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太子的困苦(1 / 2)

春和宮,殿門緊閉,大殿內的香爐升起裊裊青煙,香味四溢。

次輔楊士聰步入殿內,眉頭微蹙,暗道東宮燒的什么香料,怎么味道如此濃烈?

「楊卿,快過來。」

太子朱和陛頭戴紫金冠,坐在桌案邊,沖著楊士聰招手,並將一份信箋遞了過去。

楊士聰連忙趨了過去,雙手接過信箋,小心翼翼打開。

片刻後,老臉立時如綻放的菊花,大喜過望:「殿下,可是真的?」

太子臉上浮現一絲笑容,點了點頭:「這是李征發來的信函,他是情報世家,搜集這點情報,還是沒問題的。」

聞言,楊士聰面露激動,身軀竟有些隱隱發顫,他低聲道:「完了,楊廷麟終於完了!」

太子給他看的這份信函,正是山東的民變經過。

自從去年夏季黃河決口,水患波及十州四十縣,淹毀民田無數,災民高達七百萬人!

朝廷的賑災工作一直在做,西征戰事結束後,朱慈烺接過爛攤子,派出數十名都察院御史下去巡視災區,以防出現官員貪墨之事,重蹈崇禎年間陝西賑災的亂象。

然而,山東長山縣知縣周懋臣,為了給巡查的御史們留下整潔文明、治下有方的好印象,竟下令拆除縣內所有豬圈等臟亂之物。

長山百姓受災原本就苦,好不容易靠養豬度日,養了大半年,官府卻莫名的強拆豬圈,那豬跑了怎么辦?

百姓不願,然知縣周懋臣下令強拆,如此一來,便釀成了沖突。

周懋臣這種只做表面工作的知縣,實際能力自然也不行,他們是受災縣,加上賑災力度不足,早已招致民怨沸騰。

現在沖突升級,一下子就爆發了起義。

長山縣謝家倉人謝奇,憑借過人的口才,在十里八鄉振臂一呼,率上千人圍著縣衙鬧事,毆打官差,嚇得知縣周懋臣翻牆逃走。

事情越鬧越大,最後還是濟南府知府謝語諾率城防軍趕來,這才彈壓住了局勢。

知府謝語諾和起義軍首領謝奇是老鄉,憑著這層關系,再以他三寸不爛之舌的努力,好說歹說的做好了群眾工作,這才避免了沖突升級。

知府謝語諾是個談判高手,他告訴眾人,陛下是聖明之君,愛民如子,有什么問題可以跟上級反映,或者進京告御狀,為何要做出此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不明智的選擇?

你們造反,造的是朝廷的反!是天子的反!是要被殺頭的!

這都什么年代了,造反能成功?如此莽撞就能解決問題?

起義民眾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紛紛放下武器當場解散,首領謝奇也主動自首了。

他們都清楚,就憑自己這些臨時湊起來的憤怒者,一共就幾把火銃幾十把砍到,剩下的不是鋤頭就是鐵鍬,能造什么反?

不過首領謝奇放言道:自己可以死,但請朝廷一定要處置了長山縣知縣周懋臣!

這正是知府謝語諾想要的結果,轉移矛盾,把大家的憤怒發泄到一個人身上就行,何故想不開對抗朝廷呢?

大家談好後,謝語諾並未直接將此事上報朝廷,而是上報到了巡撫衙門。

因為長山縣知縣周懋臣,是內閣首輔楊廷麟的親家,是他老婆的弟弟的侄子。

知府謝語諾祖上出過兩個進士,十二個舉人,作為官宦世家的子弟,他非常理智,極力避免攪進此事。

正因為這層關系,才讓楊士聰得知消息後,欣喜若狂。

長山縣的起義,雖然沒有成功擴大,但卻在這繁盛的天武盛世里,宛若白紙上的一粒黑點,十分的刺眼!

這事天武帝肯定得追責,如此一來,常年受恩寵聖眷的首輔楊廷麟,第一個跑不掉!

楊士聰暢快道:「殿下,只等山東的奏報呈遞御前,臣立馬發動群臣,彈劾楊廷麟!拿他下獄!」

楊士聰從未有過今日的暢快,他被楊廷麟壓制了整整二十五年,無時無刻不想取而代之。

眼下,終於要實現了!

太子沉默了,目光移向窗外:「楊廷麟執掌大明朝政二十余載,功勞還是有的,他要是不驕橫,本宮決計不會與之為敵的。」

楊士聰抬起頭,凄凄地望著太子:「殿下,您可不能有惻隱之心啊,自古廟堂之爭,皆是致命的,萬不能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呀!」

太子聞言心中大動,半晌後才嘆道:「乾坤都握在父皇手里,父皇的心比日月都明亮,我們能改變嗎?」

楊士聰急道:「陛下明白,是陛下的事,最關鍵的還是,您要說話!」

一個參政的皇太子,在朝中的分量可不輕,加之天武帝有意培養太子,時常會聽取的他意見。

楊士聰斷定,這次皇帝還會征詢太子的意思!

似乎是累了,太子朱和陛轉身擺了擺手道:「本宮知道了,你先下去吧,記得帶上門。」

「是......」

楊士聰不情願的躬身應下,退到條門邊開了一線擠了出去,帶上殿門。

這時,太子已經坐回了軟塌上,斜躺著,手指有節奏地快速敲了敲桌案。

一名女官連忙從偏殿跑來,走到櫃子前揭開了暗格,從中取出了一根燙金煙桿.....

煙霧繚繞中,一股難聞的氣味漸漸彌漫,與香爐中的濃烈香味融合在了一起。

太子長呼了一口氣,感覺整個人輕松了許多,他看著手中的玩意,心情很復雜。

當初監國時,內外交困,又是戰事、又是水災的,還要與群臣斗智斗勇,太子深感焦慮。

恰逢大明平定緬甸,英國人認慫,英國東印度公司遣使和談,進貢了一批煙草。

太子朱和陛認得此物,早在西漢張謇出使西域時,鴉片就傳到中國了。

唐代有了進口鴉片的記錄,「阿芙蓉」,北宋時將鴉片定名為罌粟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