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最後一戰【二合一】(2 / 2)

頓了頓,韓王然長吐一口氣,惆悵地說道:「對於說服魏國停戰之事,寡人此前至少有八成把握。一來,我大韓如今所擁有的,魏國也都擁有……甚至於,他們如今連自己的河西、河套都治理不過來,不至於會有亡我大韓之心;二來,無論是魏王趙偲還是魏公子趙潤,皆稱得上是賢明的君主,不至於窮兵黷武,做於國家無益的戰爭……只要我方願意尊魏國為霸主,且割讓邯鄲平息魏國對我大韓的怒意,魏國不至於會趕盡殺絕。……但秦國不同,秦國國力落後,近幾十年來全靠以戰養戰維持生計,盡管這幾年來他們在魏國的幫助下,國內經濟稍有起色,但相信他薄弱的國力,無法維持舉國的軍隊,因此無論如何,在秦人的眼里,我大韓都是一塊鮮嫩的肥肉,相比較魏國,秦國才是真正的欲壑難填。」

正如韓王然所言,倘若說他對與魏國停戰這件事還有幾分把握,那么對於秦國,他就真是束手無策了,因為秦國的國策導致這個國家必須對外開戰,通過掠奪外邦的方式來養活國內的軍隊,而目前與秦國接壤的勢力中,有這些年來一直與秦國平分秋色的「西羌」,有剛剛被秦魏聯軍打地丟了河套地區、早已逃到北方高原的「林胡」,有目前中原最強大、且與秦國存在著聯姻之盟的魏國,以及,在這場戰爭中即將落敗、且遠遠比西羌富有的韓國——你說秦國會挑選哪個勢力作為進攻的目標?

老丞相申不駭欣慰且無奈地點了點頭。

既然說是抱怨,就注定韓王然與申不駭的這次交談,對於韓國目前的局勢而言並無什么改變:國內的主戰派,還是依舊要求與魏國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無奈之下,韓王然只好順從這幫人,畢竟韓國也是一個以貴族、世族為基石的國家,在某些情況下,就算是貴為君王,也不得不對國內的貴族勢力妥協——這在中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既然無法避免要跟魏軍打上一場,韓王然索性也想開了。

至於這場戰事的勝敗如何,說實話韓王然並不是很在意。

戰敗,他能接受,反正他一開始就決定詐敗,將邯鄲讓渡給魏國,履行當日他與魏公子潤的約定;若是戰勝了……嘿,那可就有意思了。

當然,韓王然心中非常清楚,想要戰勝魏軍,而且還是在魏公子趙潤與魏國南梁王趙元佐已匯合的情況下,這簡直難如登天。

可話說回來,誰也不能保證這場仗他韓國就沒有一丁點的勝算不是?

至少,他韓國還有一支非常強大、強大到連魏軍都不敢正面抗衡的「代郡重騎」。

一想到那支代郡重騎,此刻韓王然心中難免就愛恨交加。

記得在奪回大權後,他曾觀閱過近幾年來國庫的開支,當他發現,釐侯韓武竟然用那樣一筆天文數字般的開支才打造了那五萬代郡重騎後,他簡直瞠目結舌。

因為這筆錢,比他們韓國一年的稅收還要多,而且是多得多,多到韓王然心口隱隱感覺有點絞痛。

而更恨的是,據代郡守司馬尚透露,重騎兵還需要維護,比如說,鐵甲壞損、戰馬受傷等等,經粗略統計,這支重騎兵維護一次的費用,足以讓韓國由無到有重新打造一支步兵。

因此,在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韓王然果斷將剩下的四萬代郡重騎,加到了「最後一仗」的序列當中,希望這支重騎兵,此番能在這最後一戰中,體現出對應其價值的實力,為他韓國增添幾分反敗為勝的希望;當然,倘若無法戰勝魏軍也不要緊,索性就趁此機會讓這支重騎兵減少編制。

似這種重金打造重騎兵,盡管哪怕損失一人都讓韓王然感到心痛不已,但也總好過讓他韓國一次次地為這支軍隊放血吧?

