂,為什么要把四鳥,叫做豹、虎、熊、羆這四個莫名其妙的名字?

這不是黃帝大戰蚩尤時,所號令的戰力嗎?黃帝指揮豹、虎、熊、羆四種部隊與蚩尤作戰。

然而山海經,卻是將其統稱為『四鳥』。

莫非當年黃帝戰蚩尤,是派了會飛的豹、虎、熊、羆戰斗?

山海經的歸類很簡單,凡是會飛的,都是鳥。水里的,都是魚。哪怕水里的是章魚,也被歸類為魚。

所以別管豹、虎、熊、羆名字如何,我們只看前面的歸類來定它的性質。

而山海經這里,明確寫了,四鳥,而非四獸。

刨除所有後世文獻的說法,只看山海經,並認為它很真實的話。

那么所謂的使四鳥,就是能操控四種會飛的東西。

我不知道什么功能,但肯定能飛就是了。所以可以稱為飛豹、飛虎、飛熊、飛羆。

綜上,羲和少昊國,是真的牛啊。

顓頊對這些神秘國度的東西,非常痴迷,之後就一直在這工作了。

直到他後來回去,成為了黑帝。

當然,並沒有什么證據就是了,這種高等文明解讀只是我下本書的科幻素材。

比如繼續這個思路的話,顓頊絕天地通,便是將這些總是到處飛,在天地間上上下下的文明,給趕走了。

這些高等文明,盡管影響了地球人,但是卻沒有毀滅地球人。更像是到處研究和間接影響,意味著他們被更高的秩序所約束。

而這個秩序,是高等文明也不敢違背的,比如說是法律。

法律允許他們引導式影響低等文明展,所以這些高等文明,會選中一些地球人,幫助其成為帝王,並借助他們散播自己的影響,間接統治。

不過前提,卻是這個文明自願的。

如果低等文明不允許,那么高等文明就必須撤離,將自由歸還給低等文明。

當然,並不是隨便誰不願意,就可以的。自願的判定標准,也許是百分之多少的人來決定,也可能是,直接由任何一個領袖來決定。

只要該低等文明政府或帝王,自願,那么高等文明就可以干涉他們。

反之,任何一個低等文明的領袖,明確拒絕高等文明的幫助以及影響,那么從『法律』上,那個文明就不能強加影響給低等文明。

在那秩序下,低等文明的帝王,有權驅逐高等文明出境,禁止他們再影響自己的子民。

然而事實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愚昧的低等文明,不會有人能拒絕。

高等文明有無數文化、思想上的手段,忽悠人類自願。繼而使得這種行為合法。

那種法律,本就形同虛設,讓高等文明能鑽空子。

直到顓頊的出現。

顓頊,生於蜀地,學於東海。

從他們那里,獲得了見識,踏上了帝位。

他被選中為下一代帝王,高等文明本自信於對他的掌控。

但是在晚年,顓頊竟做出了難以置信的選擇,他拒絕了人類本不可能拒絕的力量,趕走了這群堪稱神明的存在。

成為全球古往今來,唯一一個,拒絕了永生,拒絕了智慧,拒絕了力量的人類。

只求人歸與人,神歸於神。

高等文明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但他們不能用物理方式消滅顓頊,只能服從於規則,撤離了地球。

至此人神永隔,天上再也沒有飛來飛去的金烏。

人類的天空,只剩下了一顆太陽。

神話時代結束了。地球上所有的文明,所有的文化,所有的民族,都失去了他們的神。

蘇美爾文明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待尼比魯下一次的降臨。古埃及也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待神明所承諾的永生。古印加也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待天上的星星帶他們離去。非洲多貢族也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待天狼星諾母們的歸來。

距今四千兩百多年前,顓頊去世,其後五十年,古埃及古王國時期的最後一個王朝滅亡,該時期古埃及人瘋狂沉迷建造金字塔長達五百年,被後世史學家稱『金字塔時期』。

又三十年後,蘇美爾最後一代半神君主吉爾伽美什去世,史詩記載,他一生也沒能找到諸神留下的最後一顆不死葯,絕望地死去。

自他之後,君王從未再有神聖的。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