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千年大計(一)(2 / 2)

大漢帝國 殷揚 2658 字 2022-07-15

「興許,在下還少算了。若是把百越算上,會更多。」主父偃的話讓周陽更加震驚。

西漢全盛時期是五千多萬人口,東漢全盛時期是六千多萬人口。

人口的多少,是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基礎,有了眾多的人口未必能強盛,但是,沒有足夠的人口一定不能強盛。四千萬人口,在人類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大帝國,有幾個有如此之多的人口?

大英帝國全盛時期,也才六千萬人口,那是兩千年後的事情了。早在兩千年前,漢朝就有如此多的人口,實是一個驚天的成就。

「數十年來,大漢無為而治天下,天下亦治。可是,如今,無為已不能再治天下了。」主父偃搖搖頭,痛心疾首的道:「可惜,如今的朝堂之上,大臣們開口無為而治,閉口黃老之術,卻不知,天下之權柄已入豪強之手,豪強橫行,百姓受苦,若再不改弦易轍……」

長嘆一聲,閉口不言。

漢朝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天下,天下大治,成為千古美談,周陽歷史雖然不好,卻是知道這事,一聞是言,大是驚訝,問道:「何以見得?」

「大帥生在富貴之家,不諳民間疾苦,容在下一一道來。」主父偃有問必答。

周陽是穿越人士,不是漢朝人,豈止不諳民間疾苦,連漢朝的情勢都不是那么清楚。要問周陽對漢朝哪里最熟?必然是北方,必然是對打仗。周陽對匈奴的了解,超過了對漢朝的熟悉。

「如今大漢就有兩豪強,一是諸侯王,二是江湖游俠。」主父偃的聲調有些高,很是激奮:「這兩種豪強,相互勾結,相互利用,權蓋公侯,威行郡縣,甚至超過了朝廷。江湖上有個大俠叫郭解,殺人越貨,奪人田產,霸人田土,卻得諸侯王爭相招攬。」

「郭解?」周陽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好象在漢武帝時期引發過一場血案,還牽涉到大將軍衛青。

好象是,漢武帝要遷豪強去茂陵,郭解也在其列。他不願去,托人求情,最後托到衛青了。衛青說他家貧,實無錢。漢武帝的回答很妙「能得大將軍說情的人,豈能無錢?豈能不遷?」郭解也只有遷去茂陵。他心懷不滿,最後給漢武帝誅殺。

周陽的歷史不夠好,記得不是太清楚。

主父偃還以為周陽是震驚,解釋道:「郭解其人,武藝高強,好行俠仗義,散家財以結士。乍一看,他沒錢,其實他有的是錢。若要錢,只需一句話,他府中就會堆出一座金山。」

「他甚至到了,若要人死,只需要放出風聲,自會有人去殺。」主父偃痛心的問:「如此下去,朝廷還有何用?」

要殺人,不需要自己動手,只需要一個暗示就夠了,這實在是太可怕了,周陽不由得心中一跳。

「還有,朝中大臣,如魏其侯之輩,開門招士,養食客數千。這些食客,美其名曰士,實為雞鳴狗盜之輩,殺人越貨,欺壓良善,正是其所好,卻成為權貴之家的座上賓,其罪誰敢治?」主父偃大拇指一豎,贊道:「大帥聖眷正隆,卻不招士,還罵士之鼻祖孟嘗君,罵得好!罵得痛快!」

他對這些所謂的士,和周陽的看法不謀而合,周陽大是贊同:「讓主父先生見笑了。」

「朝中那么多大臣,就數大帥最明白!可欽可佩!」主父偃對周陽贊不絕口,接著道:「那些富商巨賈,爭相效仿,放眼整個大漢,處處有士,處處有豪強,無為已經不能治天下了。長此以往,這些豪強必然會成為黑惡勢力,奪人田產、霸人妻女、威行郡縣,只是遲早間事,對他們,應當鏟除!」

對這判斷,周陽大是贊同。有錢有權,再有打手、走狗,什么不法之事做不出來?

