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惟精惟一(1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2760 字 2020-12-19

周起元說得簡略了,歷史上商鞅一共見了四次秦孝王。

第一次說得是帝道,秦王在打瞌睡。

帝道其實就是堯舜之道,那時候時代太久遠,已經很難考證了,秦王邊聽邊打瞌睡,聽完還對推薦商鞅的景監大罵說,你怎么給我引薦這樣的人。

商鞅第二次見秦孝公,商鞅從禹,商湯,文武王講起,說的是王道,秦王聽了感覺沒有興趣。景監對商鞅說,你再這樣,我就不會再向大王推薦你了。

商鞅說,你讓我再試試嘛。

第三次商鞅說霸道,這霸道是五霸之道。

百里奚治秦,就是革除弊政行政,百里奚死的時候,秦人為之流淚。而秦國也因百里奚主政,一舉成為五霸之一。

所以商鞅講了霸道,秦王點點頭,心想這不是我們老秦人那一套嘛,聽是可以聽,但內容嘛嗖嗖而已。然後秦王對景監說,商鞅這個人可以找我來聊一聊了。

商鞅聽了景監的話長嘆道,我終於知道秦王要什么了。

第四次商鞅見秦王,秦王與商鞅聊了好幾天仍不覺得厭倦。

景監驚喜地問商鞅你給大王吃了什么mi hun yào了。

商鞅說帝道太久遠了,大王不愛聽,王道效果太慢了,大王等不了,唯有我最後說的霸道,韁國之道,才能為秦國立竿見影,但秦王也知道用了這個,節操這東西沒辦法要了。

但見周起元道:「何為霸道對內以嚴刑峻法,對外以武興國。帝道說得是三皇五帝,很其久遠至於周公之王道又為何不能實行唯有法家取法當下也。」

「秦行霸道,不在於商君所陳,而在於秦王所好。若時無商鞅,秦朝就不變法,非也。魏國有李悝,韓國有申不害,趙國有趙武靈王。」

「你說法家弱民,其實何來弱民,天子面前天下皆為臣民。秦滅六國之後,視六國之民與其國百姓一體。」

「元朝滅宋後將天下人分為四等,其中宋之百姓為第四等。但秦國沒有,秦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連皇親國戚要殺也就隨手殺了。」

」故而法家治民,無親親相隱之弊,天子之令上行下效,古今治國者無可比秦者。」

徐貞明笑著對林延潮道:「說得好啊,有理有據,若是考史策,此人功底也是不錯啊。」

林延潮道:「集思廣益,此乃博約之教,書院以後辦學就是要取法如此。」

徐貞明點了點頭,二人取得了共識。

林延潮也是很高興,自己有徐貞明這位志同道合之人為幫手,如此書院就可以辦好了。

但講堂上情況又不一樣了,但見周起元吹捧法家。大部分書院學生還是承儒家之教,故而就很憤慨了。

學霸們紛紛反擊。

「司馬遷曾言商君之變法,秦rén dà悅,但司馬光又言商君之變法,秦人之不悅。到底是悅還是不悅」

「商鞅之政不僅僅在於弱民,還在於愚民,卑民,故而有民辱則貴爵,民弱則尊官,民貧則重賞之言。」

但一般憤慨說話,很容易變成斗氣吵架,故而這時候還是需人來中和。

今日講會,講師史繼偕乃評判之一,他當即出面道:「周起元方才談了三點,一法家師今因為帝道,王道都是師古,不和於當心,故而秦孝公不用也。」

「二法家乃帝王之術。商鞅並非不知帝道,王道,但秦孝公不用,故而才說以霸道。」

「三法家不在於弱民,而在於法下萬民平等,無論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本國外國之民皆無分別。」

