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節 催青(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1526 字 2020-11-28

「桑葉是一定要買得……」沈開寶說。

這話就和沒說一樣,因為大慶問得是錢從哪里來。家里余下的那幾錢銀子,買不了多少桑葉

「實在不行,就只能向曹老爺去借了。」沈開寶萬般無奈的說出了這句他並不想說的話。

「曹老爺不一定肯――」

「你說這些泄氣話做什么?」沈開寶終於發了火,「到時候去求一求,鄉里鄉親的,總肯體恤我們種田人的……」其實他自己也沒多少把握曹老爺肯借這筆錢,他的地早就抵押給曹老爺了,雖說有收了蠶繭之後的收益,但是人家能不能願意很難說――養蠶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和種地一樣,說不定就有個什么天災的,顆粒無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大慶沒有再辯,但是臉上露出了不以為然的表情。

沈開寶家就這這樣對未來的疑惑中一天天的過去了,好在春天是農忙,人人都忙得腳不點地的,也沒時間多想。眼見谷雨一過,各家的蠶種開始轉青,各家各戶的女人們都開始催青了。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閉門不納客,不論鄰居、親朋一律都不登門,連縣衙里凶神惡煞一般的差役們也不見了。到了晚上,已婚的女子絕不和丈夫同床,不但這個時候不同床,在整個養蠶期內夫妻都是分房睡覺――據說蠶最愛潔凈,夫妻之事會有沖犯。

多多娘還在王四娘家忙月,王四娘也有心籠絡她,便讓她搬在自己家里幫忙,許她忙一個月給一兩銀子。只是言明蠶寶寶沒上簇前不能回家。多多娘很痛快的答應了:她家沒出嫁的小姑子就有二個,大女兒也有十來歲能幫忙了。家中人口多。不少她一個。

王四娘家的養蠶真是讓她大開眼界:她從小幫著家里養蠶,到現在快三十年了,從來沒見過這樣催青的!

催青用得屋子即大又明亮,四壁和天棚都刷得雪白。催青的時候,對光照的要求很高,要做到明暗有序,即不能常明也不能常亮,否則蠶種孵化不齊。所以窗戶開得很大。便於透入足夠的光線。晚上則配有草簾,以免受到自然光的干擾。催青室靠牆設有地火龍――這東西她還是問了王四娘才知道的,催青的時候,每天都有人在屋外定時燒火,把室溫逐步增加。

雖然有地火龍,但是屋子里卻一點不干燥:地火龍山擱著銅制的淺水盆,沿著牆還掛著濕布。多多娘打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為銅盆里添水和把干燥的濕布重新浸濕。

屋子的牆壁上懸有一個比筷子略粗略長的玻璃玩意,上面刻著許多橫道,每隔幾道就有一個符號。玻璃管當中卻又有一道紅色的線,這道紅色的線煞是奇怪,居然會時而長,時而短。除了這個東西之外,又有另外一個玻璃器,鑲嵌在一塊木版上,也掛在牆上,里面還有一團棉花似得東西,也有個會自己動的線上上下下的指著一些她看不懂的符號。

王四娘家里,有個丫鬟每隔一二個時辰就會來看這些東西,在折子上寫些東西,然後就會關照多多娘加水、浸濕布或者去添柴,有時候則又是反過來做:拿掉水盆,撤火。不厭其煩。

每天早晨,這個丫鬟還會來催青市里,小心的取走幾個蠶卵放在紙上,帶到後院的一間小屋子里去。一個時辰之後,多多娘就又要按照她的吩咐忙著做這套工作了。到了下午,還要按照她的吩咐開窗透風。

這么催青,弄得很是神秘。多多娘一直不知道這搞得是什么路子。實際上,集弦村蠶業社的催青采用的是順溫法,

這個丫鬟實際是李幺兒親自培訓過得杭州站的學生,名叫麗正,她每天早晨八點來取走蠶種,經過去殼之後用臨高產的顯微鏡觀察蠶卵內胚胎的發育狀況,以調整每天的溫度和濕度。

這種催青法比起蠶農讓其自行轉青,再加以人工孵化的做法,不但催青速度快,而且能夠孵化整齊,孵化率高,蟻蠶體質好,抵抗力強。因而整個村里的蠶卵還沒有轉青的時候,王四娘家的蠶卵已經從催青室里移到了養蠶室,等候最後的孵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