「主父先生所言,讓人耳目一新。」周陽很是贊賞:「不知,對那些諸侯王又該如何處置?」

「不會是推恩令吧?」周陽對推恩令是知道的,要是主父偃當著他的面說出推恩令的話,那就太驚人了。端起茶盅,不僅不慢的喝著,好整以暇的打量著主父偃。

「大帥問起,主父偃不敢不答。」主父偃往下說道:「在下以為,應當眾建諸侯,少其力。」

「真的是推恩令!」周陽手中的茶杯差點砸在地上。

這太巧了吧,剛剛還這么想,他就這么說了。

還好,周陽只是驚在心頭,沒有表露出來,主父偃也沒有發覺,接著剖析:「高祖分封時,郡國只能由嫡子繼承,其余諸子不得承襲,實是誤矣。若是把郡國分給諸子,子嗣越多,諸侯越多,實力越弱,對朝廷就無威脅,也就不會有七國之亂。諸侯越多,犯錯的可能越大,朝廷收回郡縣的機會也就更多。」

七國之亂前,三分天下,諸侯有其二,朝廷只有三分之一,只不過是最大的諸侯罷了。七國之亂後,尾大不掉之勢雖然改變,還有不少郡縣,至少接近一半控制在諸侯手里,這就極大的削弱了漢朝的實力。

拿回這些郡縣土地,是遲早的事情,也是增加漢朝實力的一個好辦法。要想和匈奴大打,就得要錢。天下郡縣,那么多在諸侯手里,別的不說,光是賦稅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諸侯的腰包。

主父偃這話切中了要害。

「好謀劃!好謀劃!」周陽贊賞不已。

「大帥見笑了。」主父偃謙遜一句,笑道:「在下還有一策,與大帥有關。」

「哦!」周陽大是感興趣:「和我有關?」

「是的。」主父偃微一頷首:「在下這一策,就是移民實邊。大帥在北地,與匈奴大戰數月,大帥為何不趁大勝之機,追到龍城去?即使今年不能追擊,來年還可追擊,大帥為何放棄如此良機?」

要是漢朝有一支精銳騎兵的話,趁匈奴在長城大敗之機,完全可以直搗龍城,可惜的是,漢朝沒有精銳騎兵。

「這道理是明擺著的,大漢沒有騎兵嘛。再說了,將士們傷亡過大,需要修養。」這問題,周陽想得太明白了,想都不想就回答了。

「這是實情,卻也不盡然。」主父偃卻不這么看問題:「依在下之見,說到底,那是邊關的百姓太少,民戶不多,不能養更多的軍隊。民戶不多,沒有錢糧,沒有軍械,這些都要從內地調撥,光是運輸就是一件驚人的事情。正是為了解決這運輸,始皇才修馳道。那時的北地,比起如今更加苦寒,戶口更少,凡軍隊所需,都得從內地調運。從齊地調運糧草一百石,到了北地,只剩下一石,九十九石在路上吃掉了。是以,始皇痛下決心,修馳道。馳道一成,便捷得多了,內地運到邊關的糧草多得多,蒙恬才敢打河套之戰。」

周陽在北地數月,統兵時間不短,對這事是知道的,點頭道:「先生好眼光呀,敢說別人不敢言。那些讀書人,一提起馳道,就是謾罵,把馳道罵得一無是處。若無始皇所修的馳道,北地就不會有如此多的軍隊,不會有如此多的戶口,大漢今年也不可能打敗匈奴!」

「著啊!」主父偃雙手互擊,大聲贊好:「大帥說得好!那些讀書人,只知一味詩雲子曰,開口聖人之言,閉口聖賢之道,他們泥古不化,焉知權變之道?始皇修馳道是個好辦法,可是,若是把豪強流民移到邊關去,要豪強出錢,流民出力,大帥,你說,如今的北地,會是現在這樣兒嗎?」

「這……」周陽雖在北邊數月,主要精力是集中在軍事方面,天天想的就是打仗,如何打敗匈奴。那時,匈奴大軍壓境,漢軍兵力不足,壓力極大,周陽哪有時間去想這些問題。

給他一問,還真是給問住了。轉念一想,主父偃這辦法的確是妙呀。秦始皇修馳道,為蒙恬解決了糧草問題,才有河套之戰。

從趙武靈王開始,李牧、蒙恬都在陰山挖藏兵洞,積聚糧草軍械,說到底,就是交通不便,運不上去,只能積聚了。若是有良好的交通,糧草能直接運上去,還用得著積聚那么多嗎?肯定沒必要。

交通不便,的確是重要的原因。再進一步說,還是因為北方的人口太少。若是人口多了,經濟發達了,交通自然不是問題。糧草、軍械都解決了,要打仗,隨時調用就是了,用得著積聚嗎?

流民,就是生活無著的百姓。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貧困之家。他們在故鄉日子不好過,若是在北地能有好日子過,他們肯定會去。既解決了流民的生活問題,又繁榮了邊關,兩得其利,絕對是個妙法。

「好是好,可是,始皇已經給人罵為暴君了,再這樣做,那還不萬劫不復?」周陽調侃起來。

「哈哈!」

主父偃大笑不已:「始皇高瞻遠矚,所謀宏闊深遠,豈是那些腐儒所能明白?」

周陽和主父偃這一談不得了,一連談了三日。周陽對漢朝情勢終於有了全面了解,一個影響深遠的大計在腦海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