「你們要反駁,不可離此而言之。」

經過史繼偕這么說,眾學霸們商議了一陣。

但見內課生中的翹楚周如磐起身向林延潮,徐貞明道:「那由我姑且來試論一番。」

林延潮,徐貞明都是笑著點頭鼓勵。

「諸位想必都讀過史記趙良諫商君。商君問趙良,我比百里奚如何趙良說,千人唯唯諾諾,不如一士耿直直言。你不殺我的話,我就直說了,商君說可。」

「趙良直說,當年百里奚為相,勞累不坐車,夏天不打傘,巡訪國內不用隨從,不輕易打戰,將功名簿束之高閣,故而他死的時候,秦國老百姓從上到下都是痛哭流涕。」

「連孔子也贊百里奚相秦後,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但商君你呢你出門以後,就跟隨幾十輛的大車,車上都是手持刀槍的武士,一旁人見了無不躲避,敢問商君一句,你離了這些警衛敢出門一步嗎」

「身為秦的宰相,你不想為百姓謀利,而是大建宮室,秦與魏交戰,魏將公子昂乃商君好友,商君以盟約為名誘公子昂而俘之。商君用法嚴酷,經常在在渭水殺人,渭水盡赤。商君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這僅僅是弱民嗎百姓沒有因秦法面前萬民平等,而過得更好,國越強而民越弱,此乃以一國而奉秦王。」

「但有句話起元兄說得對,商鞅被秦惠王殺後,秦國續其法。可知變法非商君之故,而是秦王之意,非秦王商君一個魏人怎能為秦國相。最後變法之惡名都歸於商鞅而不歸於秦王,而殺商鞅後,上下反稱秦王之賢。」

「因為從秦王用商鞅之初即明白,用彊國之術,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卻能及其身顯名天下。」

周如磐說完,眾學霸們一並鼓掌,徐貞明笑著道:「立論充足,有理有據也。看來書院的真才,當以周如磐,周起元為翹楚。」

林延潮聞言卻是笑而不語。

有一人道:「吾以法今師古辯之。」

「法今不如師古,古今之事周而復始,今日之種種難處,並非今日才有,而是三代之時早已經歷過。」

「我們要取法於三代,不過為了亦步亦趨,那不是師古而泥古。我等學聖賢之道是取三代之法以借鑒,將古人治道用在今日,這才是真正的師古。」

徐貞明道:「這也不是不錯,但較周起元,周如磐倒是遜了一籌。」

林延潮道:「我倒覺得不錯,徐院長不可要求過苛啊」

徐貞明聞言撫須大笑。

林延潮,徐貞明聽了學生的辯論後,有時沉思,有時大笑,一旁自有人記錄講會上辯論的精要之言作為講義,供眾人觀看。

又有一人道:「儒家有儒家所長,法家有法家所長,用儒用法當鑒其時也」

講會到一半,眾人差不多要吃午飯時,突然一人起身弱弱地道:「吾懇請以精一之功試論之。」

聽到這里,滿堂皆是安靜。

林延潮聞言看去卻正是附課生里的曹學佺。

對於曹學佺這樣的吊車尾,眾人聽說他要起身辯論時都是莞爾,心想你能夠說出個什么所以然來

徐貞明也是在心底嘀咕,曹學佺之前一直是悶葫蘆一句話也不說,怎么突然之際就開竅了,還要以精一之功來討論。

這如何解題呢

徐貞明向林延潮道:「這可是難了吧。」

林延潮笑道:「既是講會,不妨讓他試一試,反正不耽誤功夫。」

得到林延潮的鼓勵,當即曹學佺道:「其實儒法之道相左甚多,用法家則國強民弱,用儒家則易民強國弱。」

「易經有雲一陰一陽唯之道,法以軍功立國,滅六國後,可強其國而富其民,是為強國強民。儒家藏富於民,然後民富國弱,一旦國家為外夷所侵,百姓塗炭,如此國弱民也弱,宋朝之亡即為殷鑒。」

眾人聽了紛紛議論,這是支持法家了

曹學佺聽了眾人議論,當即連忙道:「我並非支持法家,也並非支持儒家,只是以山長的精一之功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