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2 / 2)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4492 字 2020-12-19

而當時張居正身為徐階的學生,他雖也崇王學,但心底很看不起來拍他老師馬屁的人。

但是呢?

張居正很討厭別人逢迎徐階,但自己又極度喜歡別人逢迎。他任輔後,官場上對他的獻媚討好更十倍百倍於徐階當年。比如著名的那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

當時官場上拍張居正馬屁的程度,幾乎快到了勸進的份上了,而對此張居正也是很無恥的通通接受了。

到了王錫爵當輔,他是嫉惡如仇之人,曾有的官員向他呈的賀文稍溢美了些,結果被王錫爵當面斥責了一番。唯獨對眾學生中剛直不阿的李三才,不吝美譽之詞。

這三人中,徐階當年如何,林延潮是沒見過,不過張居正和王錫爵對於下面官員獻媚討好的態度,林延潮都是看得清清楚楚。

現在張位以次輔代執輔之事,他的性子十分剛毅,當年反對張居正大權獨攬被貶而不悔,但輪到自己為相,前後幾任吏部尚書皆與他不合而去。為政時他喜好用些有才能的官員來執行他的主張,但他又不能擺脫官場上的結黨之弊。對於下面官員對他的諂媚,他面上是接受的,但內心卻非常看不起對方的為人。

比起前三位而言,只能說張位是一個很矛盾的人。

不過賜用腰輿行於禁宮確實是非常之恩典,以往只有輔才有的待遇,至於肩輿唯有八十歲後的嚴嵩及張居正方有。

當然林延潮,沈一貫自也向張位送上頗厚的賀儀。其他官員都巴結了,你可不好不巴結。

稍後林延潮入張位值房議事。

張位直接對林延潮道:「宗海,本輔並不希望天子賜下腰輿。」

林延潮故意訝道:「次輔,這可是皇上的恩典啊,為何突有此言?」

張位道:「方才中書官傳來聖諭,這八銀二銅的銀錢鑄法,沒有御准。」

「那皇上的意思,要幾成?」

張位道:「皇上沒有明言。」

林延潮轉念一想道:「這八銀二銅再下去就是七銀三銅,六銀四銅,若再低銀錢的成色就不好看了。」

張位嘆道:「八銀二銅,也就是火耗不足二成,此乃利國利民之事,但再下去恐怕本輔就要為千夫所指了。皇上也是知道如此,故意不明言,這才賜下腰輿予我,讓本輔主動提及。」

林延潮也是暗自搖頭,任何一位內閣大學士碰上這樣的皇帝都是挺慘的。

還好現在是張位在次輔任上,要換了自己當如何?

這時張位似知道林延潮的心思般問道:「宗海,換了你是本輔當如何?」

林延潮想了想道:「林某豈敢做此比喻。其實說來說去,朝廷的當務之急還是缺錢,可是朝廷越缺錢,越是不能竭澤而漁啊。」

張位道:「本輔知宗海有高論,還請賜教。」

林延潮看了張位一眼心道,怎么還要再告訴你,然後上密揭給皇上說是自己的意思嗎?

但是張位政見與自己相合,而內閣大學士職責所在本來就是協助輔為朝廷制定決策。

說到底任何錯與對,都很難說一個全對或全錯。

林延潮想了想道:「財政匱乏,自古以來不過開源節流二道。」

「但如何開源,如何節流,朝廷任何大臣都可以說出一個道道來,但遇事就事,而不切於根本,都算不上射雕手。」

「好比國庫缺錢,天子要以六銀四錢來鑄幣,確實可以增加國入,但就其手段而言,與在民間遍設礦監稅使沒什么不同,都是將民間錢財收為國用。缺錢就去找錢,遇事就事,不切於根本,說到底就是蠻干,當然再如何蠻干也比無所事事好多了。」

