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四十章 離間(2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2765 字 2020-12-19

為什么邢玠對李應試說不要勿泄,因為朝鮮會反對的。

再說回朝鮮戰略,倭國入侵燒殺搶掠,全國上下深受其害,從官員到百姓對於倭國一定要打到底的,一直到將倭寇全部趕出朝鮮為止。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石星因議和失敗而被萬歷論死,天子責怪他議和欺上瞞下不說,第二次援朝戰爭又要消耗明朝大量國力。

而沈惟敬議和被朝鮮人罵,議和沒有成功被朝廷罵,唯獨倭國上下一致於感激沈大忽悠為東亞和平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說萬歷援朝戰爭對於明朝而言雖說贏了,但除了得到朝鮮的感謝外,國力大損,無力再經營遼東,只有進行戰略收縮(放棄寬甸六堡)。

對於日本而言,也是消耗了大量關西大名的勢力,間接導致了豐臣政權的垮台。

而身為經略的林延潮,當然第一事也是維護明國的利益。這也是為什么當初王錫爵到林延潮府上請他出山的緣故。

碧蹄館之戰後,朝廷的戰略方針從原先一戰而克,改為了保住平壤之戰勝果的前提下,達成與倭國議和的協議,這就是王錫爵選擇林延潮的原因。

所以並非是林延潮主張封貢改變了王錫爵的主意,也不完全是請林延潮說動梅家從海上運糧,而是王錫爵決定議和,所以選擇了當初主張封貢的林延潮來貫徹內閣的主張。

因此林延潮讓李如松不可出兵的原因也在於此,並非是他不相信李如松,而是因為打贏了固然是好,萬一是輸了那么於議和談判的條件肯定是不利。

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軍事一定要服從於外交策略,戰爭是為國家人民爭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在談判之前,一定要盡量減小變數,談不攏了咱們再打!以林延潮估計沒談個好幾輪,肯定是談不攏。

沈惟敬奉林延潮之命第三次出使王京。與他同行的還有謝用梓,徐一貫,這二人是宋應昌的幕僚,作為監視之用,為了出使二人也混了個參將的頭銜。

而沈惟敬則是以游擊將軍的身份出使。

此外還有沈惟敬的家仆沈嘉旺,此人與沈惟敬同鄉,當初被倭寇俘虜了十幾年然後逃回中國,不僅說得一口倭話,對倭國之事十分了解。沈惟敬正是通過結識他,才成為明朝上下唯一的『日本通』。沈惟敬出使平壤時,正是此人孤身進入倭軍先行稟告,然後沈惟敬才進入倭軍,此人將充任通譯之職。

當然林延潮也派了心腹吳幼禮通往,也給他加了參將頭銜。

於是這五人就組成了第三次出使使團。

而就在沈惟敬出使的同時,朝鮮與倭國也在談判。

朝鮮的使者稱為四溟堂,是一位僧人,自倭寇入侵以來,此人統領兩千僧兵與倭寇作戰。

此人之所以得以出使,是因為倭國出使談判的多是僧人,因此朝鮮也決定派一名僧人與倭國談判。

四溟堂直接到西生浦面見了倭將加藤清正。

當時小西行長是征朝第一軍的軍團長。

加藤清正為第二軍軍團長。

加藤清正出自豐臣秀吉家臣,為豐臣家平定日本立下過赫赫戰功,這一次征朝之戰表現也不錯,征朝第二軍攻進了朝鮮咸境道,並俘虜了臨海君與順和君,他們是當今朝鮮國主的長子與第六子,王世子光海君的兄弟,而且加藤清正還將戰火燒至大明邊境(屠殺女真部落)。

而加藤清正與小西行長嚴重不和,加藤清正是武士出身,小西行長是商人出身。

當初小西行長領內生一揆(農民起義),小西行長被打得大敗,結果是加藤清正率兵平定的,由此加藤清正很看不起小西行長的帶兵能力。

到了攻打王京前,加藤清正與小西行長會師,軍議時加藤清正看見有一個地名為司馬門葯廟路,笑稱讓小西行長率第一軍走此路如何(小西行長葯販子出身)。

小西行長不理會,加藤清正又譏諷小西行長,你能得大功,全賴宗氏(宗義調)熟悉地理的緣故,當初殿下(豐臣秀吉)要你我輪流為先鋒,你為啥一個人沖鋒在前,今天開始咱們輪流為先鋒以試利鈍。

