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局面(2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2203 字 2020-12-19

「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當年漢武帝為何要罷百家而尊儒,因為匈奴有南侵之意,百越窺視在側,他要行以王霸之道,建萬世之功!」

說到這里,蓬萊閣下,大浪卷來,橫掃礁石。滔滔之聲和著林延潮的字字鏗鏘,回盪在蓬萊閣內。

林延潮一手負手,一手指著眼前道:「當你站到家國之地來看,吏治宗室邊患不知從何下手,但從天下來看時,咱們這吏治之弊,宗室之弊,邊患之弊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要治國,必先謀天下!這也是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正在林延潮與郭正域說話之時,閣下有人稟告道:「啟稟經略,藩台,山東巡撫孫率文武官員求見!」

林延潮微微訝異,朝南看去但見幾十名文武官員恭敬地立在蓬萊閣下!

「哦?山東巡撫不在濟南坐鎮,來登州作什么?」

郭正域道:「既然學生知道經略要坐船來登州,那么撫台也必是了然。肯定是算准了日子,星夜前來。」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從一旁武官的手里接過官員手本掃了一眼,然後道:「除了孫,其余人等一概不見!」

「諾!」

片刻後,一名五十有許的官員來至蓬萊閣。

孫面貌與他的兄長前吏部尚書孫有幾分相似,在朝中也是赫赫有名的直臣。

他在朝中本居左僉都御史,因兄長孫擔任吏部尚書後,按規矩兄弟二人不能同時在京為官,必須有一人引避,所以孫出京為山東巡撫。

孫進閣樓後,郭正域立即起身。對方朝林延潮見禮後,林延潮指著郭正域上的椅子道:「中丞請坐!」

孫稱謝後坐下,林延潮笑道:「本官今日初到山東,久仰蓬萊閣美景,登此一觀,著實是名不虛傳啊!只是當年秦王知道若知海市之景,不過是虛幻,不知會不會後悔聽信方士之言。」

孫,郭正域聞言都是附和笑了笑。

郭正域笑著道:「經略若喜歡這蓬萊之景,不妨將行轅設立在此,如此我們山東地方的官員也好時常向經略請教。」

林延潮點點頭道:「吾正有此意。」

孫臉色微微一變,然後道:「下官知經略從海上至登州,故而這一次星夜前來,向經略請教破倭大計!」

林延潮道:「中丞兄有心了。」

「不敢當,碧蹄之役後,東師糧草不濟,兵退四百余里,而山東實處備倭第一線,一旦朝鮮有失,山東必將當其沖,吾身為山東巡撫不免憂心忡忡啊。」

「以孫某計,當此之時,需以雄兵猛將破敵,驅除倭寇於八道之外,使其再也不敢西顧!如此朝鮮方能安定,朝鮮安定自當山東,遼東,閩,浙諸省也可安定。」

林延潮聞言道:「中丞此言有理,但是破敵也要糧草充足才是,眼下運輸海漕的糧船還未抵至蓬萊,我等必須稍安勿躁。」

孫道:「經略大人謀慮周全,此乃下官所不能及的。下官近來從京師聽得一則傳言,說經略大人這一次有議和封貢之意,不知是真是假?」

林延潮雙眼一眯問道:「此乃朝廷大計,吾也要奉聖意而行,不敢專斷。中丞的意思是不封貢不議和嗎?」

孫道:「正是如此,經略有所不知,倭情狡詐,常有背信棄義之事,當年寧波之亂的教訓早就有之。對於這樣海外蠻夷,豈能可為本朝藩邦?就算要議和,下官也以為夫御敵之策,當以戰守為主,羈縻為次,決不可以羈縻而忘戰守。」

郭正域聞言額上滲出了汗,他素知這位巡撫的脾氣,那可是剛直不阿,認准了的事十條牛都拉不回的。

哪知林延潮沒有反對,而是道:「此深為老成謀國之見!」

孫拱手道:「經略大人謬贊了,下官方才所論不足之處還請經略指正。」

林延潮道:「其實方才中丞之言,本官已十分贊同。戰守羈縻必須並用,二者為五五之數!」

林延潮這話已是給孫留下余地了。

但孫仍是堅持道道:「下官還是以為威服即可,以後少與此蠻夷打交道,否則無信之國必累及本朝!」

郭正域生怕二人沖突,當即向林延潮道:「啟稟經略大人,下官曾與撫台大人商議,若與倭過議和恢復貢道,多半又取寧波,如此必害了撫台的鄉里。此事前車可鑒,不得不慎啊!」

林延潮聞言點了點頭,然後問道:「中丞可知倭國虛實否?」

孫道:「海上之國,略有所知。唐時有白江口之戰,後來元太祖忽必烈曾兩征其國,但因遭颶風而不成。元末之後又多次襲擾本朝!但是大體而言,乃是蠻夷,這點不必多說。」

林延潮則肅然道:「蠻夷是蠻夷,但卻能運二十萬之師和糧秣渡海,而朝鮮素稱海東大國,卻是不堪一擊,幾乎兩個月內亡國。」」其實由平壤,碧蹄兩戰可知,倭並非小國,但也並非大國。以後兩國還要長久的打交道!豈是一個避字就能避得了呢?」

「他來便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叫他有去無回!」孫朗聲言道。

林延潮道:「中丞,本官並非這么看。似倭寇如此千乘之國,此與我大明而言再好不過!」

「願聞經略高見!」

林延潮道:「若我大明強,倭國可以為一附庸,馳騁於海上。若我大明弱,倭寇可以重創我國,鞭策我朝有識之士,卻不會有吞並之憂。中丞需知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在這里本官與中丞不妨說句實話,倭國這一次侵朝並意圖席卷大明,在於其關白見識淺薄,不知自家底蘊的深淺,甚至夜郎自大,以至生出以蛇吞象之心。我等就是要教會他們何為務實與變通之道。但是兩國交兵並非為了殺戮,更非為了宣兵耀武,而是讓胸懷野心之人知道自己的斤兩,然後方知求和請貢!」

「這就是不戰不和,戰而後和的道理!」</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