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做客(2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665 字 2020-12-19

明朝的揚州,兼漕運,鹽業之利,乃天下最繁華的地方之一。

另一個時空揚州破城時,清軍主帥收了徽州鹽商汪氏兄弟的三十萬兩銀子,他們懇請清軍不要屠城,但是卻沒有成功。

而這個時代,林延潮來到這座江南古鎮,煙花古巷,腦中不是想起七十年後的一幕。

船在揚州停泊時,往來檣櫓如麻,岸上居民稠密,到處都是做買做賣的商人小販,哪里都挨擠不開,以至於令船上的人都無法落足下船。

這個時代的揚州城有新舊二城,兩城間間隔著小秦淮河,舊城則有兩淮都轉鹽運使,以及府治,府學,而後來揚州人口增多,無數商人不得不住在城外,故而後來揚州知府也是出於備倭的考慮,建了新城容納這些外人居住。

因此舊城住的多是讀書人,路上行人稀少,新城住的多半是富貴商人,商人要外出交際,所以新城是熱鬧非凡。

林延潮讓女眷留在船上,自己下了船後便去了新城,現在這新城也無法容納更多的居民了,不少市井百姓又搬至城下居住。

新城里有磚雕門樓,鱗次櫛比的屋脊,小巧的綉樓。在這里十萬家產的商人都是出不了頭,只能算是小富而已。真正的大鹽商們生活可謂奢華至極,各種吃穿用度不提,揚州最有特別的就是這里的風月產業,揚州瘦馬更是天下有名。

張汝霖的兒子張岱在他書中記載里寫到。

揚州為巷者九條。巷故九,凡周旋折旋於巷之左右前後者,什百之。巷口狹而腸曲,寸寸節節,有精房密戶,名妓歪妓雜處之。名妓匿不見人,非向導莫得入。

由張岱的描述可知城里居民十分密集,連帶著道路上擁擠不堪,路上行人接踵摩肩,歷史上外國人來到揚州感嘆於街道上人口之多,以為出了什么大事,但其實這一幕不過是居民的日常而已。

眾人行在在新城里,路上隨處可見的魚腸小巷里,不知住了多少人家,其中有不少名妓就居住於這樣的巷里,必須有專人帶路方能一見。

也有懷才抱藝,精通詞曲的樂工樂師,也有為見佳人一面,散盡錢財而窮困潦倒的讀書人。

不過揚州不是屬於他們,這里的繁華是屬於城中那些鹽商,宦官以及他的子弟,他們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大概說的就是如此。

王士性有相熟的紅顏知己,也有想見而未見的佳人,於是邀林延潮與他一睹杭州繁華。

林延潮當即拒絕了,而他這些學生早知道揚州繁華,心底也是按耐不住。

但林延潮想起七十年的事,雖心底感嘆,也是同意他們出門,但天黑必須回到船上。

學生答允一聲便離開了,而林延潮則與展明,陳濟川打聽後,卻來到一處鹽商的家中。

沒錯,這家鹽商就是梅家。

梅家在揚州的宅子,遠望去青磚黛瓦,與其他沒什么不同,確實錢財到了梅家這地步,應該是要藏富不露了。

林延潮遞上名帖通報後,門口的梅家下人臉色一變,然後立即入內稟告。

不久梅家大宅打開了中門,一名老翁,以及兩位男子一並出門迎接。

這兩位男子有一人是梅侃,還有一人年紀略大他一些,看去儒雅至極,絲毫看不出是商賈之家培養出的子弟。

這個時代越是成功的商人,身上儒氣越重,當然這是儒商路線,為了方便與官場上的大員打交道,相反很多飽讀詩書的官員倒是一副商儈的嘴臉。

老朽拜見部堂大人,得蒙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

林延潮笑了笑道:老人家言重了,我與梅兄是老朋友了,路經揚州順道就來擺放,沒有提前遞帖,實在是失禮了。

老者笑著道:部堂大人如此貴客,我們梅家是盼也盼不來,何談有什么失禮,部堂大人里面請。

當下林延潮到梅家府上作客。

卻說梅家乃是揚州最大的幾個商家之一,梅家雖是鹽商出身,但經營早已超過鹽業。而且他們在官場還很有人脈,之前通過放貸給官員,可謂在官場上廣結善緣。

但梅家最主要的靠山還是張鯨,這一次張鯨倒台,梅家依仗著過去經營布局,暫時還能維持住局面,但長久而言如果找不到新的大靠山,以他們現在這富可敵國的財富,早晚也會被人窺覬。

故而林延潮專程來揚州一趟,就是為了招攬梅家。

當然換句話來說,也可以看作林延潮來揚州請梅家支持自己。

當然大家剛剛一見面,話也不會說的這么明,彼此都是在愉快的寒暄聊天中渡過。

這老者自是梅侃的父親,現在梅家的掌舵人,但年事已高已處於退二線的狀態,而那年紀比梅侃年長的則是他的兄長,眼下梅家的產業多是由他們二人打理。

眼下梅侃這位兄長雖不說話,但目光不時朝林延潮著看來,似乎在心底在掂量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