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心理太陰暗(1 / 2)

正午的時候徐昌回了家,他見徐謙一副樂呵呵的樣子,恨鐵不成鋼的道:「你這混賬,又不是天上掉下來了個如花似玉的媳婦,樂什么樂?」

鄧健在旁插嘴道:「其實和天上掉了個媳婦也沒什么差別。」接著他興致勃勃地把趙小姐的事說了一遍。

徐昌正經起來,踟躇道:「只要把王公公的事辦成了,放她父親出來也不是不可以。」說罷拍了拍徐謙的肩,鼓勵道:「你做的好,已經有些為父的模樣了,看來孺子可教,終於開竅,真是阿彌陀佛,徐家祖先在上,家門有幸啊。」

徐謙連忙道:「都是爹平時教導得好。」

徐昌哈哈大笑,旋即道:「我帶了點糕點來,正午將就著填飽肚子吧。」

徐家兩個光棍,反正無人做飯,平時也就是偶爾吃點糕點或下一些面食勉強填飽肚子。

三人便去廳里用著糕點,鄧健心里滿是狐疑,覺得這姓徐的父子實在太奇怪了,若是換做是他,肯定是訛那趙小姐一大筆銀子,要一個奴婢有什么用?奴婢能當飯吃嗎?

他百思不得其解,吃了一個炊餅,眼睛突然一亮,覺得自己領悟到了什么,猛地拍案道:「我明白了,終於明白了,妙,妙不可言。」

徐昌和徐謙像是看瘋子似的看他,徐謙手里拿著半個咬成了月亮形狀的炊餅,道:「明白什么?」

鄧健眉飛色舞的道:「我明白了為何不訛那姓趙的錢財而只要她簽賣身契。那趙小姐國色天香,婀娜多姿,看她的樣子,想必也懂得一些琴棋書畫,我聽說在秦淮那邊,這樣的女人若是賣出去至少值個四五百兩銀子,比起訛她那點銀錢,徐大哥賺的豈不是更多?真是妙啊,我此前就沒有想到。」

徐謙愕然。

徐昌目光幽幽地看了鄧健一眼,不動聲色地道:「你懂個什么?你當我家謙兒只看上這賣身的銀子,實話和你說了吧,讓那趙小姐簽了賣身契,並不用先急著賣,可以先收入咱們徐家,她不是有個爹嗎?到時就用她來慢慢訛他爹的銀子,等到把她爹敲光詐盡了,再尋個富貴人家賣出去,這轉手之間,哪里只是四五百兩銀子。」

徐謙又愕然。

他自覺自己的心理陰暗,可是和這兩位逼良為娼的家伙比起來,實在是純潔得有點過份。

鄧健被徐昌狠狠地羞辱了一番,卻一點都不惱怒,反而把徐昌奉為了神明,佩服得五體投地,站起來給徐昌行禮道:「徐叔父真是非常人也,小子甘拜下風,若是往後能經常在叔父足下聆聽教誨,耳聞徐叔父的仙音,小侄便是萬死也無憾了。」

「好說,好說。」徐昌如遇知音,對鄧健的印象終於好了那么一點半點。

「是了,鄧兄弟,待會要勞煩你出去一趟傳個消息,造謠的事,你精不精通?」徐謙忍受不了鄧健的肉麻,轉移開話題道。

鄧健為難地道:「造謠?我這人這么實誠,似乎……」

徐謙冷冷一笑:「反正我不管,待會你就上街,我要讓整個錢塘都知道一個消息,這關系到王公公的大事,你要是耽誤了,到時候吃罪不起。」

鄧健聽到王公公三字,立即肅然起敬,道:「徐大哥這是什么話,為王公公效力莫說是造謠,便是連御數女我也能慘然接受,你說吧,造什么謠。」

徐謙神秘地笑了笑,道:「待會你就知道。」

………………………………………………………………………………………………………………

錢塘縣城並不大,閑人卻是不小。

自太祖到現在,國朝已經有百二十年光景,天下安定了這么多年,隨著土地兼並日益增多,以至於兩種人開始人滿為患,一種是吃不飽沒事干的,這種人統稱流民,攆到哪里走到哪里。

另一種則是吃飽了沒事干,他們相對有些追求,不滿足於吃了就睡睡了就吃的生活狀態,因此造謠、傳謠,難免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目的,錢塘縣有個風吹草動,總是他們第一個知道。

一天的功夫,錢塘縣突然爆出了一個聳人聽聞的傳言,說是鎮守太監府有一幅行書,里頭竟是涉及到了寶藏,說是王公公這些年存了不少私房錢,這些銀錢又不能帶回宮去,所以都悄悄地藏了起來,而一幅王公公視若珍寶的行書則是揭開寶藏的鑰匙,誰能得到這幅行書,誰就能腰纏萬貫。

消息一出,舉座嘩然。

寶藏、太監、藏寶圖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熱門的詞匯,不用幾個時辰,王公公家的一幅字就已人盡皆知了。

甚至有人在暗中打探,居然查出了一些蛛絲馬跡。就比如王公公確實是對一幅行書視若珍寶,而且幅字書法水平連中上都不如,跟名家根本不沾一點邊。這些消息匯總起來,卻似乎是印證了這個謠言的真偽。

想想看,一幅根本不起眼的行書,以王公公的身份怎么可能視若珍寶?看來這傳言未必只是空穴來風,倒是很有幾分可信度。

坊間俚語就是如此,越是虛妄,就越傳的有鼻子有眼,傳播者好事,非要把這不知來路的流言說的天花亂墜,非要別人相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