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坑師賣隊友(1 / 2)

明報素以傳播廣泛著稱,由於浙江已逐漸成為矚目之地,再加上客商越來越多,交通隨之便利,明報的銷量節節攀高。

無論是南京寓公和官員、士子,還是浙江的商賈,甚至一些工坊中識字的帳房,如今也已養成了看報的習慣。

這個時代的娛樂畢竟有限的很,看報既可附庸風雅,又增加談資,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

你不識字能看報嗎?可見看報,也是文化人的專利。

其實明報現如今已經不再是在江南傳播,便是京師,也開始緊俏起來,許多幾天前的報紙,通過各種渠道送入京師之中,不約而同的會擺到京師大佬們的案頭上。

他們看明報,倒不是因為打發時間,而是想在這報紙之中,了解江南的消息。

畢竟現在浙江,太多亂七八糟的事。

只是這一期的報紙,卻又轟動一時了,堂堂直浙總督,居然親自主筆,寫下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開頭,自是官話,無非是老夫研習王學,略有心得,今日入浙為官,所見所聞,深析新政總總,方知知行合一雲雲。

這種文章,明報多了去了,不過這世上就是有如此多的不公平,阿貓阿狗寫出來同樣的文章,莫說吸引人的眼球,便是想要上報讓人一觀卻也不易,可是直浙總督正如後世名牌,單單有這個招牌在,就足以產生影響。

無數生員拿了報紙看,仔細看了這位總督的文章,頓時稱贊有加,紛紛說久聞制台大人開明宗義。

總督大人的大名,一下子傳開。其實方獻夫到達浙江,知道的人並不多,更沒什么人關注,可現在,他出名了。

何止是出名,現在有許多熱心的大儒,還有一些學院的師長,紛紛下了拜帖,都希望能面見總督一面。若是能把他請到學里說那么幾句話,那自然是更好不過了。

浙江上下,對新總督都多了幾分好感。

而與此同時,京師卻是震動,不少人不由叫罵方獻夫無恥。本來是說,這姓徐的在浙江興風作浪,已經夠麻煩了,還想著這位方大人到了浙江,能力挽狂瀾於既倒,誰知道姓方的居然同流合污。

御使這邊,已經開始摩拳擦掌了。狀告了徐謙沒什么效果,那么就拿這位方總督開刀,只是你不能只說姓方的寫了文章,所以如何如何。要整人,就得找其他借口,借口倒是有現成的,有人彈劾他在正德朝的時候和江彬走的太近。有的彈劾他行為不檢,這些奏書。自然都壓在了內閣里頭。

面對方獻夫的行為,二楊閣老面面相覷,楊一清不由道:「不是說這方獻夫是自己人嗎?為何突然倒戈,去捧這徐謙的臭腳?真是豈有此理,這算什么朝廷命官,京師時一個樣子,到了地方上,搖身一變,就成了新政先鋒。還有,外間都傳聞方獻夫數年前就曾研習王學,老夫聽說,便是他的一個門生也已經承認了,說是這位方大人調任吏部員外郎的時候,和當時的吏部主事王守仁論學,隨即自請為弟子,拜了王守仁為師,這件事,為何此前一點消息都沒有,想一想真是可怕,咱們大明朝,就沒有一個清白的官兒了嗎?怎么一個個都成了偽學的子弟。」

楊廷和也甚是驚訝,對於此事,他一開始覺得可能是有人故意中傷方獻夫,又或者根本就是個陰謀,畢竟姓徐的背後捅人刀子的事也不是一次兩次,挖墳絕戶,什么事做不出來?

可是誰曾想到,自從那篇文章公布於眾之後,方獻夫的許多事跡被挖掘出來,這個家伙,還真是王學門人,連他自己的門生都已經承認。

其實他的這些門生想不承認都不行,一開始大家藏著掖著,自然是不願意因為學爭的事,而惹來麻煩。方獻夫又是尤為謹慎之人,當然不可能做這種蠢事,因此早就告誡門下子弟,讓他們不可隨意聲張。可是誰曾想到,他的這些門生發現自己的恩府已經在浙江承認了此事,並且還廣而告之,生怕別人不知道,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既然連恩府都已經承認,身為門生的,自然也就不隱瞞,別人問起,他們只得乖乖回答。

結果……現在這位方總督是後院著火,前線吃緊,後線崩潰。前頭被人陰,後頭被人坑。