張位點點頭道:「宗海之見在於通商惠工就可開源節流吧,當年你我同在翰院時,我就多次聽過此大論,宗海要以此定天下之經緯。」

林延潮道:「通商惠工只是辦法,稱不上經緯,可是說到切乎根本倒是可以,不過說到底稱不上上上之法。」

「那何為上上之法?」

林延潮道:「在於一以貫之。」

「為何要一以貫之,因為治國如同射箭一般,不能那邊的靶子射一箭,這邊靶子射一箭,必須將所有的箭射在一個靶子上方有建樹。何況治國之難,積重難返至此,朝廷稍有變革都會有重重阻力,你我雖身為宰輔,看似身居高位,但能窮畢生之力能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

張位深以為然道:「是啊,有時候翻天覆地之事功,很多都是白費氣力。所以你當年為張文忠公恢復名位,再提出宮中府中具為一體,就是為了君臣共治。」

「然後士農工商四民平齊,淮南行綱運法,在朝鮮與倭人互市,再至如今鑄幣流通商貿,你之所為皆在通商惠工這四字,此可謂一以貫之。本輔領教了。」

張位說到這里,看林延潮還有言猶未盡之意,不由問道:「難道還有在一以貫之之上的辦法?」

林延潮點了點頭道:「有之。」

張位正色道:「那要請教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當年張文忠曾言王半山變法之事,說了一句。」

「抵天下之事,久則不能無弊,固宜變通,然須合乎人情,宜於土俗,從容改圖,而後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國勢頗不振矣,安石所謂變風俗、立法度、未為不是,但其不達事理,不識時宜,直任已見而專務更張,逐使天下囂然喪其樂生之心,而君子為之一空。有才而無識,可勝惜哉。」

「有才而無識?」張位道,「張文忠此言似對王半山太過貶抑了。」

林延潮聞言微微一笑,張位這評價不出自己的意料。

林延潮點點頭道:「確實如此,平心而論,王半山之私德清操在張文忠公之上。」

「而且王半山還有一點是張文忠公不如。當年王半山未出山時,就先定治國之經義,廣布天下,與董江都一樣以經義定國策。望古往今來,沒幾個讀書人能做到這一點,又如朱文公,王陽明卻無宰執天下之機遇。」

「這治國之道在於長策,在於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有此一以貫之的方法,卻沒有十年二十年如何能見效?甚至這不是誰成為皇上,誰成為輔一代人就可以辦成的事,此在於天下士心民心所向,張文忠公人亡政息,前車可鑒,故而以經義定國策,才是根本!」

說到這里,林延潮微微一笑道:「一時胡言亂語,還請次輔不要見笑。」

張位看向林延潮,神色變化了幾次。

他知道林延潮是一個素來低調的人,但現在他並非是口不擇言,而是將自己底牌示出。

林延潮道:「所以設立銀幣其旨在於免去火耗,方便市易流通,為了方便百姓,最後通商惠工。但六銀四銅卻成朝廷斂財之物,如此哪個商人百姓肯用手中之銀兩兌成銀幣使用?最後又如何流通呢?」

「所以次輔問我六銀四銅可與不可?若我為次輔,則答不可。但次輔詢我之意,則我答六銀四銅不可,但七銀三銅可與皇上爭一爭。」

張位伸手一止道:「宗海不必再說了,本輔心底已有主張。」

林延潮點了點頭,站起身來一揖然後離去。

而張位坐在圈椅上默然許久,半響方道了一句:「千江水有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此宗海之境也,吾實難望項背。難怪當年張文忠公以安邦治國之任許他!」

想到這里,張位目光露出決然之色,當即提筆寫下密揭。

張位一直寫到入夜,左右給他盞上燈時。

張位這才擱筆望著燈罩里的燭火,自言自語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張位豈敢負任事之名乎?」

說完張位蓋上文淵閣閣印,然後命心腹至文書房投遞密揭。

不久這封密揭即到了天子手中。

天子閱後勃然大怒,將張位密揭一擲在地對左右罵道:「朕如此恩遇張位,他竟如此不知好歹?」

張誠見此默然後退一步,他自不會在這樣的場合里為張位說話。

而一旁的田義卻微微一笑,張位中計了!