小西行長說不行,咱們已經打到了王京,不如分兵前進。

加藤清正罵道,違背軍令,貪圖私利,你這行為分明是無恥商人的下作行徑。

提意見也就提意見,偏偏要搞人參公雞,小西行長怒而要殺加藤清正,雙方拿槍在軍議上要互毆。多虧旁人勸解這才拉開,不過二人嫌隙已深。

四溟堂抵至西沙浦時,看見倭軍已是正在催動朝鮮的民役,正在修建城池。

這城池是依倭國的樣式所造,圍著山一圈一圈的建造,其中山頂為內城在倭國稱之為本丸,山腰又圈一城稱為二丸,山腳下再建一城稱為三丸。

四溟堂見倭軍在此修築城池不由握緊了拳頭,為了平息怒氣,不得不念了一句佛號。

不久四溟堂在還未完全建成的本丸內見到了加藤清正。

二人語言不通,於是各自紙上書寫以筆相談。

加藤清正甚是傲然命人寫道:「吾本欲提大兵打破順天,將明朝皇室與王子一並擒拿至日本獻給關白,奈何為小西將軍再三約束,故而今日朝鮮大明上下方才得安。」

四溟堂寫道:「十分感謝加藤將軍對兩位王子的款待,敝上托我向加藤將軍致以謝意。」

加藤清正笑了笑,命人寫道:「請大師放心,兩位王子在我這里過得很好,這里是他們的書信請轉交給貴國主。」

四溟堂接過書信仔細看了一遍,不由羞愧,但見書信上盡是兩位王子對倭將加藤清正,鍋島直茂的感激之意,贊他們給自己活命之恩,一直待自己猶如上賓,信中各等獻媚討好之詞實令人看之作嘔。

四溟堂寫道:「既然如此,小僧也就放心了,對於加藤將軍,鍋島將軍的高義,敝上必定感激不盡。」

加藤清正寫道:「松山大師,今日你來我城中,我只想知道一事,之前明使與小西攝津守約定的事,到底能不能成?還請明言!」

四溟堂立即回復道:「此事定然不能成。」

加藤清正露出喜色命人寫道:「當真?」

四溟堂寫道:「吾豈會打誑語,其余事不說,僅說割讓四道此我朝鮮底線,吾邦領土一寸不可施於外國。」

「若大明要你們割讓呢?」

四溟堂道:「那么戰事沒有結束的一日,我朝鮮雖國小民弱,但與倭國卻有萬世必報之仇,不共戴天之恨,就算孤軍奮戰,我們也會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面對對方的直言冒犯,加藤清正不怒反喜,翻兒自言自語道:「我就知道如此,朝明聯軍實力仍在,怎么可隨意割讓國土,小西攝津守竟然蓄意欺瞞關白!」

「那么我也告訴你們朝鮮一事,」加藤清正命人奮筆疾書,「明軍主將林延潮早有意媾和,事先已派出兩名明國使臣借道琉球與關白商議封貢之事,此來又派沈惟敬議和,許割朝鮮四道!」

四溟堂從西出浦離開,回到了平壤面見了左相柳成龍。

此刻平壤猶如一片廢墟,昔日朝鮮繁華的三京飽受塗炭。

二人在柳成龍臨時居所見面。

柳成龍聽了四溟堂稟告道:「很好,倭將加藤果真如你所言乃是強硬一派,與倭將小西意見截然不同。大師此番出使把握到了加藤與小西之間的矛盾,若是離間使之失和,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對方合十道:「此事微不足道,眼下我朝鮮上下同仇敵愾,正是軍心民心可用之時,只要明軍肯稍稍盡力,何愁不能收復八道!」

柳成龍道:「難!明朝主帥先提出了分國之意,然後又似打算與倭國媾和,恐怕……」

四溟堂道:「左相,這一次我從倭營返回從倭將加藤口中聽說了一件事情,這位明朝主帥似早有意與倭國媾和,並提前派出了使者,現在被倭國關白留在名護屋出謀劃策!」

柳成龍變色道:「竟有此事?」

四溟堂點點頭道:「貧僧之前擔心是倭將加藤的離間之計,不知當說不當說,但現在還是覺得必須據實稟告左相。」</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