當然,前提是對面的魏公子潤接受他的請戰。

就在他胡思亂想之際,他派出去的信使,捧著一只木盒急匆匆地來到了殿內,單膝叩地,低著頭用雙手將木盒舉過頭頂,正色說道:「大王,魏軍送來了回覆。」

韓王然聞言精神一振,打開木盒,取出了其中的書信——其實那就是他送出去的戰書而已,只不過,有人在戰書背後添了一句話。

「看本王如何斷了你的念想……」

徐徐念出戰書背後那句話,韓王然的表情變得有些微妙。

他必須承認,當初魏公子潤有句話說得非常正確:有一個能猜到心思的人作為對手,這既是一件幸事,但,也十分討厭。

「呵。」

搖了搖頭,將這份戰書揣在手中,韓王然正色說道:「傳馬括、趙蔥、顏聚入宮,再派到城外召秦開、司馬尚、樂弈、許歷幾位將軍!」

「是!」

在旁的內侍應聲而去。

當日,韓王然在宮殿內召見了諸軍中將領,向他們囑咐這「最後一戰」。

待一番商議後,秦開、司馬尚、樂弈、許歷等將領各自返回軍中,開始為這最後一場戰事做充分的准備。

諸位將軍心中十分清楚,這將是他們唯一且最後一次能改變國家命運的機會,倘若能打贏這場戰事,或許就能說服那位年輕的君王放棄此前以割讓邯鄲為代價而向魏國求和的決定。

而隨後,韓國、武安,亦開放軍備倉庫,將大量新鑄的軍備,以及制造的箭矢、弩矢等等,發放到各軍,亦補充各軍的消耗。

而魏軍這邊呢,在短短十日後,亦憑借一艘艘巨大的戰船,沿著韓國境內的河流,將許多戰爭所需運輸到戰場前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魏、韓兩國的船隊還在大河中發生了一場戰爭,盡管魏國根本沒有水軍這個概念,但憑借著許多巨大的戰船與強勁的機關連弩,魏國的船隊還是以幾乎壓倒性的優勢,打通了水路,讓對面的韓將、巨鹿守燕縐無可奈何——雙方的戰船以及戰船上裝載的兵器差距太大,實在是沒有辦法。

六月二十一日,第一批來自魏國的戰船,沿著大河進入淇水,隨即在淇縣一帶登陸。

早已得到消息等候在此的山陽軍,臨時客串民夫,將這船只上的所有戰爭所需卸到岸上,隨即裝載到拉車,准備運往戰場前線。

「這些東西,莫非是投石車的部件?」

在視察搬運情況的過程中,燕王趙疆好奇地看著麾下士卒將一個個巨大的部件運下船只,心下很是驚訝。

因為他發現,這幾個仿佛是投石車的拆分部件,異常巨大,大到讓燕王趙疆無法想象,這天下是否有能抵擋這種毀城兵器的城牆。

遺憾的是,出於保密制度,跟隨船隊一同來到戰場的冶造局的工匠們,拒不透露這些裝載的物什,哪怕燕王趙疆親口詢問,那些工匠們也只是為難地報以歉意的笑容,讓燕王趙疆心中愈發的好奇。

數日後,山陽軍陸陸續續地將這些戰爭所需運到「磁縣」一帶的商水軍營寨。

隨即,在無數魏軍兵將好奇的關注下,那些跟隨船隊而來的冶造局工匠們,將一個個巨大的部件組裝起來。

在組裝的過程中,在旁圍觀的魏軍們簡直是目瞪口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如此龐大的拋石車,別的暫且不說,就說那拋筐,兩三個士卒坐進去綽綽有余。

『太子殿下他這是要徹底摧毀邯鄲?』

『這太狠了吧……』

諸魏軍兵將們面面相覷。

他們敢打賭,就算是他們魏國的王都大梁,也絕對抵擋不住如此龐大的拋石車,那么不難猜測,韓國的王都邯鄲,肯定也抵擋不住。

問題是,用這這玩意拋幾塊巨石過去,邯鄲城絕對會成為一片廢墟,這……是否太可惜了呢?

畢竟,若他日邯鄲成為了魏國的國土,魏國是肯定要在這座都城駐扎重兵的,難道到時候再重建?

而在旁,南梁王趙元佐所思忖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此龐大的拋石車,理所當然拋投的石彈必然是龐然巨物,那么問題就來了,誰有那么大的力氣,將那么大的巨彈搬上拋筐?

還是說,這玩意純粹就是嚇唬邯鄲的韓人?

一時間,魏軍兵將們疑慮重重,人人都在猜測那幾座龐大的拋石車的作用,但遺憾的是,那些冶造局的工匠們對此緘口不言,這讓諸位軍兵將感覺心癢難耐。

其實除了拋石車外,冶造局這次也運來其他不少戰爭兵器,比如經過改良的武罡車、甚至是龜甲戰車,還有許許多多的連弩,只可惜,這些戰爭兵器遠不如那幾座龐大的拋石車來得震撼。

待等到七月中旬,魏韓兩方的戰前准備,彼此都進行地差不多了。

雙方很有默契地逐漸將軍隊推進至邯鄲與磁縣之間的那片平原——姑且就稱之為「邯鄲平原」——做最後的戰前准備。

所謂的最後戰前准備,說白了就是布置防守陣地,畢竟這次決戰所涉及的兩國軍隊實在是眾多,單單魏軍這邊,就有商水軍、鎮反軍、山陽軍、南燕軍以及成陵王趙燊、安平侯趙郯等貴族麾下的私軍,兵力至少超過二十萬。

而韓國那邊亦不甘落後,在調兵遣將、征募軍隊之後,也將兵力堆上了二十萬。

在動輒四十萬兵力彼此僵持的局面下,這一個戰區,就得細細劃分區域,畢竟單憑一人,根本無法用肉眼兼顧整片戰場。

『……來吧,韓然,正如我之前所言,讓我斷了你最後一絲念想!』

在事先觀望戰場的時候,趙弘潤目視著對面遙遠處連綿的韓方防御陣地,心中暗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