「陛下息怒,保重龍體!」三位司禮監太監無不言道。

天子又看了一眼密揭,這張位想了一夜寫出的奏章,滿以為這些忠心肺腑之言會打動天子,但是在天子眼底卻是忤逆。

天子負手踱步道:「八銀二銅竟寸步不讓於朕,張位難不知能有今日,都是朕之抬舉,難道以為上了幾個條陳,朕就非聽他不可?是不是朕復了張文忠的名位,朝臣們就覺得朕可欺了。」

無人敢應聲。

冬至。

國子監圖書館。

京師義學幾十名老塾師皆聚集於此。

京師義學自萬歷十年開辦。

此法其實最早並非林延潮所創,而是來自元制,元朝時五十家為一社,每社設立一社學。

後明承元制,於府州縣推行,務必讓每名子弟都可以讀書。

但說是推行,其實力度有限。

而林延潮在京師創辦義學,不僅允許每名京中子弟皆可上義學,還規定任何百姓不許子弟就學,官府皆可鎖拿問罪。

自此京師百姓子弟無人失學。

此政至今已十五年。

今日幾十老塾師們沒有想到,義學侍郎蕭良有,國子監祭酒葉向高,教諭張懋修等高官會抵此親自看望他們。

可是他們更沒有想到,甚至連內閣大學士,三輔林延潮亦至。

幾十名老塾師見此一幕,已是不知說什么話。

眾塾師們誰不知道,普及義學之事正由林延潮所倡議。

而林延潮看到這些白蒼蒼,身著長衫的老塾師不由心底難過。這些老塾師不少都是上了年紀,身子佝僂,身上衣衫雖是干凈,但打著不少補丁,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

這令林延潮想起了林誠義,當年他也是如此清貧,但縱是如此,但在學生面前於服飾一絲不苟,生怕不能為人師表。

這一刻林延潮不僅想起了林誠義,還有老夫子,林燎,林烴,山長。

五人之中已有兩位不在人世。

前一段日子聽聞林誠義也已是染病,從廣東辭官返回福建。

沒有他們悉心的栽培,就沒有自己現在。人之一生除了父母的教育,最重要的機遇就是在年少時遇到一位影響你一生的好老師。

想到這里,林延潮心底感慨再三。

「諸位夫子不必多禮,今日是冬至,當向至聖先師行釋菜之禮,為敬師之道。」

「師恩深重,林某能有今日,全賴幾位老師悉心栽培,吾年少時,性子頑劣,氣盛不能容人,又兼為學急功近利,本難堪造就,多虧幾位老師循循善誘,方才能有今日。今日見到夫子們就如同見到了林某的老師一般。」

說完林延潮向眾夫子們深深一揖,眾塾師們亦是回禮。

說到這里,林延潮一看大堂中,自己一人面南而坐,其余塾師的座位都是面北。

林延潮當即吩咐撤掉自己的位子,改為環坐。

「諸位無需拘禮。常言道,安身不可無友,立命不可無師,可知師之尊貴。昔日林某寫了一篇文章『十年樹木,百年樹木』。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人,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

「諸位身負樹人之責,肩負國家的百年大計,此責任不可謂不重……我等身為朝廷命官,身居廟堂之上,說來慚愧,很多人都是屍位素餐,不少人為國所謀者不足諸位萬一。今日吾從廟堂上來此,不是來號施令,而是來聽聽諸位的心聲。為官者當俯就民意,諸位是萬民之師,林某更需向諸位請教。」

聽到這里,老塾師都是露出感動的神色。

當即你一言我一語打開了話匣子。

天下之事說到底還是人心。

但人心如散沙,也如洪流。

如何引導,在於開啟民智,在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此事見功最慢,但利在萬世,什么時候為之都是有益之事。

當初得知京里虧欠義學塾師近兩年館俸時,林延潮大吃一驚。

他沒料到自海瑞,王用汲離任後,京里的塾師竟窮困潦倒至此,以至於不少塾師都要靠學生接濟以及出去靠賣字畫等零工過活。若海瑞,王用汲在,斷然不至於到這個地步。

所以他才向張位推舉蕭良有為義學侍郎,然後著手改變此事。

冬至日後,林延潮給京師義學上千名塾師補了拖欠近兩年的館俸。

一時之間,士心民心為之一震。

ps:這一以貫之的方法論,參考自知乎用戶謝春霖,厲害的人在遇到問題時思維模式與普通人之間差別在哪的</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